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解读
- 经济发展
- 社会发展
- 减贫救灾
- 法治中国
- 天下人物
- 发展报告
- 项目中心
3月7日,60多名来自云南曲靖的务工人员来江苏扬州宝亿制鞋厂报到。欢迎新员工的典礼上,一位戴眼镜的中年男子,从人群中挤上主席台朝乡亲们挥手致意:“我叫陈家顺,曲靖市劳动就业局副局长,去年曾在宝亿制鞋厂打工一个月……”与工友们同吃同住同干活的老大哥,原来竟是个局长?鞋厂新老员工都惊讶地瞪大了眼睛。(《扬子晚报》3月9日)
担心外出务工人员受骗受欺负,不惜潜伏工厂卧底打工一个月,此举在使人们惊倒一片的同时,陈家顺有足够的理由获得赞许和敬意。实际上,当前能够做到这一步的官员少之又少,陈家顺“主演”的这一幕“喜剧”,公众愿意看到、希望看到,甚至期盼更多的官员也能够如此这般为老百姓多做些实事。
可是,当明白陈家顺这么做的深层原因,以及公众的朴素愿望是建立在一种怎样的基础之上时,“局长卧底打工”带给人们的喜悦感就会减弱许多,甚至荡然无存——陈家顺去打工,为的是体验扬州的务工环境,他做到了,成功了,但其他没有官员为自己“探路排雷”的全国各地广大打工者,他们又怎么办?
一家合法的企业,却不能因为其合法、受到各种监管而让人们相信其务工环境没问题;一个执法机构齐备的地方,却打消不了打工者权益可能受损、维权可能很难的疑虑;本地群众到外地务工,却需要本地的官员通过一己之力来证明务工环境可靠……这样的现实情况,不能不让人叹息。这种“反差”当然不能说明扬州务工环境糟、监督管理差(陈家顺的“卧底打工报告”证实扬州务工环境还真不错),但是这种“不信任感”却是实实在在普遍存在的,其折射的是,太多地方的企业并不因其合法就规范,太多地方的监管并不因机构存在就有效。
太多该做的事情的人没有做事,于是一些人就不得不想办法、出奇招去做很多的事。对陈家顺来说,卧底打工这样一个“孤本”事件,只能让局地的、少数的一部分务工者收益,这种“幸运”不可能复制到其他地方的更多的打工者身上。试想,有多少官员会像陈家顺那样去卧底打工?就是陈家顺自己,为官生涯中又能去几个地方潜伏打探?陈家顺卧底打工,无非是一时的权宜之计、无奈之举。
劳动者不应该有那么多的无奈,掌管劳动就业的官员也不应该有那么多无奈。生活中,人们需要壮举、需要感动,但更该追问,壮举是因何种土壤而生,感动是源怎样的环境而来。还必须明白,建立在悲剧之上的喜剧,其实不是真正的喜剧。 [作者:李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