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残疾人一个温馨的社会保障

2013年07月11日09:48 | 中国发展门户网 www.chinagate.cn | 给编辑写信 字号:T|T
关键词: 残疾人 社会保障 社保 关爱 扶贫 救助 残障

□我国有8300多万残疾人,直接影响家庭人口2.6亿。

□残疾人服务是政府公共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做好相关工作,是发展社会事业、保障改善民生、推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目标要求。

□不断满足残疾人类别化、多样化、个性化服务需求,是新时期的现实需要。

中国经济网北京7月10日讯 这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全国约有8300多万人。他们在生理、智力、人体结构上,因某种组织、功能缺失或不正常而部分丧失以正常方式从事某种活动的能力,但仍具备某种活动的潜能。由于残疾,他们直接影响到家庭人口2.6亿,因此,建立健全残疾人服务体系,成为政府公共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发展社会事业、保障改善民生、推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目标要求,是新时期不断满足残疾人类别化、多样化、个性化服务需求的现实需要。

(一)

我国政府高度重视残疾人社会保障。1988年3月11日,中国残疾人联合会正式成立,标志着中国残疾人事业进入了正规化的轨道,为残疾人社会保障的常态化奠定了基础。

2008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残疾人事业发展的意见》提出,推进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和服务体系建设。2010年3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关于加快推进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和服务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加快推进我国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和服务体系建设提出具体指导。

在学术界,2007年6月13日,全国第一家残疾人事业发展研究机构——中国人民大学残疾人事业发展研究院成立。6年来,这家由中国人民大学、中国残联、北京市残联3家跨学科组建的研究机构,创设了“中国残疾人事业发展论坛”等多个国际研讨会,出版了《中国残疾人事业研究系列》专著和100多篇学术文章,对增进我国学界、政界及社会人士和组织的残疾人事业理论创新与学术交流起到了促进作用,产生了重要影响。

经过多方努力,我国残疾人社会保障、扶贫救助和慈善事业得到加强。仅“十五”时期,全国累计扶持贫困残疾人1166万人,700万农村残疾人摆脱贫困,594万残疾人享有最低生活保障,国家彩票公益金帮助5万多户无房或极度危房户残疾人改善了居住条件。其中,北京市做好制度顶层设计,为残疾人提供“全面覆盖、全程支持、全方位利用”的服务,既做到人群全覆盖,又实现需求全覆盖,为残疾人提供从出生到年老的终生帮扶,在整个社会服务或公共服务的大链条中,满足残疾人多层次、多元化的服务需求。

(二)

尽管有越来越多的残疾人走上了自主奋斗之路,但总体而言,我国60%以上的残疾人还要靠家庭供养,70%的残疾人还只能靠救济生活,长期依赖性的生存状态和普遍较低的受教育水平,使不少残疾人存在自卑感,存在“等、靠、要”的思想倾向,对于生活、生命本身缺乏自觉性。

对于这一特殊群体,社会保障无疑是最现实、最紧迫的问题。北京师范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赖德胜认为,残疾人社会保障的水平和质量,是衡量一个国家民主程度、文明程度、法治程度和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准。

“建设残疾人服务体系,关键是要有正确的理念引导。”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郑功成表示,“残疾人服务体系是针对残疾人特殊性、多样化、类别化的服务需求,有计划地发展专项基本公共服务项目,形成组织管理有序、技术支持到位、服务网络完善、规范标准健全、保障措施得力、监督检查有效的残疾人服务工作格局,全面提升为残疾人服务的能力和水平,促进残疾人平等参与社会生活和全面发展。”

以安徽滁州为例,该市把残疾人事业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统筹考虑,凡年满18周岁、无劳动能力、无个人收入来源的残疾人、18周岁以下的残疾孤儿、父母离异或其他原因导致随他人生活的18周岁以下的残疾人,均可享受“生、老、病、死”全过程、全方位救助。

(三)

近年来,我国残疾人的生存状况与生活水平得到明显改善,但也存在着目标定位还不清晰、制度结构不尽合理、管理体制尚未理顺、责任划分并不明确,以及与其他相关制度安排不配套等缺陷,形成了整个社会事业与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中的短板。

“残疾人社会保障的目的,是通过社会公共力量帮助残疾人改善生存状况,在一定程度上舒解残疾人因身体残障带来的心理障碍,为其更好地融入社会提供现实可能性。”郑功成建议,通过职能调整,理顺残疾人事业管理体制,构建“津贴+服务+优待”三位一体的政策体系,筑牢“普惠+特惠”双层制度架构,采取“公办+公助民办+民办三轨并行”的服务系统,通过制度创新,激发各级政府与社会各界共同促进残疾人事业全面发展的活力。

“就业是残疾人改善生活状况、提高职业幸福感和社会参与的主要途径。”赖德胜建议,大力提高残疾人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水平,通过政策引导、政策创新、制度顶层设计,完善残疾人集中就业、按比例安排就业等传统就业形式,实施更加积极的残疾人就业政策,为残疾人灵活就业与创业提供金融、财税优惠措施,推动实现残疾人充分就业、体面就业、和谐就业。

“未来5年,北京将努力建成‘三个残疾人工作首善之区’,即残疾人社会保障首善之区、残疾人公共服务首善之区和残疾人融合发展首善之区。”在日前召开的“残障与发展论坛(2013)”上,北京市残疾人联合会理事长吴文彦透露,北京将在2015年初步建成“网络健全、服务完善、运行高效、保障有力”的残疾人服务体系;2020年全面完善“城乡人人可及、需求全面覆盖、服务及时有效”的残疾人服务体系。

“残疾人社会保障的目的是通过社会的公共力量帮助残疾人改善生存状况,在一定程度上舒解残疾人因身体残障带来的心理障碍,为其更好地融入社会提供现实可能性。”郑功成建议,通过职能调整,理顺残疾人事业管理体制,构建“津贴+服务+优待”三位一体的政策体系,筑牢“普惠+特惠”双层制度架构,采取“公办+公助民办+民办”三轨道并行的服务系统,通过制度创新来激发各级政府与社会各界共同促进残疾人事业全面发展的活力。

返回顶部文章来源: 中国经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