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铜仁市政府工作报告(全文)

发布时间: 2017-02-21 14:31:19  |  来源: 铜仁市政网  |  作者:  |  责任编辑: 刘芳奇
关键词: 政府工作报告,铜仁市,发展,转型,建设,经济

认真落实主体功能区规划,坚守耕地红线,合理开发利用矿产资源,实施青山、碧水、蓝天、净土工程,强化生态建设和保护,实施“六绿”工程,推进湿地公园建设,到2021年累计完成石漠化治理800平方公里,湿地保有量稳定在27.3万亩,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65%,河流出境水断面水质达标率90%以上,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达到55%,空气质量优良率、县城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源水质优良率超过全省和西部地区平均水平。五是全力做活文旅产业,加快推进全域旅游。按照“上规模、上档次、大融合、全域游”的思路,推进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建设,实施“七改七全七铜仁”全域旅游改革,创建2个5A级景区、20个4A级景区,争取梵净山、万山国家矿山公园申遗成功。建成智慧旅游平台,健全旅游监管服务和标准体系,全面提升旅游景区、游客服务中心、酒店接待和服务能力;建成550公里以上旅游公路,完善车站、机场、码头等节点的旅游服务功能,推进交通和旅游融合发展。坚持市级抓龙头、县级抓精品、乡镇抓特色,打造一批山地公园、湿地公园,建成一批环境优美、独具特色的乡村旅游点和精品民宿,推出一批旅游新产品新业态,力争旅游业增加值占GDP比重15%以上。按照“以文化人、以文惠民、以文兴业”的思路,着力打造武陵山片区文化高地,建成“五馆四中心”和市传媒中心等一批公共文化设施,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大力发展文化创意、节庆会展、演艺娱乐等产业,力争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5%以上。六是全力做美城镇乡村,提升城镇综合实力。坚持“建新城、疏老城”并举,按照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速度推进、高质量完成、高效益经营的要求,实施中心城区提质升级改造工程。深入推进智慧城市、绿色城市建设,努力把中心城区和县城建设成为功能设施配套完善、城市交通快捷通畅、人居环境舒适优美、城市品位显著提升、特色风貌多姿多彩、生态环境宜人优越的宜居宜业宜游的山水园林城市,让人民群众生活得更安心、更省心、更舒心、更开心。推进城市发展与产业发展深度融合,建成玉屏至松桃、碧江至江口、印江至思南、德江至思南(印江)等城市快速干道、铜仁至大龙城际铁路。按照“山为景、桥隧连、组团式”理念,加快规划推动城市快速干道沿线组团发展,在东部形成以碧江、万山、江口、松桃、玉屏为组团的城市组群,西部形成以德江、思南、印江为组团的城市组群。加强乌江生态经济走廊建设,突出抓好重要资源要素统筹、重要节点路网优化、重要港口码头建设、重要产业培育发展、重要集镇景点打造,规划建设乌江生态廊道旅游公路;有序推动德江、思南撤县建市和江口撤县设区,推动思南县、沿河县建设最美江城,德江县建设黔东北区域性交通枢纽城市,支持江口县、石阡县打造产城景有机融合的美丽县城,加速推进东西部统筹协调发展。树立经营城市理念,通过市场化手段盘活城市资源,促进城市良性发展。按照“小而精、小而美、小而富、小而特”的要求,推动打造黔东美镇升级版。继续推进“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六项行动计划,创建300个宜居宜业宜游示范村,建设100个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打造100个民族文化村落,实现村村寨寨旧貌换新颜。七是全力做深改革开放,优化开放开发格局。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统筹抓好“三去一降一补”五大任务,着力做强实体经济。深入推进“放管服”、生态文明体制、国有企业、投融资体制等基础性和重点领域改革,坚决扫除约束创造力、制约发展力的体制机制障碍,做到改中求实、改中求活、改中求优,不断激发经济发展动力活力。深入实施开放带动、创新驱动战略,推动产业园区提档升级、聚集发展,推进高铁新城、临空经济区建设,打造区域经济发展新集核。深入实施“引金入铜”战略,全力优化金融服务环境,着力构建便捷高效安全的金融服务体系。八是全力做好民生保障,倾力打造美好铜仁。竭尽全力,坚决兜住兜牢民生底线。持续增加民生支出,加快补齐脱贫攻坚、教育卫生等民生短板,不断增进民生福祉。深入实施教育突破工程,巩固提升学前教育,全面普及十五年教育,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化,畅通农村和贫困地区学子纵向流动渠道,让每个人都有机会通过教育改变自身命运;推进高等教育和中高职教育现代化,支持民办教育健康发展,穷财政也一定办好美教育。健康是群众的基本需求,我们要不断提高医疗卫生水平,打造健康铜仁。建成市中医院、市儿童医院、市妇幼保健院;合理布局老城区医疗卫生资源,优化和加强老城区公立医院布局建设;推进实施“医疗卫生十大工程”,构建市县乡村层次分明、功能互补、布局合理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全面提升医疗服务质量和水平。深入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大力实施“雁归工程”,建立多层次多样化的创业就业格局。建立完善社会保险制度、社会救助体系和留守人员关爱服务体系,使困难群众遇急有助、遇困有帮,让社会充满关爱和温暖;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建立完善养老服务体系;大力发展社会福利事业,提升社会保障能力。强化社会治理能力建设,实现数字化、智能化社会治理,完善公共安全保障,巩固社会和谐稳定大好局面。

   上一页   3   4   5   6   7   8   9   10   11   12   下一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