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宅族”分为6大类 “宅”得不当可致身心退化

2011年02月28日17:51 | 中国发展门户网 www.chinagate.cn | 给编辑写信 字号:T|T
关键词: 宅 父母 宅男 宅族 啃老族 退化 脱宅 啃老 深宅族 半宅

“茧居族”以家为茧,作茧自缚。漫画:喻红



信息时代,“宅”正在成为年轻人的一种潮流,他们大多沉迷电脑游戏、网聊、论坛,社会交往不多。没人知道“宅族”究竟有多少人,但这一族群规模不小并且还在扩大中却是不争的事实。深圳市康宁医院医生胡赤怡、余常红对身边的“宅族”进行了分类,他们认为,并非所有的宅男宅女都需要“脱宅”,因为有时候“宅”并非一定是个坏事,但如果“宅”得不当,就有可能导致身心退化、与社会脱节。

茧居族:害怕接触社会作茧自缚

【案例】阿霞大学毕业后有过工作,但与上司的关系比较糟糕,一次与上司大吵一架后索性辞职,整天“宅”在家里,也不找男朋友,只是偶尔做一点家务。父母急得要命,但无论怎样软硬兼施,都不能把她“逼”出家门。

【分析】胡赤怡认为,像阿霞这样的茧居族在“深宅族”中不少,在社会上受到压力与挫折之后就缩回家里,害怕再与社会接触,因为家里安逸自由,在虚拟世界的胜利也带来满足和成就感。这其实是心理防御的退缩机制在起作用,以“家”为茧,把自己紧紧包裹,与现实隔离。

【建议】其实从某种程度上,地球本身就类似一个茧,构成了人类的活动空间。如果茧居于家中方寸之地,给自己的空间就太小,容易形成虚幻、消极的人格,甚至产生抑郁、焦虑、怯于与人接触等不良心理。胡赤怡建议,不妨把“茧”做得比“家”再大一点,比如尝试把社区、城市作茧,给自己更多的活动空间,有利于打破自我封闭和对网络世界的依赖。不必害怕更大的空间,因为出去活动之后,总是可以再回到安全的家里。

啃老族:父母不得已的承受

【案例】学法律的小周毕业后转了行,然而看到当律师的同学们渐能独当一面,他越来越强烈地认为,法律工作才是自己应该追求的,于是辞了职,想凭借自己科班出身的优势“敲开”法律界大门,然而现实残酷,找工作屡屡碰壁,只好无奈地闭门“啃老”。

【分析】胡赤怡认为,啃老族在“深宅族”中有不小的比例,他们备受家长溺爱,适应环境的能力较弱,因为不想工作、高不成低不就、学历不高、就业压力等原因,到了早该自立的年龄却还未“断奶”,不工作、不学习、不进修,“宅”在家中打发光阴。

【建议】多数“啃老族”都认为吃父母的天经地义,其实,即便是经济条件再好的家庭,父母也不愿意孩子“宅”在家中啃老,他们之所以接受,只是一种不得已的、无可奈何的回避,有些父母甚至也出现心理问题。胡赤怡指出,“啃老族”一定要知道,人生活在世界上,不是只要有饭吃有衣穿就可以的,还要有成就感、价值感,要对社会有用,否则不仅帮不了父母,还会成为父母与社会的负担,也会给父母增添很大的心理负担,要知道,父母之所以没有给他们压力,其实是父母在替他们承受着这个压力。

蛰伏族:伺机而动再重出江湖

【案例】席卷全球的金融风暴让小黄失去了工作,自此他成为一名“宅男”,每天在家里看书写东西、在各大论坛“灌水”,偶尔出去爬爬山。很多人对他成为“宅男”感到惊讶,因为他有足够的能力重新找份工作,但他有自己的理由:现在经济周期不太好,出去工作辛苦、压力大、报酬又少,难以达到理想目标,等以后经济形势好转再“重出江湖”。

【分析】经济有其发展周期,在经济景况不好的时候蛰伏在家,养精蓄锐,环境好转后再“出击”,现在,有越来越多的人在这样做。胡赤怡告诉记者,这其实不完全是一件坏事,而是一种积极的人生策略。

【建议】胡赤怡提醒:可以把蛰伏作为一种策略,但不要蛰伏出懒惰、一辈子蛰伏下去,否则就把蛰伏演变成蛰居以至于成了茧居。

网络族:当心社交技能退化

【案例】小郑17岁休学,因家人很少在家,他天天“宅”在家里上网到深更半夜,两年后有一天母亲要他出去帮忙买东西,可是踏出住宅楼门口的那一刻,他顿感眼前的世界是如此陌生,不知道怎么开口与人说话,觉得自己是不属于这个世界的,那个天天打游戏的自己才是真的。他主动要求看心理医生,但只能说出简单单词,要借助纸和笔才能与医生交流。

【分析】余常红认为,在青少年时期,神经系统功能得到不断的锻炼并且变得稳定,社交技能得到发展,而这只有在与外界交往中才能完成。小郑长期孤独地“宅”在网络构成的孤岛之上,缺乏与人的现实交往,导致对真实世界的感知能力下降,基本的社交技能受到抑制,因此突然走到现实中,他觉得不能适应了,对外表达系统、感受系统都出了问题。其实,不少宅男宅女在网络上很活跃,但现实沟通能力却可能较低。

【建议】余常红指出,网络上的交流与现实交流毕竟不同,一定要保持现实交往,因为虚拟世界如同镜子里影像的反面,尽管也反映现实,但毕竟代替不了现实。如果出现了社交技能的退化,就要接受专业人士的辅导与帮助。

武器族:受伤的究竟是谁

【案例】从国内一所名牌大学毕业后,小杨找到一份不错的工作,与同事关系也说得过去,但他总说没劲,后来干脆辞职,再也不出去工作了。父母非常着急,但小杨以“不想混、没意思”为由就是不出门,三年多来,每天窝在电脑前,成了资深“宅男”。他在网上与“宅友”交流时说:我就要用这种方式报复父母,让他们难受。原因是上学期间父母管得太严,他觉得父母剥夺了自己快乐的童年。

【分析】胡赤怡认为,“宅男”小杨其实是在与父母打仗,他把自己关在家中,所用的武器和战场就是他自己。但,这是一种消极的互动方法,因为没有任何一方能够赢得这场战争,最后受伤的不仅是小杨自己,还有他的父母。

【建议】这种武器用久了,就没有了效用,胡赤怡建议,小杨应采取积极的做法,与父母一起接受心理治疗,以便对整个家庭关系进行调整。

半宅族:业余时间宅一宅

【案例】30岁的小程是政府公务员,每天“朝九晚五”,晚上和周末基本“宅”在家中,看碟片、看电视、打电话与朋友聊天,偶尔出门也大多是独自出门,几乎不参加社会活动,别人介绍的对象她也看不上眼,以至渐渐加入“大女”行列。有人说她的房间就是她的“深闺”,但她觉得自己这样的生活状态没什么不好。

【分析】胡赤怡认为,目前不少人成为“半宅”一族,这不失为一种从平时繁重的工作和复杂人际关系中暂时解脱出来的有效方式,远离喧嚣,给自己独处的时间,也是给心灵疗养。

【建议】只要真正觉得自己很享受而且很适合“半宅”的状态,就没有必要去改变。不过胡赤怡提醒,不要从“半宅”的状态慢慢退缩向“茧居型”过渡。因为“半宅”的危险在于:这种状态如同呆在一个山坡上,尤其是觉得没地方可去、没朋友可找、业余时间被动“宅”在家中的那些人,如果无法继续保持,则容易滑下来,成了茧居族。

1   2   下一页  


返回顶部文章来源: 深圳特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