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解读
- 经济发展
- 社会发展
- 减贫救灾
- 法治中国
- 天下人物
- 发展报告
- 项目中心
|
(原标题:首次引入“农场疗法”概念,通过农业生产劳动,让智障人士掌握生活和工作技能——慧灵:能“医病”的有机农场)
如何让智残智障人群平等、参与、共享社会活动,一直是社会各界关注的问题。据2006年的第二次全国残疾人人口普查显示,全国各类残疾人总数为8296万人,其中智力残疾的有554万人,而有些统计数据显示,到目前已经超过1300万人。
在广东省广州市远郊的钟落潭镇茅岗村龟岭,有一座独特的有机农场——慧灵农场,在全国率先引入“农场疗法”概念,希望用大自然新鲜的空气、轻松的气氛和开放的环境,帮助智障人士掌握生活和工作技能,重新投入社会。
顺着大门走进农场,入口处一片寂静,绕过大草坪来到一间瓦房的门前,两条狗警觉地吠叫着,农场员工阿培听到声音,发现有客人到来,马上快步走来,拉着客人走进了屋里,还不断招呼着客人请坐,然后主动给客人倒上一杯茶。
阿培来农场已有3个月了,其父母30年来一直很少让他接触陌生人,他的性格一度内向。如今来了农场生活,情况有了明显地进步,看到陌生人也会主动示好。除了阿培,慧灵农场还有其他7名特殊的“大孩子”,分别是阿喵、嘉丽、万华、李端、阿勤、陈为和、陈为民。
现任场长张慧霞告诉记者,2008年4月,公益组织慧灵机构租下了广州远郊钟落潭的一块地,定位为智障人士的职业培训场所,慧灵农场应运而生。同年7月,在学员和老师的努力下,农场的第一批水果收成,参与者都十分兴奋。
学会劳动 学会生活
据了解,农场的老师在招收学员的时候,会根据学员不同的特点,评估他们的能力,让他们各自负责不一样的岗位。渐渐地,农场有了独特的生态,年纪最大的阿喵负责看管农场的财产和农场的清洁卫生。万华和嘉丽能力较强,堆肥除草浇水等“重活累活”都由他们包办。阿培负责客人的接待,李端是所有人的开心果,他喜欢“变魔术”搞气氛,阿勤依然继续他一直以来的工作——捡树叶。新来的陈为和、陈为民也在老师的指导下慢慢地学会了一些简单的农活……如今,他们分工清晰,谁也离不开谁。
慧灵农场希望通过“农疗”的方式,在大自然的环境中让他们学习技能,重新投入社会,自理生活。为了让他们适应社会,像正常的工作方式一样,他们在工作中也会取得报酬,工钱按时间来算,每天规定工作8小时。但老师说,他们现在还没达到8个小时的工作水平。最勤奋的嘉丽说,她有一个星期拿到了400多块钱的工资,她希望赚够钱以后自己开一个理发店,自己做老板。这是她在农场的第六个年头,她渐渐地有了自己的梦想。
场长和老师除了管理好日常的生产和教学外,还要处理学员各种的生活问题。而农场的生活从不乏味,嘉丽和万华完成堆肥的工作后,嘉丽便开始在潮湿的田里收集东风螺,藏在自己的房间里。她有空便看着自己种植的小番茄,等待小生命的长大。李端继续充满活力地表演着自己的魔术,阿培则安安静静地在屋里画画……时间已经过去5年多,学员们一批批离开又一批批地进来,农场渐渐上了规模,而这里永远是他们的小天地。
农场管理面临新考验
如今慧灵中心的学员年龄渐长,农场如何对老龄智障人士进行管理,将面临新的考验。当到了50岁的学员占总人数的15%时,中心对于学员的临终关怀也会开始重视起来。像学员陈为民那样,他今年53岁了,患有唐氏综合症的他比同龄人显老,以前20多岁的时候,他还可以在家给自己的妹妹带小孩,如今,他的身体开始慢慢地发生了变化,听力视力都减弱了不少。张场长告诉记者,智障人士最忌讳让他们与外界隔绝,所以中心希望通过带他到农场生活,亲近大自然,锻炼技能,与同伴一起生活交流,为他们提供更加优质生活。
“他们的身份特殊,在社会上难免受到歧视。”在农场里工作的唐老师介绍说,她从事护工的工作已有十多年,几年前曾经带着中心的孩子去外面玩,由于有市民不理解,让孩子们受到了委屈。现在市民对智障人士的认知度开始有所了解,让他们重新投入社会有了更大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