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解读
- 经济发展
- 社会发展
- 减贫救灾
- 法治中国
- 天下人物
- 发展报告
- 项目中心
|
春运客流预计达36亿人次
或再创历史纪录 专家指出避免大迁徙应该改革假期制度落实带薪休假
在北京“打工”的川妹子贾燕梅,1月12日骑自行车长途跋涉近2300公里,历经17天时间,于28日下午回到了故乡四川南充。一踏入家门,就被母亲拥入怀中,她不停地哭泣,哽咽着说“妈,我回来了”……
大年初一刚过,又有一批回乡团聚的人们踏上返程之路。由于春节,世界罕见的人口迁徙现象年复一年在中国上演。今年春运期间,预计客流量达36亿人次,比上年增加2亿人,可能再创历史纪录。
回不回家纠结的人不在少数
分析人士指出,一方面是亲人团聚的巨大需求,另一方面是社会资源的大动员、大调整,如何满足这些需求,如何释放这些压力,从物力的、财力的到观念的、心理的,方方面面,都需要一个新的面对。
“春节不回家,就感觉心理缺了一块什么。”尽管犹豫再三,在北京一家企业工作的王先生仍然选择了回湖南农村过年,一家三口于腊月二十九这天坐飞机回乡。“车票不好买,时间很紧张,过了年身心疲惫,但也没办法”。
春节期间处于纠结心态的人不在少数。这里有对传统习俗的期盼,也有对长途跋涉、一票难求的焦虑,还有对人情消费的复杂心态,每年的春节似乎都让一些人陷入情感的两难。
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流动人口加剧,人们工作繁忙,出现了春运压力增加、假日设置争议等一系列社会课题。每年春节都是一次全社会的大动员、大调整。以交通为例,10年前,中国春运客流超过18亿人次,今年比10年前翻了一番。尽管交通运力快速提升,但一到春运这个特殊的日子仍然显得不够用。
尝试反向过年探索错峰休假
春运困难多,大年还得过。一些人开始了春节新过法。
“春节前到北京的车票好买,就把父母接来,照样可以团聚过年!”今年春节,老家在山东莱芜的北京白领焦先生没有像往年那样提前“抢票”回家,而是让父母买票进京。他告诉记者:“这样既免了买票之苦,也可以让老人体验一下老北京的年味儿,一举两得。”
春节前夕,记者采访了解到,像小焦这样选择“反向过年”的都市一族不在少数。一些农村老人不是在老家等儿女,而是自己进城过年,与子女团聚。还有一些务工人员也选择春节前返乡,避开春运高峰。
中国人民大学休闲旅游研究中心主任王琪延表示,反向团聚对不少人是一种无奈之举,但可以避开春运高峰,值得鼓励。交通部门、旅行社等应该采取措施,鼓励人们反向出行,这样可以利用闲置资源。同时,还有一些单位和企业利用年假、提前放假等方式,避开春运高峰。
专家指出,今后应该在假期制度改革、落实带薪休假等方面下工夫,引导人们在平日里满足家人团聚的需求。中国社会科学院旅游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刘思敏建议,通过增加两到六个法定假日,来增加一个或两个黄金周、同时延长春节长假至9天。
均衡发展避免大迁徙
中国乡村规划设计院院长李昌平表示,外来务工人员需要享受与户籍人口同样的医疗、教育、住房等资源,需要在城市里找到家的感觉,这样才能减少大规模的人口流动。专家认为,我国春节长假期间出现人口大规模、长距离出行,根本上反映出城市化进程不均衡、区域发展不协调,说明城乡差距、东西部差距仍然巨大。长远看,只有区域均衡协调发展,形成错位互补的城市集群,方能解决人口大规模迁徙带来的社会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