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授设立搀扶老人基金维护助人者权益

2011年09月07日09:17 | 中国发展门户网 www.chinagate.cn | 给编辑写信 字号:T|T
关键词: 老人 基金 搀扶 爱心

白岩松:

首先呢,我们要愿老人安息,同时也愿老人的家属们能够节哀,接下来该做的事,就是我们这些所有的非常大范围的这样一个围观者,要一起叨咕叨咕,反思反思,这件事到底该怎么办?今后该怎么办呢?

我们首先看一下当地的媒体对这件事情的报道,当地媒体的标题呢是“八旬爹爹跌倒之后窒息,围观者越来越多,就是没人敢扶”,这里面强调的是“没人敢,”是一个似乎很简单,于是就立即引发了网络啊、包括公众看到这条消息人们的热议。

但是真的是这么简单吗?其实刚才我们在看这个短片,记者去复原现场的时候,似乎变得更加复杂了,复杂在哪儿呢,我们看看很多人之所以没有敢扶,是不是有几种因素共同构成的,当然都是问号了。

第一个是救人担责,不敢上前。这是这个标题马上会给大家的一个感受,而且之前会有很多的这样的事情。

那么我们再看第二,离他家近,身边是熟人,去他家叫人了,因为离菜场非常近,的确很快就有人去这个老大爷的家里,去告诉他,老大爷摔倒了。

第三个呢,也有人很快地报警了,形成了一种等待。

第四个呢,大家缺急救常识,不敢上前。

因为跟以往的那种被车撞倒的情况不太相同,这一次是老人发病突然倒在地上,那么很多的人可能在生活当中急救常识是比较匮乏的,因此不敢上前,也许这几种责任都有,也许这一切都是问号,不过接下来我们要连线一下采访这件事情的我们在武汉的记者,王涵听她给我们介绍一下。

电话连线

白岩松:

王涵你好。

武汉本台记者王涵:

你好岩松。

白岩松:

因为你到了这个现场之后,相信你的心情也非常复杂,但是作为一个记者,首先要去了解的是,为什么会没有形成一种围观者的立即急救,我刚才也列举了几个问号,那你了解的情况是什么样的?

王涵:

您刚才列举的几个问号,我们在现场是完全的得到了一些印证,今天下午到现场采访的时候,其实整个小区还是在议论这个事情,虽然已经过去了几天的时间了。那对于老人的死街坊们都表示特别的可惜,因为刚才你也说到了,老人倒下的地方其实距离自己的家只有100多米,那有街坊说当时对于老人最基本的关心其实还是有的,你比如说出事之后,很快围观的人当中还是有人拨打了110和120,但是的确是从老人倒下,一直到他的儿子赶到现场,没有一个让上去扶他。

那么采访中呢,我们也了解到了,就是你刚才也提到了,有些市民呢他是怕好心的相救反而被赖上,说不清了。其实现场的确是有人想扶这个老人,当时还是有些犹豫,但是被现场的人给劝住了,那其实劝住的理由,不知道扶过来是好还是坏。

还有就是街坊告诉我们说,他们最主要的是担心自己是不是缺乏相关的急救知识,尤其是看到像李大爷当时他没有明显的外伤,突然间就晕倒了,那么大家更不知道该怎么去施救了,生怕冒然把老人扶起来之后会加重病情。

其实这里还有一个细节我想要说的是,其实包括咱们的公安民警在内,可能也存在这样的问题,因为按照目击者的说法,事发地所处的派出所距离现场只有150米左右的距离,值班民警其实出警还是非常快的,要比救护车呢早大概半个小时到现场,比李大爷的儿子当然也要早,但是到现场之后,他们主要是拍照、取证、疏散围观的群众,也可能是因为没有这个相关的急救知识,所以也是在等120的到来。后来呢还是等到老人的邻居看到后,把老人的儿子喊来,才把老人的身体翻正,但是正如大家知道的,还是耽误了挽救生命的最佳时机,岩松。

白岩松:

是,听完你这样的一个介绍的时候,更加感慨,其实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和教育当中,常识这种匮乏到了具体事件的时候它就形成一种恶果,这个我们先不说王涵,我发现有一些事情会形成一种示范效应,比如说最近这个地方有了救人的这种好事,一报道之后救人的事就会增多,但是如果这个地方有了救人之后被人反咬一口,可能就会出现大家就会躲一点。那我发现似乎像是一个印证,就在8月28号同样在武汉,我们注意到新闻中报道了这样的一件事情,一个电动车的司机去救一个跌倒的老人,但是被老人反咬一口,后来很多的围观者呢替他作证,那么我们不知道这样的一条新闻,会不会对9月2号发生同样在武汉的这件事情会形成一种人群中的一种躲避?

王涵:

我觉得其实多多少少还是有一些影响,其实这个报道我也注意了,对这件事情湖北省发行量最大的报纸——楚天都市报,8月29号用了这样的标题,我还记得标题的全文应该是“车主好心扶起太婆,反被赖上身,目击路人纷纷为好人作证,民警多方调查最终采信”,这个标题很长,其实这样的一个长的标题我想它本意还是想对这个事情过程的描述要更加全面一些。同这个标题上看,可以看到“车主、太婆、路人、民警”多方的表现都是有,实际上最终显然是得到了一个公正的解决,其实我想告诉大家这条新闻开始就是一条热线新闻,只是有目击者看到这个事情之后,为这个胡师傅打抱不平,才打电话打到报社,那也就是报社的记者赶到现场后对三名目击者的采访,才使得胡师傅没有最终被冤枉。

当时还有一个细节,就是胡师傅起初来打算花200块钱了事,但是现场目击者极力反对,加上路人纷纷指责太婆,最终交警把民警叫过来,采信了目击者的说法,胡师傅才得以离开了现场。

所以这里就一个感觉是什么,就是如果没有这个目击者挺身而出,或者说像咱们之前知道的这些类似的事件,没有监控录像,我想这个事情恐怕还得再争上一阵,所以大家在面对这个事情的时候,多多少少都会有一些犹豫,所以我觉得,可能在现场采访有一种感受就是,刚才我们提到的八旬老人的死,他很大程度上,也许并不是死于围观者的冷漠,可能更多的是胆怯,我觉得大部分人还是有善心的,可能只是缺乏勇气罢了,岩松。

白岩松:

好,非常感谢王涵在武汉给我们带来的报道。

再复述一下,添加一点,刚才那个细节,就是8月28号发生的那件事情,他救了这个跌倒的老太太,但是被反咬一口,后来他实在烦了,也纠缠不清,打算200块钱我私了,我认了。旁边一位女士还看他钱不够,给他掏了80,一块打算跟她私了,但是另外一位姓舒的女士说,坚决不可以,我们集体为你作证,否则的话以后年轻人谁还敢做好事呢,这是那件故事。

当时其实面对了武汉这件事情的时候,我也是再三反思自己,我们的媒体在报道这样的事情的时候,究竟会不会强化了人们担心的这样一种情绪,但是我们报道是为了走过这样一个艰难的路程将来更多的人愿意做好事,可是,另外一方面,恐怕也不能简单地去处理每件事。

就像武汉的这件事情,其实更复杂,我今天注意到了李鸿文写的一篇文章去评论,他的标题很值得关注,叫“别故意放大社会冷漠”,他指的就是武汉这件事,既然围观的人很多,也就不存在被人诬陷的担忧,围观者之所以没有帮人转身,应该说不是没有这个意愿,而是缺少相应的急救知识和能力,担心自己的鲁莽动作导致意外,这显然跟冷漠无关。

我希望能够接受他的论点,但是恐怕也存在着一定比例的担心,因为最近这样的事发生的实在太多了,我们再回头看一下。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返回顶部文章来源: CCTV《新闻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