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解读
- 经济发展
- 社会发展
- 减贫救灾
- 法治中国
- 天下人物
- 发展报告
- 项目中心
|
另一方面,也是此次招标暴露出的一个重大问题,多数央企与电网公司有着密切的合作关系,在成本控制方面拥有民营企业无法比拟的优势。姜谦表示,目前光伏发电和风电技术尚未完全成熟,电力质量无法保证,电网公司是否准许电力进网、准许什么级别的电力进网,将直接决定发电企业的收入。
姜谦认为,基于以上两点原因,新能源产业的下游角色目前在国内更适合国有资本,民营企业更适合扮演投入相对较少、回报周期短、收入有保障的上游供应商角色。
风电前景最好
“国家队”主导民企“被退出”
与刚刚起步不久的光伏发电行业相比,风电领域的竞争更显惨烈,惨烈争夺的结果更被业界称为民资的“二次弹簧门”。分析人士称,央企不惜巨资圈占风电资源的原因有三,一是企业现金流充裕;二是有可再生能源配额的“硬性规定”,加上如今“低碳”呼声日渐高涨,没有理由不去抢占资源、未雨绸缪;更重要的是,风电是可再生能源中大规模发展操作性最强的行业。
2007年8月,国家发改委发布的《可再生能源中长期规划》要求,到2020年发电装机容量在500万千瓦以上的企业,其可再生能源所占比例须达到8%以上。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副理事长孟宪淦介绍,在节能减排的大环境下,逐步降低火电份额是大势所趋,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寻找一个合适的代替电源,而风电成本最有可能接近目前的用电价格(以发电成本计算,火力发电为每度0.2-0.3元,风力发电约为0.5-0.6元,太阳能发电约为1.2-1.3元),是最具商业化、规模化发展前景的可再生能源。
从政策层面来看,国家能源局此前公布的2020年8.3%的风电消费比例使风电市场前景更加明朗,加之中国具备发电条件的风场本就不多,为了达成目标,五大发电集团很快开始了几乎是不计得失的“圈地”运动。
与央企大举进入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今年5月开始,内蒙古等地原由民企投资建设的大量风机闲置,特别是《风电设备制造行业准入标准》(征求意见稿)等一批规范性文件出台以后,大批民企更是直接退出了风电领域。
据中投顾问统计,截至2009年,国内风电总装机容量为2500万千瓦,五大电力集团风电装机容量为1500万千瓦,占比达60%。此外,中广核、国华、华润等央企占据了第二梯队,国企主导地位十分明显。
电力巨头占尽布局先机
民资成“永远的配角”
从世界杯期间大火的中国英利到无锡尚德,向来“不差钱”的中国民资企业在新能源领域更是不差技术,然而他们在国外投资风光无限的同时在国内只能充当“永远的配角”。
7月22日,尚德电力与华电集团新能源发展有限公司签订战略合作协议,计划未来3年内开发500兆瓦太阳能项目,双方合作地区主要包括中国西部太阳能资源丰富的省份,以及江苏、上海地区,合作项目类型将涉及商用设施和大型电厂等规模项目。按照协议,华电新能源公司将负责投资建设,尚德电力负责提供晶硅光伏电池组件、系统设计和技术服务。
不仅是尚德与华电,姜谦介绍,目前国内新能源建设多采取招投标形式,而在这一过程中国家要求一定的国企比例。即使是平等招标,资金雄厚、可以承受短期亏损的国企也是占尽上风,民企拥有的只是设备成本优势和先进技术。在这种各具优势的形势下,央企或国企所做的选择是合作,所以此前国内多次招标中不乏国企与民企合作的例子,民资作为配角,提供设备与技术管理。
姜谦说,在目前新能源发电领域的“跑马圈地”中,电力巨头已经抢占了划地布局的先机,再加上电网公司强势加入,央企已经拥有了绝对的控制力,未来民资想“分一杯羹”很难。(记者张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