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是人民生活显著改善的五年。五年来,我们始终坚持问题导向、民生导向,持之以恒重投入、促和谐,财政用于民生的支出占公共预算支出的83%以上,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8.7%和10%,超过经济增速。贫困人口减少到3.8万户、8.4万人,贫困发生率下降到4.2%。累计新增城镇就业8.5万人,农村牧区劳动力转移就业稳定在70万人。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保障标准逐年提高。城乡医疗条件显著改善,市中心医院升级为三甲医院。文化事业繁荣发展,一批重大文化场馆投入使用。竞技体育、全民健身协调推进。平安乌兰察布建设深入开展,安全生产形势总体稳定,食品药品安全、质量安全监管力度加大。国防建设开创新局面,“全国双拥模范城”实现三连冠。人防、地震、气象、档案、史志、外事、侨务等工作得到加强,红十字、妇女儿童、老龄和残疾人事业取得新进展。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局面进一步巩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显著增强。
各位代表!2017年是实施“十三五”规划的重要一年。我们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始终保持发展信心不变、改革力度不减、攻坚步伐不停,跑出了转型升级、创新发展的加速度。我们热烈庆祝自治区成立70周年,凝聚起“建设亮丽内蒙古,共圆伟大中国梦”的强大力量。我们成功举办首届乌兰察布发展大会、“一带一路”物流论坛,合作共赢、共谋发展的朋友圈越来越大。
我们以高度的政治自觉,推进中央和自治区巡视、环保督察反馈意见的整改落实,积极防范财政金融风险,发展步伐更加坚实。
我们坚持实事求是、注重发展质量的原则,按照中央、自治区统一要求,坚决纠正多年来积累的部分经济数据虚增问题,下决心做实基数、挤掉水分。预计2017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增长5%,固定资产投资下降18%,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同口径下降19.7%。做实基数后,更有利于我们夯实基础、甩掉包袱、轻装上阵。从经济运行整体情况来看,2017年工业用电量、货运量分别增长26%和12%,均保持两位数增长,公网用电量全区第一,规模以上工业产品销售率达到95%以上,就业比较充分,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8%和8.5%,呈现出经济稳中向好、人民生活水平持续提高的良好势头,积极因素和新动能正在加快积聚。
一年来,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一是突出项目带动,加快推动产业转型。全面打响重大项目建设攻坚战,实施亿元以上项目286个,完成投资398亿元。出台IPO、旅游、金融、大数据等一揽子优惠政策,在北京、上海、深圳等地举行招商推介会,引进项目181个,到位资金230亿元,一批事关未来发展的大项目、好项目相继落地,投资兴业的优势更加凸显。抢占发展先机,大数据产业异军突起。苹果、阿里等数据中心项目成功落户,华为二期开工建设,华唐、博岳、鸿联九五、软通动力等企业加快集聚,打造呼叫中心坐席5000席,可带动直接就业1万人,奠定了“南贵北乌”大数据中心地位。发挥区位交通优势,大物流迅速发展。天津港物流基地、曹妃甸内陆港挂牌成立,庙梁物流园区“三线一站”开通运营,博源数字化配煤项目建成投用,国家煤检中心获准授权。集宁现代物流园区荣获“全国示范物流园区”称号。七苏木中欧班列物流基地启动运行。中欧班列开行70列,返程15列,带动木材、皮件等产业迅速发展。北方家居产业园19家企业开工建设,中国新雅宝路商城订单总额达到2.5亿元。山东顺和等一批国内先进物流企业在我市签约投资。抢抓冬奥会和高铁开通机遇,大旅游方兴未艾。岱海滑雪场、红召九龙湾生态旅游区建成运营,格根塔拉完成改造提升工程,集宁战役纪念地入选全国红色经典景区。成功举办中俄蒙美食文化节、草原文化音乐节、草原巴哈大赛、国际冰雪艺术节等重大活动。全市4A级景区增加到10个,游客数量和旅游收入分别增长16%和25%,全域旅游让乌兰察布四季都是好时节,“京郊草原、避暑之都”品牌更加响亮。发挥资源能源优势,新能源新材料形成规模。风电、光伏并网装机达到595万千瓦,占全区的五分之一。中聚锂电池等项目开工建设,新能源电池产能不断扩大。冶金、化工等资源型产业实现延伸升级,建成全国单体最大、技术最先进的PVA生产基地。吉林铁合金整体迁入,我市成为全国最大的铁合金生产基地。发挥绿色生态优势,现代农牧业发展步伐加快。薯菜乳肉等优势主导产业不断壮大,“乌兰察布燕麦”等18种产品获得国家地理标志认证,我市成为全国优质种薯黄金产区、中国燕麦主产区、全国三大冷凉蔬菜基地之一、内蒙古牛羊肉重要生产基地。农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59%。“中国燕麦之都”正在申报,“乌兰察布马铃薯”荣获中国百强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鸿茅药酒入选央视国家品牌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