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解读
- 经济发展
- 社会发展
- 减贫救灾
- 法治中国
- 天下人物
- 发展报告
- 项目中心
视频播放位置
下载安装Flash播放器
中国气象局应急减灾与公共服务司司长陈振林(摄影 中国网 赵娜)
中国网9月29日讯中国气象局今日11:00在中国气象局科技大楼二楼报告厅召开10月份例行新闻发布会。发布会上应急减灾与公共服务司司长、新闻发言人陈振林主要介绍了今年9月以来冷空气天气气候特征。
陈振林就少说,进入9月,影响我国的冷空气活动开始频繁,给北方大部地区制造降温和大风天气,具有活动较频繁、降温幅度大、极端气温低、造成影响小等特点。
活动较频繁。9月以来,共有4次冷空气过程影响我国。第一次过程为9月4-9日,主要影响我国北方地区,东北地区及新疆大部、甘肃中部和北部、内蒙古、青海北部等地出现了4~8℃的降温;第二次过程为9月14-17日,主要影响东北地区,东北地区大部、华北地区东北部及内蒙古等地出现了4℃以上的降温;第三次过程为9月20-23日,是今年入秋以来最强一次冷空气过程,影响范围大,造成局地强降雨,我国东部地区普遍出现4℃以上的降温。第四次过程从9月28日开始影响我国,预计10月3日过程结束,将影响我国大部地区,中东部地区将普遍出现4-8℃的降温,内蒙古、东北地区、华北局部地区将出现8-10℃的降温并可能出现降雪。
降温幅度大。9月14-17日,内蒙古东北部、黑龙江中部和北部降温幅度均在12℃以上,部分地区达15~17℃,如内蒙古额尔古纳右旗下降17.9℃、满洲里下降15.9℃,黑龙江齐齐哈尔下降16.1℃。9月20-23日,长江中下游及湖南、贵州、广西的部分地区降温幅度达12~14℃。9月,全国有3个气象观测站点日降温幅度突破历史极值。
极端气温低。9月以来,我国北方大部地区的极端最低气温低于10 ℃,其中东北地区中部和北部,以及内蒙古中部和东部、青海大部等地的极端最低气温在2 ℃ 以下,部分地区出现霜冻。
造成影响小。9月4-7日的冷空气过程基本未造成影响;9月14-17日冷空气带来的降温幅度较大,不利大田籽粒脱水,对黑龙江的贪青晚熟作物正常成熟产生不利影响;9月15-16日,新疆北部农区出现初霜冻,棉花吐絮和玉米成熟略受影响;9月20-23日,内蒙古中东部、河北北部、山西北部局部地区、黑龙江、吉林大部、辽宁北部、青海南部的最低气温达到2℃以下,部分地区出现了霜冻,而江南大部、江汉晚稻区出现轻度寒露风,总体而言影响较小。
一般每年10月,大气环流开始调整导致北方冷空气大规模向南侵袭,从而造成大范围急剧降温和大风的天气过程。
从常年同期情况来看,每年10月影响我国的冷空气次数平均有3次(最多有5次,发生在1956年、1972年和1979年;最少1次,发生在2001年)。从发生概率来看,10月份冷空气发生时段主要有四个阶段,分别在10月上旬前期、上旬后期至中旬前期、下旬前期和下旬后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