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标签泛滥拷问道德体系 本属公民道义(图)

2011年08月04日10:49 | 中国发展门户网 www.chinagate.cn | 给编辑写信 字号:T|T
关键词: 道德 最美 道德体系 道德底线 最美护士 最美妈妈 感动社会 人工呼吸 香饽饽 帽子

当溺水老人重度昏迷,你若在身边,是打120急救,打110求助,还是大声呼救或是替溺水者按压心脏?日前,一篇名为《这才是酉阳最美丽的女孩》的帖子中,照片里年轻的蓝衣女孩在临危一刻给出了她的答案:跪下去,嘴对嘴为溺水老人实施人工呼吸。她也因此被网友冠以“最美女孩”。

一直以来,因为或大或小的突发事件,瞬间走红网络,并且冠以“最美”称号的,层出不穷。对于各式各样的“最美”标签,人们的态度却截然不同,一是赞成派,对五花八门的“最美标签”,他们“来者不拒”,习惯性地给予种种华丽的赞美和褒奖;二是反对派,思维定势往往代替理性的分析,情绪化的批评往往代替设身处地的理解;三是“利用派”,在泛商业时代,在“将看点转化为生产力”的思想指引下,一切具有卖点的符号,都成为他们争夺的“香饽饽”。

那么,对于“最美”,我们该持何种态度呢?

因为稀缺所以最美

因为稀缺,所以最美,在理论上人人都能成为最美人物。因为公众早已抛弃以貌取人的审美标准,内在的真善美成为时代的最新审美标准。一个个“最美行列”里的感动人物一次次解救国人的信任危机。当然,这些最美人物只会认为是尽本分。

且看以彭宇案为代表的各类公共事件中,帮忙者与被帮助者之间的裂缝越来越大,以致无人敢去帮忙,尽管都想伸出援手。对拔刀相助者,有人还恶言相向以“莫须有”罪名反咬一口;对被救者,公众抱一种见怪不怪的心态,认为其有假装嫌疑,同情心也随即愈加冷淡。如此,构建着一个冷酷的炎凉之态,建筑着一座座冷漠的心门。

“最美女孩”拯救的是公众道德。物欲横流的大语境下,尽管有人声称“最美女孩”出于其护士职业关系,救人实属本分。可是年纪轻轻,为一个溺水的老人做人工呼吸,这绝非常人能做到的事。照片上,事发现场看热闹的人们人山人海,可挺身出来的只有她。仅凭这一点,她就绝对是我们心中的最美。诚然,这也反映出社会职业道德标准在一次次的降低,呼吁着每一个公民都以主人翁精神,健全真善美的个人价值。

时代需要“最美行列”的队伍越来越大,每一个人都能成为最美之人。体现在个人的行为和思想道德,点点滴滴的生活琐事到事关社会大众的大事件,我们都是其中的参与者和见证者,都可以成为一个最出色的人杰。

一个真真正正“把救人放到第一位”的普通护士,身上闪耀着的是坚守最基本的社会职业道德的普通工作者,更彰显着一个人最本能的对生命的珍惜。这或许是对当下道德沦丧的大背景的一个绝佳的教育题材。曾金

延伸

道德体系令人担忧

“最美女孩”是一名护士,有责任救治这名溺水的老人,也就是说她做的是一件再平常不过的事。但却受到了普遍一致的热捧,这个问题值得深思。

这些年来,人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日子也过得非常滋润,但是彼此之间的距离却越走越远,往日的温暖已经逐渐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冷漠。出门在外,低头不问身边事,不管发生什么事,快走几步远离现场,反正不要惹祸上身就行。更有甚者,还教育自己的小孩少管闲事,从小就给他们灌输那种冷漠的思想,让他们从小就接受“见死不救”的事实。有一次在街头,一位老人晕倒在地,有个十来岁的小孩准备过去,被他妈妈拉住了,当时,这位妈妈只说了一句:“少管闲事,别给自己惹麻烦!”显然,社会的道德体系建设就在无形中偏离了轨道,再加上学校在这方面的乏力表现,一种畸形的世界观、处世观已经逐渐在蔓延。君不见,我们身边能够像这位“最美女孩”一样挺身而出的实在太少太少,尽管是件平常事,但在如今这个大环境中,她做了一件不平常的事,事后受到热捧也在情理之中。

因此,笔者认为,“最美女孩”的平常之举之所以能够引发热捧,关键还在于当前社会道德体系已经颠覆,诸如见义勇为、乐于助人等优良传统已经悄悄消失在我们的生活中,取而代之的是那种不健康的“见死不救”的思想。要想让“最美女孩”的平常举动回归正常,关键还在于政府部门、学校、家长一起发力,重视社会道德建设,倡导见义勇为、助人为乐的道德风气,引导大家摒弃那种担忧的思想,并用制度和行动来打消市民的顾虑。陶功财

反思

泛滥源自道德退化

据报道,经过网友的调查和记者的追踪,蓝衣女孩是一名护士。如此,事情其实就不难理解了。一名掌握急救技能的医务人员路遇他人危难,上前施救其实是一种正常的人性闪光,何必过多褒奖?

去年,网上流行一段视频,视频中一名售票员为一名女乘客穿鞋,她被网友称为“北京最让人感动的公交售票员”。其实,这原本不过是一个热心人对于陌生弱势者一种非常朴素和天然的关怀。就跟偶遇迷路的孩童我们该做的是抱起这个孩子帮其寻找父母,而不是视而不见匆匆走过,又何至于要上升到“感动社会”的高度?

记得有这样一则新闻:贵州黄平县电视台女记者印琦放弃手中摄像机救下轻生女的事迹,经媒体报道后,引来关注,有人把她誉为“贵州最美的女记者”。女记者当时距离轻生女最近,放下摄像机救援轻生女的行为令人赞许,但反过来说,这不过是一种基本的公民道义吗?难道,她还要扛着摄像机眼看别人跳楼而不管?如果说“最美妈妈”勇于伸出援手,可以令人感动得热泪盈眶,那么,人与人之间这种举手之劳的相互关爱,真的没必要被拔高到“感动社会”的高度。动不动就“感动社会”,动不动就冠之以“最美××”的道德美名,其间所隐喻的道德吊诡令人警惕。

道德与不道德可能一眼就能区分,但现如今,做人的基本品行和公民基本责任,却屡屡被混淆,被无限“提拔”到道德的高度。没有基本的生命悲悯,扛着摄像机拍摄跳楼,漠视他人危难而不顾,这一定是不道德的,可放下摄像机去做力所能及的救人举动,护士给溺水者做个现场急救,也没有必要划归为道德英雄的行列。健康人性是道德的起点,这是一个必须要搞清楚的问题。下意识地把“正常”的视为是“道德”的,“最美××”的泛滥成灾只能说明,我们的道德标准和道德底线在逐渐退化和降低,同时也反过来证明,社会性的道德饥渴和焦虑是何等强烈啊。陈一舟

提醒

赞美但别轻易模仿

“最美护士”的确“很美”,不为别的,就为她救人不留姓名的举动,就为她毫无功利的表现,也为她救人时毫无顾忌的作为。的确,一名老人溺水后,全身有点脏再正常不过,平常的人工呼吸也需要安全处理——口与口之间隔着一层纱布,但在那危急的情况下,这“最美护士”来不及考虑,也没采用安全措施,就开始做人工呼吸了,的确是“大美”的一种表现。

但是,这也不是我们从道德上去人为拔高她的理由。很多人对此的评价,一是世风日下,彭宇案让见死不救的人越来越多;二是“最美护士”的出现,弥补了这样的缺憾,缝合了这样的道德缺口。其实,这样的赞美之词,的确有些过分拔高了,正如她自己所言“当时情况危急,我相信很多人都会这样做,我学过急救,是名护士,只是做了自己应该做的事而已。”

毕竟,救人不是闹着玩的,也不是凭借满腔热血,而是需要专业知识与技术的,尤其是这种急救的时候,需要的是极其专业的技术。须知,此时稍有不慎,就有可能让一条生命陨落,这是谁都不情愿看到的事情。因而此时,热血与激情有用,但必须建立在专业技能的基础之上。不具备专业技能的人很多,你我或许就是,如果此时贸然上去救人,那不是救人,而是害人。

因而,对“最美护士”,可以赞美可以讴歌,但无需过分地从道德上去拔高,也不可拙劣地去模仿,在学习与模仿之前,必须先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要不然,后果必然不堪设想。当然,公众从道德上去进行评判,这本身是道德焦虑的一种写照,无可厚非。但类似“最美妈妈”这样的事情,我们还应该秉承一种理性,不能一窝蜂地全在道德上找原因,把这当成世风日下的宣泄口。杨燕明

追问

还有多少个“最美”标签

从浙江“最美妈妈”吴菊萍,到河北“最美民警”杨丽娟,再到重庆“最美女孩”余书华,人们见证了各种各样的“最美”标签,至于究竟还有多少个“最美”标签,谁心里都没有底。

不少“最美”标签具有正面的积极意义。然而,在这个眼球经济时代,“最美”的东西很容易被误读、被透支。以“最美妈妈”吴菊萍为例,表彰、奖励纷至沓来,被代言、被利用接踵而至,让她原本平静的生活变得“波澜壮阔”。

在对待“最美”以及类似标签的问题上,应把握两个基本点:一是不乱贴标签,不乱戴“帽子”,能免则免,能少则少;二是贴了、戴了之后,我们更应该注意保护它们,发挥它们社会风向标的教育、示范作用;而不是去蚕食、分割和伤害它们。(杨朝清)

返回顶部文章来源: 北京晨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