芦山地震一月:让公益更高效

2013年05月23日15:15 | 中国发展门户网 www.chinagate.cn | 给编辑写信 字号:T|T
关键词: 芦山 地震 公益 重建 四川 NGO 公益组织 基金会 政府 配合

开发性扶贫更有助于提升防灾抗灾能力

在灾后重建中,什么样的扶助更有效?专家、社会组织各抒己见,一种共识也逐渐形成:越是经济欠发达地区,其防灾抗灾能力也就越差,受灾也最为严重,应通过开发性支持提升灾区的发展能力。

在玉树地震灾后重建过程中,甘达村运输合作社便是开发性扶贫探索的一个成功案例。

震后,作为重灾区的甘达村得到了中国扶贫基金会300万元的重建资金。300万元,拿来做什么?有人说分掉,有人说拿来建房。最后,人们发现,甘达村能开车的人很多,而且当时灾后重建需要大量建筑材料运输,于是“甘达村运输合作社”应运而生。

截至目前,甘达村运输合作社效益显著,盈利近300万元,实现分红3次,许多因贫困迁出甘达村的人陆续回迁。特别是2012年年初,玉树发生严重雪灾,全州牲畜因灾死亡率达20%,而甘达村靠自己的运输队买运草料,全村1万余头牛羊无一死亡。

中国扶贫基金会副会长汪绍高说,由于贫困地区的生产方式以单户经营为主,这使得资源利用的效率极低,而单户经营不论在农产品生产还是流通环节,都处于劣势地位,一旦遇到灾害,因灾返贫、因灾致贫在所难免。开发性扶助就是要通过探索、建立农村合作经济,通过“抱团效应”增强农民在商品市场中的话语权,实现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

刘文奎透露,中国扶贫基金会在接下来的芦山地震灾后重建过程中,将突出“生计类”项目,结合多次地震灾害重建经验,以促进建设农村经济合作组织为重点,兼顾社区基础设施建设以及社区抗灾的组织和能力建设。

多支基金会都正同雅安地方政府沟通,希望每一个项目都能切中群众的发展需求。

阳光操作 提升组织的公信力

公益组织如何持续保持公信力,将影响其救助效率。

“阳光是公正廉洁最好的保鲜剂!”南都公益基金分享其成功经验,只有在慈善机构内部建立公开透明机制,在各个环节建立有力的监督机制,才能避免公信力的丧失。

刘文奎介绍,对于救灾的公益援助,公众最关注的地方就在于救灾资金的使用和救灾物资的发放上。目前,中国扶贫基金会在救灾资金购买物资环节,采用临时公开向社会招募公益“采购员”,由这些“采购员”组成的“第三方采购团”跟供货商谈判、购买物资;在物资发放环节,要求追查到村一级的发放名单,确保捐助人能对每一笔捐助资金、物资的去向进行追踪。

事实上,在中国,公益组织作为一种积极的社会力量是在汶川特大地震之后才逐渐为国人所关注。刘文奎说,希望民众对待公益组织的态度就像对待自家孩子一样,孩子犯了错,当然应该指出,应该批评教育,公益机构的组织和制度完善,也需要监督,更需要大家倾注关爱。

 

   上一页   1   2  


返回顶部文章来源: 光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