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要闻 图片 发展观察 新闻跟踪 经济发展 减贫救灾 社会发展 全球招标投标 商务资讯 观察思考 发展报告 数字报告 白皮书 中国之窗 世行在中国
专家专栏 政策解读 宏观经济 区域发展
行业动向
行业规划 金融证券
金融法规
贸易发展 工程项目/ 数据库/周刊 企业发展
国情公报 经济数据 经济名词 采购商
发展要闻  -最高法明确老年人犯罪可从宽 赔钱减刑不是所有案件都适用 全文 -丰田再召回43.6万辆 跌出中国轿车销量前十 15万飞机坐椅爆隐患 -中国遏制公款出国旅游 09年节约16亿元 88品牌入选世界500强 -央行认可银行业放贷步伐 通胀显现仍处低位 上半年加息概率不大 -日本通过保护利用专属经济区新法 拟在冲之鸟礁修码头开发矿产 -国家食品安全委成立 彻查问题奶粉 文强案庭审曝光警界潜规则 -房地产纳入今年税查重点 土地问责遏制违规屯地 二季度或成拐点 -曹操墓鉴定:曹操并非夏侯氏后裔 118份族谱绘出"曹氏分布图" -中钢协坦言矿企欺负中国 利润仅2.43% 力挺钢企提价 中国价难成 -中国赴海地救护队诊治伤员3260人次 返抵北京 地震致23万人死
首页>>慈善公益
聚焦捐赠乱象 诈捐与被捐背后的慈善困境
中国发展门户网 www.chinagate.cn  2010 年 02 月 10 日 
字号:    打印本文章 写信给编辑

社评

频频发生的“诈捐”和“被捐”背后,暴露的是目前慈善事业遇到的一些困境,它指向的是如何培育我们的慈善意识,以什么样的慈善文化来激发人们的自愿捐赠行为。

聚焦:捐赠乱象

近日,章子怡“诈捐”事件在网友逼视下,终于水落石出,“漏捐”的16万元终于补齐;江苏泰州2000多名教师则被强行要求“捐”约4000元工资,为当地设立慈善、解困基金,引起舆论哗然。我们应如何行善?慈善文化该如何营造?本版特刊登下面两篇文章进行剖析。

——编者的话

章子怡的“诈捐”事件终于逼近真相。8日,其经纪人纪灵灵发表致歉信表示,百万捐款遭质疑一事,是因团队工作人员操作失误所致。章子怡在了解情况后,已立刻将款项差额补齐。同时中国红十字基金会也公布了章子怡的捐款情况,显示共收到其地震捐款100万元。

到底是团队工作人员操作失误所致,还是根本就没拿慈善捐款当回事,只有当事人最清楚。至于章本人,或许有被冤枉的可能,因为这些事务大多由其经纪人或者团队操作,具体事宜章子怡不一定知晓。这样说并不是有意为章子怡开脱,而是说存在这种可能,至于可能性有多大,相信读者自有判断。但即便如此,章也难逃其责,毕竟捐款人署的是她的名字。

公平地说,与章子怡的“诈捐”相比,有些企业的“诺而不捐”也好不到哪去。近年来,“捐赠秀”一次又一次地上演。一些企业利用捐赠大做广告,信誓旦旦地表示要捐赠多少,引来公众的一片赞叹。然而广告效应过后却迟迟不见兑现捐款。据媒体报道,1998年洪灾,企业承诺捐款达6亿元,但到当年年底,兑现到位的捐款仅有一半;2008年初的雪灾中,湖北省民政厅公布消息,1.06亿承诺捐款实际到账仅7383万元……有业内人士则明确表示,诺而不捐是慈善潜规则,平常年份的到账率仅7%。一定意义而言,诺而不捐其实也是一种欺骗,与章子怡“诈捐”没本质区别。

有人承诺捐赠,最终捐款没到位;有人没承诺捐赠,最终却“被捐款”。昨天有报道说,江苏泰州2000多名教师被强行要求“捐”两个月增补工资约4000元,给当地政府建立慈善、解困基金,当地教育局领导表示,捐款只是教育部门的建议,并没有强迫,因为仍有2%的教师没有捐。

以2%的教师没有捐来为“强捐”辩解,本身就很荒唐,在逻辑上也根本站不住脚。而这种用行政摊派手段索取爱心基金的行为更是背离了慈善的本义。政府建立慈善、解困基金是好的,但前提必须是公众的自愿捐款。以“不在自愿捐款确认书上签字,则领不到一分钱”的行政命令来要挟大家捐款,这种变味的爱心不再是慈善义务,已经异化为为了完成捐款指标的行政任务。事实上,类似的摊派式捐款并不少见,以至于去年底国资委曾明确发文,建议中央国企拒绝各类摊派性捐赠。央企如此,其他企业和单位也大抵如是。

频频发生的“诈捐”和“被捐”背后,暴露的是目前慈善事业遇到的一些困境,它指向的是如何培育我们的慈善意识,以什么样的慈善文化来激发人们的自愿捐赠行为。企业和个人之所以会诺而不捐,是因为现行的慈善制度存在着“赖捐”的空间和漏洞,如何堵上这个漏洞,需要反思;泰州被捐款事件则凸显权力对慈善的干涉。权力是用来监督慈善的运行,包括善款的使用和去向、慈善基金的透明化运作,而不是拿来摊派慈善的。

在慈善文化尚须培育的今天,慈善有争议很正常。但慈善要在争议声中前行,而不能总停留于那些伪慈善的争论上。为此应当清楚,慈善不是道德嘉赏,更不能急功近利,而是发自内心的爱心流露。李龙

来源: 广州日报

图片新闻:
中国富裕家庭增速快于他国 登上奢侈品消费亚军
我国将对地方"一把手"实施土地问责 采用卫星监控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