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公车改革被指10年未获进展

2010年11月22日09:22 | 中国发展门户网 www.chinagate.cn | 给编辑写信 字号:T|T
关键词: 公车使用 改革路径 公车消费 公车司机 三分之一 公车私用 车改方案 改革试点 推行

视频播放位置

下载安装Flash播放器

面对机动车数量的激增,今年10月,北京市官方表示正在研究控制机动车数量的政策。随后,车市还风传明年本市可能采用经济手段限制汽车总量。这些语焉不详的信息背后,控制数量似已箭在弦上。

新华社近日撰文指出,缓解大城市交通问题的药方,不能只针对私家车等社会车辆,公车改革绝不能成为治理的死角。由此,控制机动车数量和公车改革二者再成共生议题。

自2000年酝酿启动公车改革试点以来,本市的公车改革已经历了近10年的长跑。但是,试点非但未能换来车改的大规模推行,反而却有止步之嫌。

■车改进程

几乎被遗忘的车改试点

11月3日,央视披露北京公务用车已达70万辆,占本市机动车总量的近15%,且主要集中在城区,极大占用了本就稀缺的道路资源,而且空驶率非常高。在北京挖空心思治堵的当口,这一信息耐人寻味,公车改革重回公众视野。

此前,公车改革也曾多次成为交通治堵的共生议题,但也多次高开低走,乃至被人渐渐遗忘。

在北京,与车改有关但“被人渐渐遗忘”的角落,有四处。

大兴区西红门镇是北京车改的起点。2001年3月,在“经历多次讨论酝酿后”,一纸公文将大兴区西红门镇推向了公车改革的风口浪尖。这份被简称为“2001年8号文”的红头文件表明,西红门镇被确定为公车改革的试点,将率先尝试“货币化”车改。

根据西红门镇的车改方案,除保留镇党委书记、镇长公务用车和应对突发事件的面包车外,其余公车经评估后就地拍卖。车改后,机关车辆由原来的37辆锐减到6辆。

根据该文件,参与车改的干部们,依据级别得到数额不等的车补,其中副处级干部每人每月2000元,正科级干部每人每月1500元,副科级干部每人每月1000元,科员办事员则不享受车补。

车改一经施行,即获得了媒体的热捧,也迎来了兄弟区县“取经”的热潮。曾经历车改的西红门镇宣传部李阳(化名)向记者透露,市纪委和区纪委的有关领导,曾多次前往评估调研,“当时不仅要填调查问卷,还开座谈会,很重视”。

北京车改为何会在小小的西红门镇率先启动?长期关注北京车改的全国人大代表叶青认为,由于镇里公车不多、干部层级分明,而车改从镇一级开始,可操作性强,阻力相对较小,容易推进。

三区县或跟进或“搁浅”

在西红门镇的公车改革实施三年后,房山区琉璃河镇也开始行动。次年,东北部的平谷区夏各庄镇出于节省财政支出的考虑,也随之跟进。

2005年11月10日,平谷区夏各庄镇政府举行了“车改车公开拍卖”大会,奥迪、桑塔纳2000等6辆公车经过多轮竞拍,拍卖总金额54万元。

与夏各庄镇的拍卖方式不同,房山区琉璃河镇对公车的处置,采取了认购方式。20部公车经统一评估作价后,公开面向机关领导、科级以下干部、司机和社会公众4个等级依次进行认购。对于车改后干部的车补,两镇的方式基本一致,从领导到办事员,根据职务和工作需要,分成5档或6档发放。

除了大兴、房山、平谷等三个远郊区县实行车改以外,也有其他城区对此跃跃欲试。2004年海淀区温泉镇曾计划进行公车改革,并制定了详细的车改方案,包括将按级别对公务员发放交通补贴,但交通补贴发放到个人手中后,再用公车时,需按里程和车型交纳费用,超出的部分由个人承担。

但直到2005年,温泉镇的方案仍在完善当中,公车改革迟迟未能启动。时至今日,这份“待完善”的车改方案仍未实施,早已“搁浅”。温泉镇纪委一位工作人员,“当时是听说要改,之后就没了动静”。

试点实施效果难以衡量

2006年以后,北京各区县的车改突然陷入沉寂期。对外公开资料显示,没有新的区县跟进公车改革试点工作,而且关于西红门镇等车改试点的情况也鲜见报端。

在车改启动近10年后,西红门镇宣传部李阳近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西红门镇的车改一直在延续,除科员也有300元的补贴外,政策基本“原封不动”,车补金额也没有和物价同步上涨。记者还了解到,平谷区夏各庄镇和房山区琉璃河镇的车改方案也基本没变。

前两年,西红门镇因为拆迁开发,违章建筑物突然增多,镇里为了土地执法和安全宣传的需要,新增了两辆执法车。“实际情况和当初车改时有所变化,现在每天都要出去巡逻,必须配备执法车”,李阳解释。

车改前后有明显对比的是,群众对公车私用的投诉确实大幅减少。还有一个影响,就是同事之间拼车、借车的情况也时有发生。

西红门镇于2004年底对外公开的数据显示,车改实施三年后,财政支出较车改前年均节省180余万元。但据记者了解,目前车改已持续近10年,财政支出的有效对比数值,仍停留在车改前后的那几年。“这几年已经不再对比车改前后的财政支出,对比已经没有意义。”李阳表示。

平谷区宣传部相关人员则表示,实际操作中,由于单位不配公车,有时为了做好工作,不得不去租车,也会发生一些费用。另外,镇里干部少,但到了区里、市里,处局级干部那么多,全都给补贴的话,公车改革是否真正节省了行政支出,这个需要进行估算。

■遇阻探因

补贴难摊等因素制约推广

目前实施的车改方案是否有推广价值?大兴区委宣传部负责人表示,西红门镇车改方案目前没有扩大试点的计划,他称,“这事不好操作,单是车改补贴就众口难调,每个科室每个人的情况不同,可是办事多和办事少的人领的钱都一样,大家怎么会满意呢?”在他看来,车补难尽如人意,车改方案也就难以继续推广。

目前,平谷区也未打算扩大车改范围。虽然夏各庄镇已经推行5年,但车改在北京乃至全国,还没成为主流的声音。“虽然每年两会都在提,但都推行不下去,这不是件简单的事”,相关人员表示,“夏各庄镇的车改,就像往河里扔了块石头,可是连水纹都不起,就直接沉底了”。

海淀区温泉镇的车改方案,开始“下面”很支持,这样原本不配车的干部也可以获得交通补贴,但因为“上面”阻力太大,不太愿意改,所以车改未能推行。

2006年,北京市监察局自律办公室主任庞建国曾表示,公车改革试点的综合效果尚无法衡量,而且采用“货币化”车补的办法,可能给全市的财政带来沉重压力。在他看来,北京的党政机关普遍实行“货币化”车改的方式不可行,至少当时的时机尚未成熟。

“货币化”车改到底会增加财政负担还是节约行政成本,财政部门是否做过评估?记者试图就此采访北京市财政局。但是,截至记者发稿时,未能获得有关数据。市财政局办公室工作人员解释,公车改革不是财政局主导的,因此相关财政数据无法单方披露。

现行车改未触及主要矛盾

交通运输部科学研究院城市交通研究中心副主任吴洪洋认为,北京各地单兵突进式的公车改革,面临今天的困境,也在意料之中。

吴洪洋说,由于北京车改不是自上而下地进行,这种“改下不改上”的状况,具有体制上的冲突,“改革不彻底、不触及主要矛盾”。

全国人大代表叶青表示,综观北京各地改革试点,都有一个普遍特点,即改革选择的都是基层,级别较高的部门都未涉及。而这些部门的主要领导人,又是现行公车体制的最大受益人或既得利益者,因此他们也成了改革的最大阻力。

“真正的难点并非具体模式,而是如何彻底打破原有利益格局”,吴洪洋称。在这个利益格局中,除了作为公车使用者的各级领导干部,还有公车生产厂商、公车司机、车辆维修公司等。

吴洪洋也指出,补贴额度不平衡也是本市公车改革的难题之一。由于公车改革的补贴范围、补贴标准和发放形式等,均缺乏统一的政策依据,使得车改方案五花八门,车补金额差别较大,也有个别地区因车改后福利化倾向严重而出现了新的分配不平衡。

■车改前景

车改仍未给出明确时间表

对于下一步的车改计划,记者致电市发改委、市纪委、市财政局等部门的多个处室。但是,相关人员大多以“敏感”或“不方便”为由婉拒采访,少部分人也只作了较为模糊的回应。

市发改委宣传部门工作人员表示,目前发改委没有专门机构负责公车改革,因此他也不清楚相关情况。

市纪委相关负责人表示,公车改革还是处于试点、调研阶段,试点仍处于区级层面,“这项工作一直在进行,下一步的计划,我们正在研究”。

专家吴洪洋注意到了这种多部门合力推进的困难。他认为,本市应该成立车改领导小组,并给出统一的时间表和改革路线图。而且,改革方案应覆盖所有的公务员,这样改革才能彻底。可考虑在三年内,完成全市的车改进程。

他解释说,之所以要采取稳步推进的方式,一是分期分批公开拍卖现有公车,有利于市场稳定,并防止国有资产流失;二是公车司机的分流和再就业,也都需要一个过程。

同时,要合理核定交通补贴标准,补贴应该与各区县经济发展状况、财政承受能力和居民收入水平相适应,同时要与职务级别、岗位性质和实际工作量挂钩,严禁借改革之名滥发津贴。

此外,在严格控制公务车数量等“硬指标”外,还应对公务车的行驶里程、油耗、维修保养费用等项目实行监督。

本报记者邓杭大兴区西红门镇等单个地区性车改,在种种现实困难条件之下,恐已难以承载试点之重。因涉及当政者切身利益,也攸关行政效率和财政谋划,公车改革需自上而下强力推动,渐成各方共识。

记者近日获悉,国家发改委正抓紧启动中央国家机关公务用车制度改革相关工作,积极开展调查研究,促进此项工作加快推进。

政协提案建言车改破局

在今年3月的全国政协十一届三次会议上,针对公车改革遭遇的难题,民革中央提交了《如何破解公车改革之困局》的提案。

记者从民革中央了解到,提案提出了“建立刚性财政预算约束的公车管理体系”、“电子监控公务用车”、“公务用车社会化和公车保养社会公开招标”、“强化政策执行和监督环节”四大措施,建议严格控制公车购置数量,限制购置公车的金额、型号或马力,对公车行驶里程、油耗、维修保养费用等项目实行“软监管”,对未经授权私用公车的行为进行严惩等。

提案详细描述了民革中央认为的公车改革优化方案。具体来看,主要涉及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控制公车总量和配备,厅局级以下官员全部取消专车,只有公务用车。保留公务用车的数量,按照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和常住人口核定,由人大批准控制。

二是学习国外经验,电子监控所有公务用车,监控机构不受当地政府领导,直接向上级负责,网上公开查询记录。

三是大规模用车社会化。由政府向租车公司公开招标或租用,对驾驶员的安排可参照国有企业人员分流办法进行。公务车的保养也向社会公开招标,结算由财务和维修点进行,司机个人不介入。

四是对不配备专车的公务员按照一定标准实行适当交通补贴,制定优惠政策鼓励公务员购买私车,私车公用。

公务用车改革条件形成

针对民革中央的提案,国家发改委经与财政部商讨后回复称,目前该委正抓紧启动中央国家机关公务用车制度改革相关工作,积极开展调查研究,促进此项工作加快推进。

国家发改委称,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不断深化、社会化交通服务逐步改善以及家庭用车快速普及,推进公务用车制度改革的社会和客观条件逐步形成。近年来,一些部门和地方在公务用车制度改革方面已经进行了不同形式的探索。

国家发改委表示,国务院印发的《关于2010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重点工作的意见》中已经明确提出,要研究推进中央国家机关公务用车制度改革。民革中央提出的有关建议,对于积极稳妥推进公车改革、增强改革措施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在车改方案研制过程中,发改委将认真研究和吸收借鉴。

对此,民革中央表示,发改委的回复让公众看到了国家对公车改革的积极态度。希望有关部门能够切实采取措施,稳步推进公车改革,让改革方案尽早出台,改革措施尽快实施,以回应社会各界的期待。

实际上,今年3月温家宝总理在国务院第三次廉政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目前我国已经具备了公务用车配备使用制度改革的条件,要在严格规范公务用车配备使用的同时,加快推进公务用车配备使用制度改革。

1   2   下一页  


返回顶部文章来源: 京华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