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健康基础设施的时序分析
在健康基础设施方面,我们选择4个相关指标为代表进行分析。1970年以来,人均体育场地面积为水平变量,床位比例等3个指标为交叉变量。
健康基础设施的变化趋势
在健康基础设施的4个指标中,1个指标属于上升变量,3个指标为转折变量。人均体育场地面积可以反映水平变量的变化特点;而床位比例和医院密度的变化可以反映交叉变量的变化特点。
健康基础设施的变化,我们采用人均体育场地面积、床位比例、医院密度和公立医院密度四个指标的变化进行分析。关于人均体育场地面积的变化,以中国为例,2003年中国人均体育场地面积为1.03m2,2013年增长为1.46 m2,2030年计划达到2.3 m2,整体呈现上升趋势。
在医院设置方面,OECD统计数据表明:1980年以来,医院密度和公立医院密度先上升后下降;目前,美国医院密度和公立医院密度分别为17.97个/百万人、4.55个/百万人,日本分别为66.72个/百万人、12.25个/百万人,加拿大分别为20.54个/百万人、20.31个/百万人。
在床位配备方面,世界银行统计数据表明:在1960~2014年期间,床位比例先上升后下降;2014年,德国为8.2张/千人,美国为2.9张/千人,英国为2.7张/千人,中国为4.8张/千人。
健康基础设施的世界前沿和国别差异
健康基础设施的世界前沿和国别差异,仅以人均体育场地面积为代表进行分析。2013年,日本人均体育场地面积约为19 m2,美国约为16 m2,中国约为1.5 m2。
在世界健康服务的60个分析变量中,从变化趋势的角度归类:上升变量为34个,下降变量为8个,转折变量为5个,波动变量为7个;从发展水平的角度归类:水平变量为29个,交叉变量为21个,特征变量4个;从发展极限的角度归类:开放变量为9个,极值变量为51个。
据悉,《中国现代化报告2017》是中国科学院中国现代化研究中心主任何传启及其团队完成的第16部年度报告,是“十三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