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万通:公共外交已成人民政协一项重要工作内容

2010年09月11日16:06 | 中国发展门户网 www.chinagate.cn | 给编辑写信 字号:T|T
关键词: 郑万通 公共外交 人民政协

视频播放位置

下载安装Flash播放器

-李肇星:公共外交就是一切为了人民、依靠人民

-赵启正畅论什么是公共外交 谈各国公共外交异同

-傅莹:当前公交外交薄弱之因及如何加强公交外交

公共外交论坛开幕 探讨如何向世界阐释一个真实的中国

全国人大常委、全国人大外事委员会主任委员、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名誉院长李肇星同志致辞

中国网 王锐

北京外国语大学公共外交国际论坛(2010)暨第三届外交官论坛今天上午在北京开幕,探讨如何在公共外交的层面向世界人民阐释一个真实的中国、一个开放的中国、一个充满生机与活力的中国、一个尊重世界多元文化的中国。全国政协副主席郑万通,全国人大外事委员会主任委员李肇星,全国政协外事委员主任委员赵启正,原中国人民解放军副总参谋长熊光楷等人参加了开幕式。中国网进行了现场直播

以下是郑万通的讲话全文:

各位嘉宾、各位朋友,很高兴应邀参加本次公共外交国际论坛,在这里,我谨向论坛的成功举办表示热烈的祝贺,向各界嘉宾和朋友们致以诚挚的问候。当今的中国,正处在全面融入国际社会的历史进程中,在全球化深入发展的大背景下,外交的概念和范畴也不断深化和拓展,中国外交正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肩负着新的时代使命。

去年7月,胡锦涛主席在第十一次驻外使节会议上提出,要“不断提高外交工作能力和水平,努力使我国在政治上更有影响力,经济上更有竞争力,形象上更有亲和力,道义上更有感召力”。他还特别强调,“要加强公共外交和人文外交,开展多种形式的对外文化交流活动,扎实传播中华优秀文化。”当前,向世界说明中国,帮助国外公众理解真实的中国,已成为中国公共外交的重要任务。

人民政协具有深厚的社会基础和丰富的政治资源、文化资源、人才资源,在公共外交领域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人民政协融官方外交和民间外交于一体,集政治精英和社会精英于一身,是我国公共外交的重要组成部分。我长期在统战政协系统工作,对外交工作不熟悉,但对人民政协的对外交往却有着切身的体验。

人民政协从一登上外交舞台,就展现出独特的魅力,就具有浓厚的公共外交色彩。1993年八届政协的第一年,我时任中央统战部副部长,随同当时的李瑞环主席访问尼泊尔、印度、巴基斯坦。这是我国历史上首次以全国政协主席的身份出访。这次访问不仅已成为全国政协开展对外交往活动的起点,也可以称作人民政协公共外交活动的起点。此后,以这种模式为基础,全国政协各个层面的对外交往全面展开,十分活跃。第九届、十届政协十年前,我陪同李瑞环主席、贾庆林主席先后出访60多个国家,在这一过程中,我亲眼见证并深刻感受到人民政协开展公共外交所具有的独特优势和取得的巨大成绩。每次访问,政协领导人都生动地介绍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同各类组织、团体和社会各界人士广泛交往。

在此期间,人民政协还搭建了三个重要的公共外交平台。第一个平台是1994年成立的“中国宗教界和平委员会”。先后加入世界宗教和平会议、亚洲宗教和平会议,多次组织中国五大宗教团体代表人物联合出访,向全世界展示了中国宗教界团结和谐的盛况。第二个平台是1996年开始举办的“21世纪论坛”。第三个平台2001年成立的“中国经济社会理事会”。这三大平台与全国政协领导人及政协系统各个层面的对外交往活动在一起,共同构成了人民政协多边外交和公共外交的良好态势和生动格局。在这个过程中,向世界传递和宣誓了这样一些重要的理念和原则:比如,人类文明的多元性;比如,以和为贵;比如,求同存异;比如,协商民主。人民政协亦官亦民这种富有个性的交往方式,形成了很好的外交效应,也为我国的整体外交作了很好的诠释和补充。

如今,公共外交已成为人民政协的一项重要工作内容。贾庆林主席在今年所做的常委会工作报告中,两次提出要加强人民政协的公共外交工作。本届政协外事委员会,在一大批资深外交家和热心外交事业的政协委员的共同努力下,致力于推动我国的公共外交事业,主动作为,成效显著,不仅专门成立了公共外交小组,还策划出版了《公共外交季刊》,为我国公共外交的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近年来,中国公共外交事业成绩斐然,显著提升了国家软实力、改善了国家形象。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的成功举办,海外孔子学院、中国文化中心的广泛设立,成为突出的亮点。同时我们也感到,中国的公共外交事业还处于起步阶段,理论尚不成熟,实践还很有限,基础比较薄弱,没有形成大的气候,没有产生整体性的影响力。令人欣喜的是,近一两两年,公共外交在众多有识之士的大力推动下,已逐渐成为一个热门理念,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公共外交正从分散的实践,转变为理性的思考;正从个别的行为,转变为整体的规范;正从一个部门、一个群体的意识和作为,转变为全社会的共识和国家的方针。我赞同赵启正同志的判断:改革开放三十年后,开拓公共外交已经成为中国外交的比产选择,中国进入了公共外交时代。

北京外国语大学历史悠久、声名远播,是公认的“外交官摇篮”,为共和国的外交事业作出了杰出贡献。今天,我们非常高兴地看到,北外率先建立了国内第一家公共外交研究中心,我认为,这是在准确把握国际国内发展趋势,深入挖掘自身传统优势的基础上,为中国外交事业做出的又一开创性贡献,也是中国公共外交发展进程中的一件大事。公共外交研究前景广阔、任重道远,希望这一平台能够广泛凝聚力量、充分整合资源,为公共外交提供新视角、新思路、新方法,为增强我国在世界公共外交领域的影响力,提高我们在话题设置、危机处理等方面的综合应对能力提供智力支撑。公共外交研究既要着眼当前,研究如何更好地帮助国外公众理解一个“真实的中国”,也要着眼未来,从前瞻性、战略性的角度,研究如何向世界描绘一个“未来的中国”。最后,预祝本次论坛圆满成功!谢谢大家!

返回顶部文章来源: 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