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解读
- 经济发展
- 社会发展
- 减贫救灾
- 法治中国
- 天下人物
- 发展报告
- 项目中心
|
村口停满各式小车
春节假期已经结束,但新春吉庆祥和的气息,依然弥漫在我们身边。蛇年春节期间,记者回到家乡余干县梅港乡蛟龙村,下基层,到一线,走进寻常百姓家庭,见证并感受家乡悄然变化的表情。
变化1
乡村也闹用工荒,工价不比城里低
春节到了,村里人互相串门拜年。记者发现,乡村的村民在相互寒暄问候之余,聊的一个热门话题就是关于村里修路、修水库等缺工,而且村里稍有技术含量的工种诸如木匠、石匠、砖匠等,工资也达到近200元每天。
记者的姨夫是名砖匠,他们去年一年大部分时间在外承包农民的水泥楼房建设。
“现在不是城里缺工,其实农村也缺工,我这里建房子叫个小工也要100元一天,但是年轻人基本不干这一行了。”姨夫告诉记者,这几年工价一直在涨。
与此对应的是,乡村工价上涨,使一部分农户不离土离乡,宁愿在家门口打工。
“我以前在南昌做建筑工,虽然能赚3500多元一个月,但是除掉租房、坐车、吃饭等,一个月还存不到1000元,一年下来存不到2万元,现在我在家门口给人做小工,加上种稻子,也能挣2万左右。”村民刘牛才告诉记者,在家门口还可以照顾家里的父母与孩子。
变化2
从打工到当老板,创富热潮涌乡村
“今年我要去几个亲戚家问问,他们村里有没有人愿意跟我去东莞打工,我的车床车间挺缺人的。”正月初一,在东莞创业回家过节的冰牯就在为自己招兵买马而忙碌。
冰牯告诉记者,以前他在东莞打工,给人家做五金配件加工,后来又做五金销售,慢慢地积累了自己的客户资源。2008年他自己创业,租了一间厂房生产五金配件,开始自己做老板。
记者发现,像冰牯一样,老家很多农民也实现了从“苦力型”到“技能型”、从“打工者”到“创业者”的成功转型。他们创办的企业涉及种植、加工等行业,带动了家乡经济的发展,成为余干县农村经济一个新的增长点。
尤其是,他们的创业故事就是一个个发家致富的生动样本,给当地农民以强烈的思想启发与触动,很多农民也开始行动,他们或外出做生意,或在家乡办加工企业,纷纷各显身手,形成一股你追我赶创富的热潮。
变化3
农民纷纷建楼房,拉动乡村内需
回到老家过春节,要说村庄变化最大的,莫过于一栋一栋新建的房屋。记者隔壁秀珍婶家的红砖房已经被一幢三层的水泥楼房取代了,楼房正面贴着瓷砖,二楼有阳台,大门前矗立着几根柱子。
记得10年前,村里的房子大多是土砖房,此后兴起建红砖房的高潮。这几年,村民们则纷纷建起了水泥楼房。
而且记者发现,村民们有钱就喜欢建房子,而且现在建房子也与城里人一样讲究装修。
记者发现,城市房地产热带动经济发展,乡村也同样如此。因为建了新房,村民们要装修,家里的“配置”也跟着上档次,所以带动了家具、家电等行业的生意。
与此对应的是,这几年,老家集镇上新开了不少水泥店、石材店等。村里的一虎叔谈到,建一栋两层两进的水泥楼房,加上装修,现在一般得花10万来元钱,好的要花上二三十万元。正是这笔不小的乡村农民地产“投资”,拉动了乡村的“内需”。
变化4
农村也堵车,保时捷不再稀罕
大年初三,有朋友要来家里,为了招待客人,记者开车到镇上的农贸市场买菜。当日9时30分左右,记者从镇上买好菜回家。没想到,镇上挺宽的马路被堵得水泄不通,仅仅10分钟的车程,一个小时过去了还没有动静。无聊之际,记者细看周围的车流,发现各种车型都有,广本、大众系列的不说,连奥迪、宝马、沃尔沃都在一起堵着,既有上海、浙江的牌号,也有福建、广东的牌号。在小镇的一个村口,记者看到停着一辆崭新的保时捷。据了解,这是一位在外创业成功的老乡买的,特意开新车回来给父母拜年。
村里的一虎叔告诉记者,“一到春节,村里就车满为患。以蛟龙村为例,30多户人家有近20台小轿车,现在每逢过春节,乡村堵车已成常态。”
记者发现,发生变化的不仅仅是汽车,就是这么几年时间,走出乡村的村民们悄悄改变着乡村的面貌,即使是在村里河塘洗衣服的婆娘,聊的话题也都是游玩过的海南岛的风景、大上海的外滩……(信息日报 记者 洪怀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