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二零一八年一月二十四日在河南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
河南省人民政府省长 陈润儿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省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士提出意见。
一、过去五年的工作回顾
过去的五年,面对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和繁重的改革发展任务,在省委领导下,全省人民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调研指导河南工作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着力发挥优势打好“四张牌”,加快推进“三区一群”建设,坚决打响“四大攻坚战”,统筹稳增长与调结构、扩需求与促转型、抓改革与防风险、谋发展与惠民生,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稳中有进、稳中向好,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让中原更加出彩的进程中迈出了坚实步伐。
——综合实力大幅提升。★全省生产总值先后跨越3万亿元、4万亿元台阶,初步核算2017年达到4.5万亿元,年均增长8.4%,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3个百分点。财政总收入先后迈过4000亿元、5000亿元台阶,达到5238.3亿元,年均增长9.8%。金融机构本外币存、贷款余额分别突破6万亿元和4万亿元,是2012年末的1.9倍和2.1倍。粮食产能新增150亿斤,达到1250亿斤。二三产业比重达到90.4%,服务业占比提高9个百分点。常住人口城镇化率突破50%,年均提高1.5个百分点,城乡结构发生明显变化。全国重要经济增长板块地位更加突出。
——发展动能加快转换。改革开放创新持续深入,制造业五大主导产业和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提高近10个百分点,装备制造、食品制造成为万亿级产业,服务业对经济增长贡献率提高17.3个百分点;消费对经济增长贡献率提高8个百分点左右,进出口总值5233亿元,是2012年的1.6倍,居中西部首位。“金融豫军”加速崛起,中原银行资产总额翻番,中原证券沪港两地上市,中原农业保险公司、中原股权交易中心、中原消费金融公司等开业。国家级研发中心数量、发明专利授权量、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规模分别增长61.4%、149.8%、42.6%。新业态新技术新模式对经济增长的支撑作用明显提升。
——基础能力不断增强。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中国(河南)自由贸易试验区、中原城市群发展规划等一批国家战略规划和平台获批实施。米字形高速铁路网加快建设,郑徐高铁和郑开、郑焦、郑机城际铁路通车运营,郑州地铁1、2号线开通运营,郑州机场二期工程建成投运,信阳明港机场基本建成,高速公路网连通所有县城,多式联运、高效衔接的现代综合交通体系初步形成。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建成通水,河口村水库建成蓄水。全国十大通信网络交换枢纽地位确立。“疆电入豫”、西气东输二线等重大工程建成投用,率先在全国建成省级特高压交直流混联电网,完成新一轮农网改造升级。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支撑能力明显提高。
——环境治理初显成效。生态文明建设体制机制加快完善,环境治理攻坚强力推进。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大幅减少,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下降25%左右。PM10、PM2.5浓度分别降至106微克/立方米、62微克/立方米,优良天数明显增多,超额完成大气质量国家大考目标。森林覆盖率持续提高。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质稳定达标,全省水体质量改善幅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绿色发展理念和环境保护意识明显增强。
——人民生活持续改善。★财政民生支出累计2.6万亿元,年均增长12%。新增城镇就业721万人,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369万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1.3万元提高到2万元。577.7万农村贫困人口稳定脱贫。学前三年毛入学率、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高中阶段毛入学率均超过全国平均水平。社会保险实现法定人群制度全覆盖,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提高39.4%,居民基础养老金最低标准、基本医疗保险补助标准分别提高33.3%和61%,城乡低保标准分别提高65%和114%,农村特困人员集中供养、分散供养标准分别提高85%和140%,全省新增养老床位12.8万张。累计分配保障房90.2万套,改造农村危房85.9万户。民生和社会事业发展步伐明显加快。
五年来,重点抓了以下工作:
(一)抓关键稳运行,经济保持平稳增长。面对“三期叠加”“四降一升”的复杂局面,习近平总书记作出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科学判断,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我们按照中央决策部署,坚持供给结构与需求结构有效匹配、消费升级和有效投资良性互动,着力实体经济,抓住重点关键,强化薄弱环节,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一是扩大有效需求。持续实施年度投资促进计划,突出抓好产业投资、民间投资和重大项目,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8%,其中民间投资增长18.3%。郑万、郑阜、郑济、太焦、商合杭高铁河南段建设进展顺利,郑州南站开工建设,出山店、前坪水库加快建设,洛阳石化年产1800万吨扩能改造项目全面开工。启动养老健康家政等六大消费工程,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2.5%。中国(郑州)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获批建设,2017年全省电子商务交易额达到1.3万亿元,其中跨境电商1025亿元。二是发展实体经济。把制造业作为振兴实体经济的主战场,开展工业稳增长调结构增效益活动,实施技改提升和工业强基工程,深化产销、银企、用工、产学研对接,着力降低实体经济企业成本,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9.5%。年均新登记各类市场主体86.6万户,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到24.7万家。三是强化要素保障。深入实施职教攻坚工程和全民技能振兴工程,累计开展技能培训1790万人次,高技能人才达到179.4万人;开展“圆梦中原”人才招聘活动,开工建设青年人才公寓,人力资源保障能力不断提升。创新土地资源开发利用方式,累计供地213.4万亩,重点用地需求得到有效保障。创新小微企业贷款风险补偿机制,设立新型城镇化、战略性新兴产业等基金,积极拓宽企业融资渠道,累计融资3.5万亿元。四是防范化解风险。加强政府债务管理,妥善处置企业到期债券兑付风险,积极推进市场化“债转股”,签约金额超过1300亿元,依法打击处置非法集资活动,守住了不发生区域性系统性风险的底线。
(二)调结构促转型,质量效益明显提升。我们按照习近平总书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关系全局、关系长远,一定要切实抓好”的要求,扎实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重点抓好“三去一降一补”,积极探索结构更优、效益更佳、活力更足、后劲更强的发展路子。一是坚决化解过剩产能。2016年以来,以化解煤炭钢铁过剩产能为重点,统筹推进火电、水泥、玻璃、电解铝等行业过剩产能退出,累计退出煤炭产能4400万吨,压减炼钢产能240万吨,关停103万千瓦煤电机组,全面取缔22家“地条钢”制售企业。因城施策去库存,商品住宅去化周期缩短至7个月。二是深入实施转型攻坚。打响转型发展攻坚战,出台实施种养业、制造业、服务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专项方案,推进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现代物流、旅游、健康养老等12个重点产业转型发展,实行“一个产业、一套班子、一个方案、一抓到底”的工作机制,着力培育高技术、高成长、高税利产业。郑洛新“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群获批,装备制造等五大主导产业、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速分别高于规模以上工业3.1个和11.2个百分点。“四优四化”建设成效初显,优质专用小麦、优质花生、优质林果种植面积分别达到840万亩、1909万亩、1259万亩,优质草畜新增肉牛26.9万头、奶牛5.4万头,农产品加工业营业收入预计达到2.5万亿元、占全国的11.6%。现代服务业不断壮大,社会物流总额突破10万亿元,旅游总收入年均增长14.2%。三是强力推动环境攻坚。持续实施蓝天、碧水、乡村清洁工程和城市河流清洁行动计划。打响环境治理攻坚战,严格环境监管执法,实行绿色环保调度,建立健全生态补偿机制。重拳治理大气污染,严格控尘、控煤、控车、控油、控排、控烧,积极应对重污染天气,PM10、PM2.5浓度比2014年分别下降22.1%、24.4%。特别是2017年12月依法实施最严细的管控、最严格的监督、最严肃的问责、最严厉的处罚,当月PM10、PM2.5浓度同比分别下降26.1%、34%,有效遏制了冬季采暖期大气污染大幅反弹,为顺利完成大气质量国家大考目标提供了可靠保证。强化水污染防治,推行五级河长制,地表水主要指标达到国家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