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宏观经济总体存在着由“偏快”转向“过热”的风险
在这方面,目前存在着分歧,一部分专家学者认为,目前的经济形势非常之好:高增长,低通胀,又无瓶颈制约,没有短板,因此形势一片大好。而另一部分专家学者则属于担忧派,担心中国经济由“偏快”转向“过热”。
1从各种问卷调查的结果来看,有越来越多的人认为中国经济已经过热或偏热
(1)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企业家调查系统对企业家的问卷调查显示,目前有87%的企业经营者认为当前宏观经济运行已经“过热”,比重比2006年提高了49个百分点,为2001年以来最高;还有57%的企业经营者认为“偏热”,比重比2006年提高了121个百分点,也是2001年以来的最高水平。二者加起来,共有657%(87%+57%)的企业经营者认为“过热”或“偏热”。
(2)国家信息中心对经济学家的问卷调查结果表明,目前有13%的经济学家认为当前宏观经济已经“过热”,比二季度增加6个百分点;比企业家高出43个百分点;还有66%的经济学家认为“偏热”,在1季度增加22个百分点的基础上又增加了1个百分点;比企业家则高出9个百分点。二者加起来,共有79%(13%+66%)的经济学家认为“过热”或“偏热”。
(3)中国人民银行对银行家的问卷调查结果也表明,目前,银行家判断经济“过热”或“偏热”的总数高达830%,比经济学家高出4个百分点,比企业家高出211个百分点。
总之,三项问卷都说明,越来越多的人感到温度已经比较高了,而且还在继续升温。其中,企业家感觉相对最低,银行家感觉相对最高,经济学家位居中间。
2从经济运行的实际情况来看,存在着增长速度偏快和物价涨幅偏大的问题
(1)经济增长速度创12年新高。自2003年以来,GDP增长速度连续4年一直保持在10%以上,并且呈逐年加速态势。2007年1季度达111%,2季度达119%,3季度达115%;其中,第2季度GDP增速高达119%,创1995年以来50个季度的最高。目前普遍预计,2007年全年GDP增长率将达到115%~116%,从而将成为1995年以来的最高年度增长速度。
与改革开放以来的几次经济过热与宏观调控相比,连续5年达到10%以上的只有1992~1996年间,从经济过热到“软着陆”。但那次是逐年降低的,从142%、140%、131%、109%、到100%;而这一次则是逐年提高的,并且是在几年来一直努力控制速度,年初的指导性指标都是向下指导2、3个百分点的情况下发生的。从100%、101%、104%、到111%,2007年预计为115%。
最近,社科院金融所重新计算了中国经济目前的潜在增长水平,为95%~107%之间,比原来的公认的8%~9%有所提高。但是即使如此,现在的速度仍然超过了这一新的“潜在增长水平”。
从2008年看,影响中国经济的因素主要有三:
一是美国“次债危机”。如果“次债危机”继续蔓延,一方面有可能影响到美国经济乃至世界经济,从而间接影响到中国的出口需求;但另一方面,如果美元继续贬值,又可能增大人民币的升值压力,进而影响中国的出口。但是也有美国学者认为,美国的次债危机不会范围很大,对美国经济的影响也有限,甚至预测美国经济将继续保持较高的增长势头。倘若如此,那么对中国经济的负面影响也会比较小。至少从目前来看,这方面还存在着较大的不确定性。
二是受政府换届的影响,各级政府的投资需求有可能出现强劲反弹。包括中央政府对大规模铁路建设等方面的投资需求,也包括地方政府对大规模地铁建设等方面的投资需求,值得引起重视(仅京沪高速铁路就需要建设资金2200亿元,此外,仅北京就还要建设6条铁路)。另外,企业的投资也将继续增长。最新的企业家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有651%的企业经营者表示未来计划投资额将“增长”,只有8%的人表示会“减少”,表示“增长”的比表示“减少”的高出571个百分点。
三是受城乡居民收入快速增长的影响,以及高度重视民生的舆论氛围下,消费需求有可能保持较高的增长势头。此外,奥运效应也已进入冲刺阶段,投资将收尾,但消费将增加。
总之,三大影响因素综合起来考虑,正面效应可能大于负面效应。中国经济增长由偏快转向过热的可能性进一步加剧。因此,我们很赞成最近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要防止经济增长从“偏快”转变为“过热”。
(2)CPI涨幅创10年新高。3月以来,由于猪肉、食用油等食品价格涨价的带动,CPI涨幅连续8个月超过3%,其中,从8月开始连续4个月超过6%,11月则高达69%,创10年来单月涨幅新高。前11个月CPI累计同比上涨46%,预计全年涨幅在47%左右,明显超过3%的年初预期目标。
随着国际原油价格的调升,以及国内资源价格的改革,预计对物价仍有一定的抬升作用。综合考虑各种因素,我们认为,2008年的物价走势依然不容乐观。所以,我们很赞成最近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要防止物价由结构性上涨转变为明显通货膨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