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解读
- 经济发展
- 社会发展
- 减贫救灾
- 法治中国
- 天下人物
- 发展报告
- 项目中心
|
晚点下班、晚点睡觉、晚点结婚、晚点生育……在现代社会中,许多年轻人成了“晚点一族”。这些比父辈们各个阶段都“晚点”的都市男女们,是因为生活压力的无奈之举还是仔细考量之后的理性选择?
下班晚、睡觉晚、婚育晚 城市盛产“晚点族”
“一周加班到午夜的情况至少有3天,剩下的时间大部分都有应酬,晚上的时间、甚至周末都奉献给了工作。”合肥一家国企的中层员工孙善卫告诉记者,在他看来,晚下班、晚睡觉已是家常便饭。
“每次去同学聚会,老觉得自己像个异类,几个要好的朋友孩子都会打酱油了,我却连婚还没结。”刘先生是一家设计公司的老板,今年33岁、未婚,他说,自己工作有好多年了,前两年刚开始创业做设计公司,现在没有那么多精力放在成家上,希望先把“业”立起来。
今年31岁的周轶两年前结婚,已算“晚婚”的他仍决定“晚点再要孩子”,“现在养孩子成本太高了,虽然双方父母都在催,但经济上还没准备好,想再等两年,也想给孩子更好的生活。”
生活压力还是理性选择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求学、工作、经济压力、理性选择都成为多数人“晚点”的原因。
今年28岁的郭海龙现在在北京大学读博士,他告诉记者:“我要到31岁才能毕业,现在不能确定以后在哪个城市工作,也不敢轻易谈婚论嫁,之前曾交往过一个女友,因为等不起而提出分手,可以这么说,人生大事让位给了求学吧。”
郭海龙说,一直奔走在求学路上,需要集中大段时间去做科研,博士毕业前还要考虑工作的事情,目前也没有把主要的心思去放在婚恋上。
与传统的“先成家后立业”不同,现在有许多人希望能“先立业后成家”。“一来,希望有更多时间让自己成熟,去遇见合适的伴侣;二来,现在生活压力那么大,最起码要有一份养的起家的事业,不希望自己未来的老婆孩子跟着自己受苦。”刘正春说。
在高校工作的老师陈雨璇,今年30岁,在她看来,“晚点”生活并没有什么不好,结婚快两年一直没有要孩子的她告诉记者,“很多同事和学生们都觉得很奇怪,为什么我结了婚一直没有要孩子,中国的传统思维模式认为结了婚就得要个孩子,但我觉得现在心理上还没准备好要孩子。”
“可能还是现在的80后与以前的想法不一样吧,不想顺着老一辈的目光,到了什么年纪就做什么事,而是根据自己现阶段的情况去做理性的选择,也许在别人看来不理解,但在自己看来,是对自己的选择负责。”陈雨璇说。
专家:不要被固化标准所“绑架”
安徽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包鹏程认为,目前城市生活成本不断提高,30岁左右的群体为了生活而工作的压力越来越重,社会对他们有很多固化标准,比如说结婚要有房子,要孩子必然要教育,这些都是生活成本,面对如此高昂的生活成本他们不得不选择“晚点”。
其次,80后一代是伴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长大的,国门打开,必然会受西方很多观念的影响,较之60、70一代更加独立,更加有自己的见解,越来越多的人乐意“晚点”。
此外,社会竞争愈发激烈,对教育的诉求也越来越强,越来越多人选择求学深造,以求自我提升,更好应对竞争急剧的社会,为学而晚的现象在中国越来越普遍。
“这种现象并不是用好或不好就可以概括的,年轻人不必给自己太大压力,也不要让社会固化标准绑架自己,选择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才是最重要的。”包鹏程说。(记者周畅 詹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