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乌兰察布市政府工作报告(全文)

发布时间:2018-03-02 15:32:32  |  来源:乌兰察布市人民政府网站  |  作者:  |  责任编辑:王虔
关键词:发展,建设,工作,推进,产业

构建现代农牧业三大体系。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坚持走特色路、打绿色牌,持续深化农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消费者提供更丰富、更适销对路的农畜产品,提供亲近自然、回归乡村的消费体验和服务。“调优”农牧业产业体系。建设祖国正北方冷凉经济带,打造面向首都的绿色农畜产品生产供应基地。抓住马铃薯主粮化机遇,以做强种薯产业为方向,以培育引进深加工企业为重点,推动马铃薯全产业链发展,实现由量的扩张向质的提升转变,真正让“中国薯都”的品牌叫响全国。新增优质专用薯30万亩、达到180万亩,形成150万吨种薯生产能力。大力发展设施农业,冷凉蔬菜种植面积发展到100万亩,其中设施蔬菜23万亩。壮大杂粮杂豆产业,开发燕麦系列产品,打造“中国燕麦之都”。鼓励发展旱作特色农业,抓好藜麦、中草药等经济作物种植。因地制宜推进经济林建设,新增面积不低于10万亩。适度规模发展生猪产业,发挥雏鹰、朋诚、大北农等企业带动作用,打造6个百万口生猪大县。加强肉羊标准化养殖场建设,打造杜蒙肉羊生产基地,提高养殖品质和效益,支持企业提升就地加工转化能力。推动肉鸡、肉牛和驴产业发展,多渠道带动农牧民增收致富。大力发展草产业,建设高产优质饲草基地150万亩。“调绿”农牧业生产体系。充分考虑土地、水、环境等资源约束,合理确定种养规模、品种和区域,推动农牧业绿色发展。深入开展控肥、控药、控膜、控水“四控行动”。抓好牲畜粪污无害化处理,综合利用率达到70%以上。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逐步建立水价形成、精准补贴和节水奖励机制。大力发展节水农业,压减高耗水作物种植,节水灌溉面积达到255万亩。“调强”农牧业经营体系。坚持以市场引导生产,紧扣营销发力,完善仓储设施和物流配送体系,扩大订单式生产。整合扶贫资金,高标准建设马铃薯等农产品仓储设施,新增仓储能力30万吨,资产量化折股到贫困户,企业承租运营,贫困户收益分成。建设一批蔬菜恒温库,健全冷链物流运输体系,扩大冷凉蔬菜市场占有率。引进培育一批产业化龙头企业,突破“原字号”、改变“初加工”,进一步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拓宽增收链。加工转化能力达到62%。争取5个国贫县列入国家电子商务进农村示范县,实现电商快递综合服务网点行政村全覆盖。实施品牌发展战略,培育一批在全国立得住、叫得响、卖得好的农畜产品品牌。

深化农村牧区改革。着力整合各种土地资源,积极化解土地承包矛盾纠纷,理顺承包关系,完成土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稳妥推进“三权”分置制度改革,真正让农户的承包权稳得住、经营权活起来。做好村集体资产、资源、资金“三资”清理工作,提升基层组织服务群众的能力。深化供销合作社改革,创建自治区级示范社20个、国家级示范社5个。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新增土地流转面积30万亩、达到515万亩。完成国有林场改革。探索开展“两权”抵押贷款试点,加快建立农村牧区产权交易流转平台。鼓励金融机构设立乡镇金融服务站,加大对农牧民金融需求的支持。

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巩固提升农村牧区建设成果。大力改善水电路讯房等基础设施,建好管好护好运营好农村公路。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实施农村牧区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工程,推进“厕所革命”。完成饮水安全工程建设任务。大力发展休闲农业、体验农业、田园综合体等新业态。加强历史名镇名村、传统村落的保护开发,因地制宜推进特色小镇建设,保护好绿水青山和清新清净的田园风光,让乡村留住美丽、记住乡愁。促进农村牧区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等事业发展,加强农村牧区基层基础工作。集中开展“关爱老人、孝顺老人”主题教育活动,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三牧”工作队伍。

(二)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高实体经济质量和效益

加强创新能力建设。激发科技“第一动力”。发挥企业科技创新主体作用,鼓励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合作,围绕我市主导特色产业,开展新品种、新材料、新技术科技试验示范和技术攻关。建立铁合金和石墨新材料研究院,加快高端产品和先进工艺研发,促进创新成果与市场对接,打通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通道。用好人才“第一资源”。围绕大数据、物流、旅游等优势产业,落实好我市人才发展规划、重点产业人才项目支持计划和高层次人才引进实施办法,加强高层次、高技能、紧缺急需人才队伍建设。高度重视企业家队伍建设,大力弘扬优秀企业家精神,营造企业家健康成长环境,培养更多具有战略眼光、开拓精神和社会责任感的优秀企业家。突出质量“第一标准”。实施质量强市战略,开展质量提升行动,建立完善各领域质量标准,引入质量溯源体系,发挥好市长质量奖的引领作用,支持我市企业争创国家和自治区品牌。新增农畜产品“三品一标”认证产品40个。

推动传统产业优化升级。高端化工产业。坚持多元、延伸、升级的发展方向,不断扩大PVA、PVC、氟橡胶等中高端产能。氯碱化工、氟化工产能分别达到470万吨、50万吨。冶金产业。坚持绿色化发展方向,鼓励现有矿热炉改造升级,前旗、化德工业园区完成全密闭大型化改造,提高精炼产品比例。推动吉铁、雄伟光大等项目投产运行,铁合金综合产能达到700万吨。建材产业。支持发展绿色环保建材,推广绿色建筑和装配式建筑。推进固废利用,转化率达到45%。

发展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新能源产业。重点实施风电、光伏等16个新能源项目,开工建设600万千瓦风电基地及外送通道,争取“光伏领跑者”计划项目。新材料产业。以天然石墨深加工为重点,向石墨烯等高附加值产品延伸,占领行业制高点。推进天津中聚等项目建设,不断扩大锂电池负极材料和石墨电极产能,石墨化工综合产能达到45万吨,其中锂电池负极材料6万吨。新型装备制造产业。推进风机制造全产业链发展,满足我市风电基地配套要求。打造新能源电池生产基地,发展新能源汽车整车装配。加快化成箔扩产项目建设,产能达到4000万平方米,大力发展超级电容器等下游产品。推动智造谷产业园、百度无人驾驶项目建设,打造高端制造示范应用基地。

<  1  2  3  4  5  6  7  8  9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