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工幸福感依然依赖于收入

2013年02月28日15:27 | 中国发展门户网 www.chinagate.cn | 给编辑写信 字号:T|T
关键词: 农民工 幸福感 社会阶层 城市 经济 收入 社交 物质 社会

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26名农民工党员进入代表行列,第一次以群体形象出现在全国党代会上。作为一个重要的社会群体。他们在城市中的工作和生存状态也备受关注。提升农民工的生存质量,提高农民工的幸福感,是创造和谐社会和繁荣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2013年2月27日,国内最大的打工者社交互助平台工众网与中国人民大学心理学系再度联合,发布《中国农民工“生存感受”2013年度报告》,这是工众网与中国人民大学心理学系对农民工生存感受的第二次年度调研,此次调研,对当前农民工的幸福感、城市生活感受以及疏离感等问题进行了研究。

中国人民大学心理学系主任孙健敏教授表示:“随着农民工这一中国特色的社会群体的日益壮大,社会各界对这个群体的关注也与日俱增。他们在城市生活中遇到的种种迷茫与困惑,成了社会各界热议的焦点。对农民工的社会心态以及在城市生活中的感受了解,是帮助农民工更好地生活和发展,有尊严地工作最好的方法。“

为了能够深入的研究,此次调查仍然选择与去年相同的全国20个主要用工城市,从720万名工众网注册用户中随机抽取样本,由工众网工众调研中心采取电话调查方式进行访问。本次调查收集到有效问卷2011份,其中男性1434人,占71.3%,女性577人,占28.7%。

整体幸福感显著提升,社会阶层差距增大,农民工相对地位下降

与去年同期相比,农民工总体幸福感显著提升。但与去年一样,农民工幸福感更多来自个人低层次的生存需要的满足,与社会生活和社会地位有关的幸福感仍相对较弱,且人际关系、社会参与、社会地位有关的幸福感数据同比下降,说明随着社会发展,农民工生存状况得以改善,但农民工社交缺失,社会各阶层差距拉大,农民工对自身社会地位和影响力下降感到失望。

中国人民大学心理学系胡平教授说明:从数据上看,农民工对社会地位幸福感下降明显,尤其是男性对社会地位的幸福感已经低于中值(50分),这说明男性对自身相应社会地位已经比较不满意,男性对于现状所给与的发展和社会相对地位的限制比较不满了。而从年龄上看,新生代农民工相较老一辈农民工对社会参与和相对社会地位的不满更严重。

幸福感与城市经济发达程度关系不大

去年幸福感排名前6的城市中,青岛、泉州、武汉和长沙虽然位次有所变化,但仍在全国20个重要用工城市中排名前6;值得注意的是,位居长三角的南京和上海幸福感排名上升显著,南京跃升幸福感排名第1,上海也挤进前10。新一年的城市幸福感排名从高到低依次是:南京(7.17)、青岛(7.09)、武汉(7.04)、成都(7.02)、泉州(7.01)、长沙(6.98)、郑州(6.86)、杭州(6.84)、天津(6.81)、上海(6.78)、大连(6.76)、苏州(6.75)、重庆(6.72)、东莞(6.71)、西安(6.64)、北京(6.60)、温州(6.59)、佛山(6.55)、广州(6.53)、深圳(6.42)。

农民工的幸福感与其所在城市的经济发展情况相关度并不高,并非地区经济越发达当地的农民工就越幸福:经济相对更发达的北京和广东的深圳、广州和佛山幸福感垫底,而一些经济相对不发达的中部和西部省份城市幸福感相对较强。

工众网工众研究中心李久鑫博士表示:“泉州是去年幸福感排在首位的城市,今年仍然位居前五,我们在后续也深入的了解了泉州当地的情况,今年也进一步的丰富了数据,从社会地位和个人感受的社会经济地位角度上看泉州仍然是排在首位。”

由此可见,农民工在城市生活中的幸福感,并非由城市整体经济发展状况决定,而是与个体在这个城市中的生存感受密切相关,一些经济欠发达的中西部城市,竞争并不激烈,社会关系、地位层面相对较好,使得这些城市带给农民工的幸福感也相对较高。

农民工幸福感依然依赖于收入、物质资源和基本生存需要满足

通过数据分析显示,农民工的幸福感与农民工个人经济状况、受教育程度、工作状态、工种、性别、离家的距离以及子女密切相关:年收入越高,幸福感越强;学历越高,幸福感越强;自雇的农民工幸福感相对最强,打散工的农民幸福感相对最弱,但有工作的和找工作的农民工差异不大;办公室或服务人员幸福感相对较强,普工的幸福感相对较弱;女性幸福感显著高于男性,男性对现有社会地位更加不满;离家的距离越近,幸福感相对越强,离家的距离越远,幸福感相对越弱,在老家打工的农民工幸福感明显高于跨省打工农民工;已婚有子女的农民工子女个数影响其幸福感:有3个子女的农民工总体幸福感明显弱于只有1个子女的农民工,尤其有关生活水平的幸福感显著低于只有1个子女的农民工;将子女留守在老家的农民工总体幸福感低于将子女带在身边的农民工,尤其是将子女留守在老家,与子女每年见面天数少于1个月的农民工,幸福感最弱。这说明了农民工的幸福感还是来源于自身的刚性和基本需要的满足,受制于物质资源和基本生存需要的满足情况。

绝大多数农民工认同社会地位为底层,底层自我认同影响其幸福感

农民工自我底层地位认同影响其幸福感。自我认同社会地位越高,幸福感越强,自我定位社会地位越低,幸福感越弱。同时,底层社会认同,生活和社会的疏离感要高于自我认同地位较高的对象。底层认同的农民工孤独、寂寞、无聊等情绪感受超过50%。

社交、社会参与缺乏和负面情绪影响其幸福感

超过50%的农民工经常感受负面情绪,超过40%的农民工感觉到对生活、对社会以及对工作无能为力。社交能力强,容易交到朋友的农民工幸福感相对较强,而社交能力弱、不容易交到朋友的农民工幸福感相对较弱;疏离感(本调查中采用的疏离感主要包括了生活、社会组织和工作所带来的无能为力感)越低,农民工幸福感相对越强,疏离感越高,农民工幸福感相对越弱。

“从数据上看社交能力强的整体幸福感比社交能力弱的高出近13%,帮助打工者提升社交网络(朋友圈),能大力提升打工者的整体幸福感,尤其是在社会关系、地位及发展层次尤为显著。工众网作为国内最大的打工者社交互助平台,在对打工者多年的接触和研究中,我们发现:虽然收入越高的幸福感越高,但收入带来的差异并不显著,是否有工作对他们的幸福感影响并不明显,在我们对打工者理想职业的调查中“自雇佣”是绝大多数人理想的发展方向。而我们今天生存感受的调查结果也进行了进一步佐证,自雇佣的幸福感相对是最高的。“工众网李久鑫博士说:”从择业的倾向上也能进一步的反应农民工在社会关系、地位中的弱势。我们一直在考虑他们需要的到底是什么?表面上看他们需要的是先考虑生计问题,都想要找一份好工作,但实际上归根结底是“情感“是“社交”的需求。提高农民工幸福感,建议重视农民工的生存感受的同时,重视其交往需要、成就需要等社会性需要,增加农民工社交和社会参与途径。因此,我们希望通过网络建立靠谱儿的“打工朋友圈”,帮打工者在工作、生活等方面获得其他工友和社会各界的帮助。提升其社会融入感和参与感,使他们在社交过程中得到更多的社会认可和自我肯定。“

关注农民工生存感受,建言建议

中国人民大学心理学系与工众网共同表示,农民工的生存感受需要全社会的关注,希望通过本次调研能够给社会各界提供相关依据,并为改善阶层差异、改善农民工生存感受提出建议:

一、政府应该关注农民工的生存感受,既要满足民众衣食住行等生活需求,也要重视群体接纳、认同、尊重等社会性需求,同时关注农民工的社会参与需求;

二、关注农民工阶层意识,关注农民工的自我认同社会地位,关注不同阶层的认同问题,研究化解群体矛盾、阶层矛盾和身份地位矛盾的有效策略,避免群体和社会冲突的发生,避免社会的割裂;

三、关注农民工的社会情绪,特别是关注其负向情绪,尽量消解那些不利于他们生活和工作的负向情绪,切实满足民众的基本心理需求;

四、应该倡导和正向激励农民工参与社会,改善自身生活,实现自身理想的观念,鼓励他们发挥自我积极性,提高他们的社会参与以及实现梦想的机会。

返回顶部文章来源: 中国发展门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