今年气候"很热""很极端" 北极海冰范围创下新低

2012年11月30日10:36 | 中国发展门户网 www.chinagate.cn | 给编辑写信 字号:T|T
关键词: 北极海冰 谈判 减排 气候问题 极端天气 议定书 京都议定书 世界气象组织 温室气体 拉尼娜

世界气象组织28日发布报告,显示2012年有望成为有记录以来十大最热年份之一。除温度居高,干旱、洪水、北极海冰范围创新低等成为今年全球气候的标志性注脚,表明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刻不容缓。

有望跻身“最热年份榜”

世界气象组织秘书长米歇尔·雅罗当天发布报告,盘点2012年全球气候状况,“炎热”成为关键词之一。

报告说,以相同时间段为比较对象,今年1月至10月是1850年有记录以来第九个最热的10个月,预示2012年有望跻身有记录以来“十大最热年份榜”。

报告写道,1961年至1990年,每年前10个月平均温度为14.2摄氏度,而今年前10个月的全球陆地和海平面平均温度高出这一平均值大约0.45摄氏度。

雅罗说,虽然今年年初出现热带太平洋东部和中部海域大范围水温异常降低的“拉尼娜”现象,但这“没有改变潜在、长期的温度升高趋势”。究其根源,这一势头缘于人类活动引发的气候变化。

报告举例,热浪和干旱今年袭击美国、欧洲南部、俄罗斯和亚洲西北部等地。仅3月份一个月,美国日最高气温纪录便累计刷新1.5万次。

北极海冰范围创下新低

世界气象组织证实美国国家冰雪数据研究中心今年9月发布的数据,认定北极海冰范围创新低为全球敲响警钟。

国家冰雪数据研究中心9月19日确认,1979年开始记录卫星数据迄今,北极海冰范围9月16日创下新低,面积为342万平方公里,是1979年至2000年平均水平的大约一半。今年3月至9月北极海冰融化面积多达1183万平方公里,大于美国国土面积。

数据显示,北极海冰范围不断缩小,8月打破2007年创下的低值。

“8月,北极海冰范围平均每天缩小将近9.2万平方公里,”报告说,“这是有记录以来,8月份北极海冰的最快消融速度。”

报告特别提及格陵兰岛,说那里5月达到24.8摄氏度的高温。雅罗说,北极和格陵兰岛冰原融化速度较5年前预期更快,这一趋势不但持续,而且速度加快。“北极海冰范围创新低,它今年惊人的消融速度凸显地球海洋和生物圈经历的深远变化。”

北极有“地球空调”之称,对降低地球温度有重要作用。如果这一地区海冰融化,温度升高,反过来会向全球气候体系释放更多热量和湿气。

美欧拒绝减排温室气体

报告同时提及非洲西部、俄罗斯克拉斯诺达尔边疆区等地今夏遭遇的洪灾,以及风暴等极端天气灾害带给加勒比海地区和美国东海岸的破坏。

世界气象组织数据显示,大西洋飓风季的飓风数量连续第三年高于平均值。

超过200个国家和机构的代表参加多哈大会,核心议题是讨论《京都议定书》第二承诺期规划。《议定书》第一承诺期定于2012年年底到期,而与会发达国家内部、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就第二承诺期的细节仍然分歧颇多。

作为全球主要碳排放实体,美国和欧洲联盟表态,不会对2020年以前削减温室气体排放作出进一步承诺。绿色和平组织气候问题专家马丁·凯泽认为:“形势令人绝望。”

发展中国家承诺为控制碳排放采取行动,同时呼吁为经济发展留有余地。这些国家认为,温室气体排放额度是有限资源,发达国家过去工业化发展过多占用这一资源,因而今后应作出更大减排努力,为发展中国家可持续发展腾出一定的空间。

代表发展中国家的“77国集团加中国”强调,应避免分歧,共同坚守《议定书》,达成各方可以接受的结果。

(综合新华社消息)

新华时评

多哈谈判期待诚意

自1992年巴西里约热内卢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以来,联合国气候谈判已走过整整20年。谈判越深入,越接近各方核心利益,讨价还价也越激烈。但谈判不可能一直拖延下去,大自然不会为“谈判”多留时间。如果各方都拒不让步,阻碍减排进程,最终只会共同承受气候变化带来的恶果。

无论是从历史数据还是从现实状况来看,发达国家对减排都有不可推卸的主要责任。目前大气中的温室气体,约有80%是发达国家在过去200年的工业化过程中大量排放产生的。时至今日,发达国家的排放总量和人均排放量仍居高不下。《京都议定书》如果不能实现对第二承诺期的合理规划,发达国家将摆脱强制减排目标的约束。

近年来,发达国家不断将减排矛头指向一些发展中大国,但事实却是它们自身在这方面的行动令人失望:过去3年的“快速启动”资金落实不力,即将启动的绿色气候基金也没有任何实质进展;包括欧盟在内的发达国家所提减排目标,远远达不到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此前提出的标准。

世界经济低迷、一些国家财政状况紧张,但这不应成为发达国家“爽约”的借口。正如一位非政府组织代表所言,如果几十个国家声称凑不出几千亿哪怕是几百亿美元资金,那就看看它们惊人的燃油补贴和军备费用。

面对涉及人类未来发展的重大议题,任何妥协都值得赞赏。“各方都不满意但都能接受”的结果,或许就是最好的解决方案。(据新华社多哈11月28日电)

返回顶部文章来源: 北京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