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200多名企业高管为买洋文凭人均被骗2万余元

2011年06月20日09:56 | 中国发展门户网 www.chinagate.cn | 给编辑写信 字号:T|T
关键词: 犯罪嫌疑人 招生代理 高管人员 大学 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 林肯大学 受害人 招生宣传 行业 上课

犯罪嫌疑人学历较高 公司办公地点“傍名校”

饶明党在办案过程中发现,实施上述诈骗行为的犯罪嫌疑人文化程度普遍较高。

“由于犯罪嫌疑人是以办学名义进行诈骗,这就需要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涉案的犯罪嫌疑人中,1人具有博士学历,3人有硕士学历,其余的也大多具有大专以上学历。”饶明党告诉记者。

例如,犯罪嫌疑人余某,2004年在北京某研究院硕士研究生毕业后,先在一家公司就职。离职后,与妻子一起成立了一家教育科技公司,开始从事替“美国哥伦比亚国际学院”招生的业务。

饶明党发现,上述案件的犯罪形式均为共同犯罪,并采取公司化运作方式。犯罪嫌疑人设立教育咨询类公司,以公司名义招聘员工,分段负责招生、培训、论文答辩、颁发学位、学历认证等各个环节。各司其职,相互配合,成为该类诈骗普遍采取的犯罪形式。

其中,在招生环节,犯罪嫌疑人多以公司为国外大学在国内设立的办事处,或公司与国外大学合作办学的名义招生,并承诺颁发的学历学位证书经过国际认证,也可以办理国内认证。但事实上,受害人获得的学历学位证书都是犯罪嫌疑人自己伪造的,根本不可能得到国际或国内的承认。

中国青年报记者查询了涉案的近10家公司的工商登记资料,发现除3家注册资本为100万元外,其余几家公司的注册资本均在50万元以下。

其中,有5家公司的注册地址在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附近。

6月18日下午,中国青年报记者来到余某注册的公司所在地——燕园资源大厦。燕园资源大厦就在北京大学南门附近,记者在位于一层的“楼层分布”指引牌上发现,有多家教育咨询公司在该大厦内设立了办公地点。

余某公司的办公地点在4层的两个房间。在其中一个房间外的墙上,“哥伦比亚国际学院MBA/DBA中国管理中心”的标牌清晰可见。但记者多次敲门,始终无人应答。

记者随后来到“哥伦比亚国际学院”在北京的另一个办公地点,清华大学东门外的创业大厦6层的一个房间。在那里,公司的标牌已被取走,房门紧锁。记者从该大厦物业公司的客服中心获悉,该公司“已经搬走了”,“其他人搬进来了”。

在创业大厦内,记者还看到其他一些教育咨询公司的办公和培训场地,位于8层的一间“多功能教室”里还有人在授课。而同样位于清华大学东门外的液晶大厦内,记者从该大厦的物业工作人员处获悉,也有不少做教育培训业务的公司承租楼内的房间作为办公和培训场地。

“上述案件中的不少犯罪嫌疑人都把公司的办公地点选择在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的校内或附近,有的嫌疑人甚至租赁学校的教室作为上课地点,或者聘请学校的老师给学员上课。” 饶明党告诉中国青年报记者,“这些案件中的犯罪嫌疑人普遍存在一种‘傍名校’的现象,从而更容易获得受害人的信任。如犯罪嫌疑人李某将办公地点设在北大资源宾馆,并称其颁发的学历是北大教育培训中心与美国理工大学合作引进的教育项目,而犯罪嫌疑人胡某租用了清华园会议中心作为其上课地点。”

中国青年报记者注意到,北京某高校的一位退休教师在今年3月20日傍晚向办案民警作证称,前一晚,有人请他到清华大学外的清华园宾馆四楼会议室为某大学的一个高级总裁研修班的学生上课。但到了会议室之后,他发现到场的学生却是林肯大学学习班的。

邀请该退休教师前去授课的中间人在证词中提到,他曾受朋友之托找北京一些高校的教师去给一些工商管理类的研修班上课,“每个老师每天的报酬是1万元”。

“都是假的,但我们向客户承诺是真的”

饶明党在办案过程中发现,犯罪嫌疑人虚构的均为美国的高校。

“美国的教育制度、教育水平比较发达,在国内也普遍能够得到认可,犯罪嫌疑人颁发美国大学的学历学位更容易吸引受害人的目光。”饶明党分析说,“有的犯罪嫌疑人编造一些根本不存在,但名称极具吸引力的大学,如美国内申大学、美国休斯顿大学、美国理工大学、美国加州管理大学等,也有的犯罪嫌疑人冒用与美国一些名校相似的名称误导受害人进行诈骗,如犯罪嫌疑人武某使用美国亚伯拉罕·林肯大学,犯罪嫌疑人余某使用美国哥伦比亚国际学院的名义进行招生诈骗。”

为了骗取受害人的信任,上述案件的多数犯罪嫌疑人会在实施诈骗行为前,先在互联网上仿照美国高校的网站制作一个“山寨网站”,并在相关“山寨网站”及其他网站上发布相关的招生宣传信息。之后,有的犯罪嫌疑人会再仿照教育部学历认证中心网站制作另一个“山寨网站”,进而对自己颁发的学历证书进行认证。

例如,犯罪嫌疑人李某在2008年9月以8800元的价格,通过一家名为“美国认证协会”的组织在美国办理了一个叫“America Technology University”(翻译成中文是“美国科技大学”)的公司,并收到对方邮寄的带有学校名称的注册证书、钢印、公章等物品,之后又花8000余元通过对方开设了以这所“大学”为名的一个美国语音录音电话以及一个以“-edu”结尾的美国假网站(正规的美国高校网站的域名最后应为“.edu”——记者注),准备以“美国科技大学”的名义在中国国内招生诈骗。

而犯罪嫌疑人余某等人代理招生的“哥伦比亚国际学院”的英文名称是“Columbia International Institute”,其网站域名为“www.ciiny.us”。而正规的美国哥伦比亚国际大学的英文名称是“Columbia International University”,其网站域名是“www.ciu.edu”。

更隐蔽的是,办案民警在对起获的美国“哥伦比亚国际学院”印章进行试验时发现,此章加盖一般显示为“Columbia International Institute”,当用最大力量加盖时,原印后面会显示出尾缀“.Inc”(公司)。

原来,所谓“哥伦比亚国际学院”,在美国是以有限公司的名义注册的,是一个非盈利性机构注册的公司,并非是一所学校。

在饶明党看来,犯罪嫌疑人的上述做法“具有极大的欺骗性”。

“一般来说,想走这种捷径获得国外高校硕士、博士学位的受害者本身英语水平有限,也不知道应该通过哪些正规的渠道去核实上述高校证书的真实性。当犯罪嫌疑人点开相关‘山寨网站’或盖上相关印章时,他们往往会轻信犯罪嫌疑人所说的高校和证书是真的。”饶明党说。

在向办案人员的供述中,多数犯罪嫌疑人都承认自己所在的公司并未取得相关的招生办学资质和相关行政许可,在宣传材料中提到的所谓学位证书和认证证书都是假的。

犯罪嫌疑人余某在回答办案人员关于“你们在招生简章上是怎么介绍这个学院证书的”这一问题时坦承:“我们介绍的是,这个学院的证书是在美国认可的,和其他的美国大学的证书是一样的。实际上这些都是假的。”

另一位犯罪嫌疑人在回答“这些证书是真的吗”的问题时直接答道:“不是,都是假的,但我们向客户承诺是真的。”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返回顶部文章来源: 中国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