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七)牢固树立底线思维和风险意识,大力提升安全发展水平。安全是发展之基。要把防风险摆在突出位置,加强各类风险预警研判和隐患排查治理,提高防范化解和应对处置能力,牢牢守住安全发展的底线。一是加强金融、房地产风险防控。落实国家房地产市场调控政策,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的定位,完善房地产市场调控长效机制,合理增加住宅用地供应,有效引导市场预期,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加大对金融风险的监测防范力度,完成互联网金融风险专项整治,严厉打击非法集资等违法违规行为,确保不发生区域性系统性金融风险。二是强化安全生产监管。坚持标本兼治、源头防范、系统治理,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坚决防范重特大事故。建立健全风险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机制,全面完成风险点、危险源排查评估,进一步完善公共安全白皮书。实行企业安全生产不良记录“黑名单”制度。深化危险化学品、油气管道、建筑施工、道路运输等专项整治,改造250公里老旧燃气管道,推动物业小区老化电线更换。推进部九窝、水径余泥渣土受纳场等重点安全隐患整治,加快二线“插花地”拆除重建,加大危险房屋排查处置。提高应急装备水平,推动应急管理由救灾响应型向防灾准备型转变。加强消防安全等宣传,增强全社会安全意识。三是推进“平安深圳”建设。加快建立立体化、信息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落实人防、物防、技防措施,严厉打击网络电信诈骗、“两抢一盗”和恶性刑事犯罪等,加强社会矛盾排查化解,确保社会和谐稳定。
(八)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持续增进民生福祉。要时刻把人民的衣食住行和冷暖安危记在心上、扛在肩上、抓在手上,从市民需求出发,从解决突出问题入手,多为市民办实事、做好事、解难事,努力让市民有更多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全年安排九大类民生支出2700亿元以上,完成12项重大民生工程投资300亿元,办好119件年度民生实事和一大批民生“微实事”。一是扩大基础教育学位供给。新改扩建义务教育学校30所,建成人大附中深圳学校、第八高级中学等学校,新增普惠性幼儿园100所,增加幼儿园学位2万个、公办中小学学位4.7万个。推进有条件的中小学提供在校午托服务。二是提升基层医疗服务能力。组建基层医疗集团,构建区域医疗卫生服务共同体。推动社区、商务区等增设便民医务室,在300家社康中心设立专科医生工作室,增加慢性病常用药物等配置。全面推广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新增签约人数30万名。三是增加优质医疗服务供给。着力打造国际化医疗中心,深入实施“三名工程”,引进高水平医学团队50个,新建名医诊疗中心3家以上。推进59个医院新改扩建工程,建成中山大学附属第七医院一期、深圳大学附属医院、孙逸仙心血管医院新院区,开工建设市第二儿童医院、新华医院,新增病床2000张、执业医师2000名。推动精准医院、健康科学院和质子治疗中心建设,新增无创产前和宫颈癌基因检测两项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四是加大住房保障力度。新开工及筹集人才和保障性住房8万套、供应4.5万套,同步推进教育、医疗、交通、养老等配套设施建设,完善分配、定价、封闭流转、退出等管理制度。五是着力治理交通拥堵。实施一批交通专项整治计划,加快高新区、梅林关、布吉关、盐田港后方陆域等重点区域交通拥堵整治,推进综合立体停车场和立体机械停车库建设,打通51条断头路。加强地铁、公交、慢行交通的接驳,增开30条社区微巴线路,促进共享单车健康发展,着力解决出行“最后一公里”问题。六是加强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坚持严字当头,深入实施食品安全示范工程,加快提高安全标准、检测能力、抽检频次,健全食品安全全程追溯体系,严厉打击食品药品违法行为,切实强化源头严防、过程严管、风险严控,实现食品和食用农产品抽检覆盖率提高至每千人9批次,努力守住“舌尖上的安全”。完善药品监管机制,保障市民用药安全。七是改善老旧小区和城中村环境。采取市区联动、政社企共担等方式,推进电梯加装和更新维护,整治脏乱差问题,优化路面、绿化等环境,增设若干便民文体设施。八是优化公共场所免费WLAN服务。统筹推进各区和地铁、公交等公共场所免费WLAN统一认证接入,加快实现一次登录认证、全市通用,改善市民接入体验。九是推进文体惠民。全面实施深圳“文化创新发展2020”,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着力提升文化软实力。加快推进新科技馆、美术馆新馆等项目,探索建立当代艺术品交易中心,举办“一带一路”国际音乐季、科技影视节、深圳读书月等文体活动,推动公共体育场馆免费或优惠向市民开放。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开展市民文明素养提升行动,争创第五届全国文明城市。十是推动高等教育开放发展。支持深圳大学、南方科技大学加快建设高水平大学,开工建设中山大学深圳校区,完成香港中文大学(深圳)一期工程,争取清华伯克利深圳学院、深圳墨尔本生命健康工程学院等特色学院获批筹设,推进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一批名校深圳校区加快落地。借鉴德国、瑞士等国家先进经验,探索“双元制”职业教育新模式,加大职业培训力度,推进深圳技术大学、中德先进制造技师学院等规划建设。十一是积极发展养老等社会事业。稳步提高社会保障水平。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新增就业8万人。建立特困人员救助供养机制。扩大优质养老服务供给,新增养老床位1000张以上。开展扶贫济困日、公益慈善月等活动,引导民间慈善和互联网募捐健康发展。加强社会治理和基层基础建设,推动物业管理条例修订,完成社区居委会换届选举,推进社区党群服务中心规范化建设,办好2017国际社会工作亚太区域联合大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