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德阳市政府工作报告(全文)

发布时间: 2017-02-21 14:00:48  |  来源: 德阳市政网  |  作者:  |  责任编辑: 刘芳奇
关键词: 社会保险费率,科学发展观,成都学院,企业创新主体,风险防控

过去五年发展回顾

各位代表,2016年是本届政府任期的最后一年。回顾五年的历程,我们倍感欣慰!全市上下风雨同舟、砥砺奋进,以更加坚实的步伐、令人瞩目的业绩,成就了一个辉煌的五年。尤为可喜的是,德阳成为国家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成德同城化纳入成都平原经济区“十三五”规划,为推进我市在高起点上新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五年来,我们致力于稳增长、调结构,经济发展迈入“双中高”新阶段。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9.7%、增速高于全国全省,固定资产投资累计突破4500亿元、年均增长11.6%,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年均增长8.3%。产业结构持续优化,规上工业、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分别增长11.5%、9.8%;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31.8%,比2011年提高7.4个百分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是2011年的近2倍;人均粮食占有量、粮食单产等指标居全省第一。经济新动能加快成长,战略性新兴产业占工业比重比2011年提高1.5个百分点;上市挂牌企业达270家,比2011年增加265家。

五年来,我们致力于抓创新、促转型,创新驱动迈入换档提质新阶段。成功跻身国家节能减排财政政策综合示范市,成功创建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市,荣膺中国科协创新驱动示范市、全国首个职业教育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示范区。创新驱动多点发力,德阳高新区升格为国家级高新区,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突破千亿大关、居全省第三,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50%,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达2.5%、居全省第二,企业技术中心数量实现翻番,全国新增的14座百万千瓦级核电站有12座由德阳制造。创新创业掀起热潮,五年累计新登记市场主体6.9万户、年均增长18.72%,各类创投资金规模超50亿元,“德阳创客”成为城市新名片。

五年来,我们致力于打基础、利长远,城乡建设迈入跨越发展新阶段。基础设施投资累计突破千亿元,年均增长16.3%,城镇化率接近50%、比2011年提升6.6个百分点,建成区面积净增63.67平方公里。基础设施明显改善,城际铁路建成通车,新增高速公路、干线公路8条,新(改)建农村公路1690公里,新增普通国省道12条666公里、增幅达195%;开工建设中型水库3座,建成各类水利工程14056处。城乡环境更加优美,成功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园林城市、森林城市和四川省文明城市,列入全国重点镇10个、特色景观旅游名镇2个,建成幸福美丽新村718个,林木覆盖率比2011年提高1.83个百分点。

五年来,我们致力于促改革、增活力,改革开放迈入全域推进新阶段。累计启动272项改革事项,59项省级以上改革试点扎实推进,农村集体资产产权制度改革、中国二重司法重整、职业教育综合改革、“一窗进出”审批模式等受到中央和省委充分肯定。开放合作全方位推进,累计引进市外到位资金3225.3亿元、利用外资9.27亿美元,境外投资企业达55家,参与国际产能合作企业160余家,德阳海关、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开关开检,创建国家级出口基地4个,进出口额累计超过150亿美元、居全省第二,国际友好城市达7个,发展活力进一步显现。

五年来,我们致力于办实事、惠民生,人民生活迈入全面改善新阶段。累计民生支出658.3亿元、年均增长12%,减贫37.05万人。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1.5倍、1.8倍。基本实现人人享有社会保险,城乡低保标准分别提高94%、176%。建成保障性安居工程87685套,改造农村危房2.3万户,解决农村安全饮水45.9万人。累计办理人大代表建议555件、政协提案1255件,城镇居民医保制度改革等建议提案有效促进了民生改善。免费义务教育全面实现,教育资助体系实现全覆盖,新建本科院校1所、高职学院6所,实现县县有高校。卫生计生事业长足发展,群众健康水平显著提高,全市人均预期寿命从2011年的74.86岁提高到79.94岁。平安德阳建设扎实推进,群众对社会治安满意率连创新高。圆满完成对口援建芦山和首轮援藏工作。

五年来取得的成绩,是在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市人大、市政协监督支持下,全市广大干部群众齐心协力、共同奋斗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市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离退休老同志,向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人民团体和全市人民,向驻地人民解放军、武警官兵和公安干警,向所有关心、支持德阳发展的海内外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谢,并致以崇高的敬意!

成绩鼓舞人心,差距必须正视。当前,全省市州竞相发展态势逼人,德阳被赶超压力空前加大;经济下行压力较大,部分指标与预期目标存在一定差距;创新驱动转型发展任重道远;一市一区格局制约发展,核心功能品质和承载能力亟待提升;做强县域经济、统筹城乡发展的任务较重;生态保护体系不够健全,环境质量需进一步提高;群众反映的一些突出问题尚未得到妥善解决,保障和改善民生任务艰巨;政府工作还存在不足,一些领域的事中事后监管不到位,少数政府工作人员面对新形势不适应、不作为、不会为、不善为的问题比较突出。对此,我们将高度重视,对标先进找差距,奋力赶超争一流,扎实做好转型发展、加快发展这篇大文章。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下一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