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解读
- 经济发展
- 社会发展
- 减贫救灾
- 法治中国
- 天下人物
- 发展报告
- 项目中心
■讲述
惊心动魄的37小时
2月25日,北京。回想起刚刚过去的37个小时归乡路,中国水电集团二局驻利比亚项目工程经理杨学良禁不住思绪起伏:在这段惊心动魄的旅程里,他打过无数个电话,没合过几次眼,发过几次火,落过几回泪。此刻在胸中激荡的,有重回祖国怀抱的激动,也有对利比亚的深深牵挂。
挤在羊圈暂避一夜
“没想到这么快就能回到祖国亲人的身边。”当把一切都料理安定后,杨学良陷入了深深的疲惫。这位37岁的北京汉子坦承,他其实“做好了最坏的打算”。
杨学良于2008年8月被派驻到利比亚贝达地区负责当地的房屋修建工程。他管理着来自斯里兰卡等第三国的1000多名劳务人员。利比亚政局发生动荡后,贝达地区的安全状况也陡然恶化。
“说枪林弹雨可能有些夸张,但枕着枪炮声入眠的确是实情。”杨学良说。当地中方项目工地损失惨重:许多昂贵的工地设备被强行搬走,工人们的西服、电脑、手表、皮鞋等财物也被洗劫一空,“许多人被抢得什么都没剩下,连件像样的行李都没能带回来”。
武装分子甚至将工人们居住的临时屋棚付之一炬,工程人员不得不冒着大雨撤退到迈尔季附近的山里,挤在当地村民的羊圈里凑合了一夜。
雇用当地武装押车
22日晚接到撤退命令后,杨学良与其他项目负责人通宵开会,确定了从海路和陆路双线撤退的计划。由于乘坐邮轮从海路撤退具有行程短、保障高的优势,杨学良决定让包括伤员、孩子、妇女、老人在内的600多人先行从海路撤离。
从迈尔季撤退到毗邻埃及的萨卢姆口岸的陆路路线,需要穿越利比亚局势最为动荡的东部地区,一路上可谓危机四伏。为了确保所有人安全撤离,杨学良雇用了当地武装安保人员押车,并要求所有工程人员在营地广场上先集结再乘车。“出发那天下着大雨,冲锋枪上的刺刀在雨水中闪着寒光,黑压压的人群在广场上集结,依次登上44辆面包车,那样的场景,我一辈子也忘不了。”在确保所有人都上车后,杨学良最后一个上车离去。
经过6个多小时颠簸,车队抵达萨卢姆口岸。得益于中国驻希腊大使馆先期所做的大量工作,杨学良的车队得以从特殊通道顺利通关。从萨卢姆口岸出境后,杨学良一行又坐上使馆租用的大巴车驶往开罗机场,10个多小时后,他坐在了国航的包机上。
有机会回去盖完房
杨学良有关从利比亚撤离的记忆中,让他印象最深的不是隆隆炮声,也不是面目狰狞的抢匪,更不是迈尔季那个瑟瑟发抖的冷雨夜,而是一块不起眼的小标牌。
当杨学良乘车离开迈尔季的时候,前来送行的当地群众中有人送来了牛奶、水果,有人打出了这样的小标牌,上面写着:“不要走,我们希望你们留下来。”
据杨学良介绍,中国工程队在当地口碑很高。当地人拖了两年都没盖好的房子,中国工程队不到一年就可完工。中国工人修建房屋,质优、价廉,大大改善了利比亚当地人民的生活条件。
想起自己在斯蒂哈姆瑞小镇的房建项目,杨学良十分惋惜。这个他付出了大量劳动耗费了无数心血、原本预计今年5月就能竣工的项目,现在看来要被无限期拖延了。
“我希望利比亚局势能尽快稳定,我还有机会回去,把项目完成。”望着窗外和煦春光沉默了很久的杨学良突然冒出这么一句话。
综合新华社 本报记者 任芬郭晓乐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