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承彝说,过程审计最大的挑战就是,一切都在变动之中。比如,一开始大家都不清楚,究竟哪些部门与救灾款物相关,在把住了民政、红十字会几个重要渠道之后,慢慢地又发现至少20多个部门都和救灾款物相关,然后又向这些部门渗透。
另外,以往的事后审计,物资和钱款都已经在账面上,审计就是从账到账;而现在,有大量的款物还在运动中,这就要求审计人员要在现场盘点一笔笔款物。从目前的情况来看,这简直就是工作中的一座大山。
任承彝举例说,比如矿泉水这类物资,不同的捐赠部门用不同的计量单位,有用瓶的,有用箱的,还有用件的,有250毫升的,500毫升的,盘点非常复杂。即便这样,审计也得向老百姓交本明白账。最初,审计部门的登记表上,物资的种类只有8种,可后来发现,老百姓捐赠的东西太丰富了,物资的种类已经增加到15类。而第十五类“其他”中,还有丰富的内容。
目前四川省到账的救灾捐款已经超过60亿元,财政划拨的钱也超过60亿元。也就是说,在四川,审计人员要守住这100多亿元。从5月下旬四川省联合审计组进驻和救灾款物相关的20多个部门以来,已经向相关部门提供了14条审计建议,大多是建议相关部门加强制度建设和管理,确保救灾钱物的高效使用。
救灾物资的大量涌入,曾经让有的部门应接不暇,有一个部门救灾物资大量囤积。审计部门调查后发现,是接受、划拨系统出现了“肠梗阻”,于是请来西南交通大学物流管理学方面的专家,帮助这个部门设计了一套软件管理救灾物资,科学手段的运用很快分解了囤积的物资。
除了管理系统的问题外,有一些细节的问题,比如药品的存储。一些特殊的药品,应该在25度恒温下保存,但一些部门的仓库并不具备这样的条件,时间长了会影响药效。任承彝说,这些都是很专业的问题,审计人员不一定懂,但由于过程审计涉及救灾物资的有效使用,这些细节都应被关注到。
据介绍,下一阶段,审计将根据抗震救灾工作的进展情况,关注的重点,是资金物资损失浪费和效益发挥情况。在分配环节,重点关注优亲厚友等问题,促进分配的公开、公平、合理;在使用环节,严肃查处挪用、贪污、挤占问题。
免疫论试水
在审计署昆明特派办特派员杨宁生看来,审计署此次救灾款物的过程审计,实际上是新任审计长刘家义“审计免疫系统论”的首次试水。
因为有了前任审计长李金华的铁面风格,自从今年3月刘家义被任命为审计长后,媒体就始终追踪他,企图“刺探”新审计长的风格。
从现有的资料看,刘家义几次不多的内部讲话,透露了他的审计思路。他认为,审计要成为国家“钱袋子”的免疫系统。
他曾屡次提及,现代国家审计作为国家的“免疫系统”,有责任更早地感受风险,有责任更准确地发现问题,有责任提出调动国家资源和能力去解决问题、抵御“病害”的建议,有责任在永不停留地抵御一时、一事、单个“病害”的同时,促进其健全机能、改进机制、筑牢防线。
在谈到审计工作的重点时,刘家义做了一个形象的比喻:他认为,审计工作的重点是切断产生问题的“火源”,而不是只顾“救火”。不同时期,“火源”不一样,审计工作的重点也就不一样。现阶段审计工作的重点是:依法揭示经济运行中的重大问题,促进宏观经济健康运行;揭示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的现实利益问题,促进改善民生和构建和谐社会;揭露重大违法违规问题,促进反腐倡廉和依法行政;揭示行政不作为或乱作为问题,促进问责机制的建立和落实,促进提高政府行政效能;揭露重大损失浪费,推进生态文明和节约型社会建设;揭示重大体制性障碍,促进建立健全富有活力的体制和运行机制。
刘家义的“免疫系统”论得到了他的前任李金华的认可。李金华说,审计的发展历经了几个阶段,最早只是对数据的真实、合法进行考量,之后发展到效益审计阶段,不仅要关注钱花得对不对,更要关注钱花得值不值,而现在审计发展到了新阶段,要对潜在的风险进行前瞻和评估。
本报北京6月17日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