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莹:当前公交外交薄弱之因及如何加强公交外交

2010年09月11日16:04 | 中国发展门户网 www.chinagate.cn | 给编辑写信 字号:T|T
关键词: 傅莹 公交外交 外交 公共外交

视频播放位置

下载安装Flash播放器

 

如何加强公共外交,我觉得需要研究,国内出版了不少书和刊物,这方面的研究还真的比较透彻,政协外委会出版的《公共外交通讯》里有非常多好的思想和建议,很多都是可以操作的建议。当然,整体公共外交要提高,我认为要有一个过程,思想观念的认识要有一个过程。另外,能力的建设,就是个人能力的建设也要有一个过程。公共外交不是涂脂抹粉,是一种直截了当的自我介绍,就是把中国真实的情况、真实的看法说清楚了就好。最近我又去了一趟世博会,每次去世博会都特别有感想,世博会人流最高的时候60万人,低的也是20万人,世博会的餐饮甚至洗手间都经过非常精确的、科学的研究和论证。所以,现在的布局不管人流到什么程度都不会造成大规模的拥堵,可以说大型人流有效管理的一个非常典型的例子。外国人到世博会看,除了感叹安排得很好以外,他最感叹的还是有效地管理。昨天晚上我陪了一个从天津回来的英国客人,他说你们中国人真了不起,他去看了一个工地,工地的材料都是每天按照需求供应,每天能够算清楚能用多少砖、钢筋、水泥,到了晚上就是正好的。他说英国算不出这笔账,外国人感觉中国人的组织管理非常好,组织管理背后他就认可你的制度。最近请欧洲人去贵州的农村,他们看了农村也是非常感触,贵州的农村还是相当贫困的,真的家徒四壁,但是温饱没有问题,大家精神面貌很好,你问农民生活怎么样?人家说好着呢,水稻田甭管是大块地还是小块地都种的非常好。他们对中国的这种制度的有效性非常佩服,当然同时也看到中国发展的不同层次、面临的不同问题。每次回来以后,接待欧洲的代表团非常多,所有的人都跟我讲,到中国人来看到的和他们听到的和想象的不是一回事。我就想,为什么一定要人到了中国才知道中国,才能看到中国的好,我们总不能去把世界上60亿人都到中国来看,才能树立起中国的国际形象。这个东西确实的是什么?可能还是一个公共外交的问题。我觉得我们可能需要更主动的、更有设计的、有针对性的利用所有的机会介绍中国,而且能学会介绍简简单单的中国和中国人,就是一个平常的中国,最基本的一种自我介绍。

最近中宣部出了一本书《关于中国的七个问题怎么看》,写的非常好,比如中国存在很大的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差距的问题。里面讲了历史的原因、地理原因、政策发展的原因,讲的非常清楚。我觉得像这样一种介绍方式,不回避问题去介绍问题,就比较好。在这方面有一个思想上的介绍中国人的方式和手段上的策划、规划和发展的过程。

另外,应急。这是公共外交最重要的任务,每次发生大的事,或者一个企业面临大的事的时候,能不能第一时间讲清楚你的立场或者澄清,这是对公共外交最基本的检验。举一个例子,在英国的时候注意到有一次加拿大因为捕猎海豹的问题,整个电视上和报纸上头版头条都是加拿大猎杀海豹的问题,非政府组织批评的声音浪潮很高,觉得他们很残酷。第二天加拿大一个“海豹大使”,就出现在所有的电视,每个台的采访他都接受,来讲加拿大为什么要捕猎海豹,有多少人靠这个生存,如果不捕杀和控制海豹的时候又怎么样。讲的头头是道,三五分钟把话说清楚了。第三天这个消息就没有了,这个事就过去了,他及时做了一个公关的处理,并不是大家都同意了和认可了捕杀海豹的问题,不是大家赞成捕杀海豹了,但是这个事情就过去了,解决了。我们有的企业,比如外面报道说这个企业是间谍或者有什么军方背景,都报道了多少年了我们也不澄清。所以竞争对手经常拿这些问题去找客户讲你看看是这个样子。就有一点像你是很美的雕塑,有人在上面泼了一个比如蕃茄酱,他不会泼第二瓶,如果你不去抹掉的话,谁过去都可以看到这个污迹,没有人清理它,只有你自己能够清理。

刚才赵主任讲的话语权,我们有的时候说话语权在不在我们手里的问题。有的时候我想,有时候话语权在我们的手里,就是我们用不用的问题。有的时候我们更多的责备西方的媒体,责备他们为什么不能客观的报道我们。我觉得这很难,西方的媒体就是批评,就是给你难堪的,为难你的。就像一个演出过程当中的一个报幕员,他告诉你待会儿来有一个人唱的非常糟糕。但是唱得到底好不好,要靠观众来评判,你要上去唱,你不能靠他讲说有一个歌手唱得很好,你不上台,真正面对公众的必须是我们自己,介绍我们自己。所以,当我们有这个机会的时候我们有没有条件和能力上去表演和介绍我们自己,也不见得每次都赢,也像踢足球一样,你上场可能0:3输了,但是你踢了,你存在了,你表现了,而且你有机会3:0赢他,但是如果不上场的话,那你就是输了。我觉得这里有一个行动的主动性的问题,当然能上场,这就是第三个问题——公交外交能力的建设的问题了,这就是具备自身能力的提高。

能力提高有两个方面,一是考虑点、出发点,我们在公共外交的时候有一个难点,就是现在面对的不仅仅是国内的公众,是国内和国外两个公众,这两个公众期待的不一样,如果公共外交把着眼点放在国内的公众,甚至迎合国内偏激的那一小部分公众,公共外交政策不一定好。我觉得公共外交主流、方向还是理智,是宽容的。所以,我觉得公共外交大的方向应该朝着这个方向去走。二是个人能力的问题。我自己在外面做公共外交还是有很多教训,也有一些经验,我觉得公共外交这些年做下来,尤其是应对媒体的问题,这是一个专业,不是与生俱来的能力,不是外文好了,政策熟悉了,能言善道了,就可以做好了。我觉得这是一个培训的过程,像奥巴马每一场采访和演讲之前都有非常严格的训练,训练的很苦,美国驻英国的大使一年接受采访110多次,每次采访之前要把使馆里最刺头的年轻人叫在一起,他们专门有一个摄影棚,让他们提问题,说如果你今天难不倒我,就上飞机走人,我不要你了。这是一个互相斗智的问题,媒体人在和你斗智,斗智的对方是谁?不是对方,而是镜头背后的公众,有的时候这些媒体和你唇枪舌战,你好像赢了他了,但是你有可能失去那些在后面看电视的人。所以这确实是一门专业。

在英国的时候这个专业培训的费用特别高。我们在奥运会的时候有一个机会作这样一个培训,我们这些经过培训的人都有了很大的收益。我觉得在这方面这种类型的培训是不能少的,如果现在我接受采访或者演讲什么的话,我有机会还是要去听取一些专业的咨询意见。我在英国的老师被外语大学聘请在外语大学做培训,所有经历过他们培训的人见到我都说开窍了,等于上了一个台阶,让你意识到问题在哪儿,如何应付一些困难的问题。我觉得能力建设是一个积累的过程,中国的国际环境和我们面对的问题都是动态的,需要不断调整的。所以,我希望北京外国语大学培训项目可以做下去,而且可以越做越好,可以有更多的人收益于培训。

今天这个论坛荟萃了公共外交领域的精英,我在大家面前只能讲讲自己的一些体会,更深的见解还是相信由北京外国语大学成立的公共外交研究机构今后做的更深一些,也能够为我们提供更多的可操作的建议和意见。我相信大家的真知灼见能为我们国家的公共外交作出贡献,我也祝愿这次论坛取得成功。

谢谢大家。

   上一页   1   2  


返回顶部文章来源: 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