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推进创新发展,增强转型升级动能。
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行“互联网+”模式,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在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和合芜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中,充分发挥核心带动作用。
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建设中科大高新园区、量子信息国家实验室与量子科技创新研究院,推进超导核聚变中心、天地一体化信息网络、离子医学中心、智慧能源创新中心等重大工程平台建设,全力打造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和全国性产业创新中心。加快推动中科大先研院、北航合肥科学城等建设发展,完善提升协同创新平台功能。规划建设环巢湖科技创新走廊,加快建成安徽创新馆,形成面向全球的创新成果路演中心,打造全国重要的科技创新策源地和全省创新发展新引擎。集聚国内外高端创新服务机构,建设一批技术转移、知识产权服务、检验检测、科技成果转化交易等创新公共服务中心,争创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新建企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重点(工程)实验室100户。推进国家“双创”示范城市和双创示范基地建设,打造一批全要素、开放式、便利化众创空间和特色小镇。突出“高精尖缺”导向,坚持“外引内培”并重,加快集聚一批具有世界水平的高端人才和创新团队,积极创建国家海外人才“离岸创业”基地。全年新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40户,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11%以上,全社会研发投入增长10%以上,发明专利授权量增长15%以上。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积极引导产能过剩企业通过兼并重组等方式实现主动退出。全面落实各项税收优惠政策,开展“降价减费”行动,打好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用能用地用工成本、物流成本等“组合拳”,全方位服务好中小微企业,服务好实体经济发展。全面落实房地产市场调控“十条新政”,合理增加居住用地和住房供应,加快人才公寓建设,加强公租房分配和入住管理,强化市场联合监管和舆论引导,真正让“房子是用来住的,而不是用来炒的”,保持房地产市场持续健康发展。精准调整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合理布局项目新增建设用地。加强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建设,扩大直接融资比重,推动企业股权融资、上市融资。吸引内外资金融机构、功能性总部在肥落户,加快筹建民营新安银行,健全地方金融服务体系。大力发展天使投资、风险投资、产业基金,加快打造“基金丛林”。创新财政金融产品,落实“税融通”、“4321”政银担合作等政策。全面加强金融监管和政府债务管控,确保不发生系统性、区域性风险。深化国资国企改革,大力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充分发挥建投、产投、兴泰等国资运营平台在推进企业改革重组、培育新兴产业等方面的引导作用。实施民营经济提升工程,修订促进民营经济发展条例实施细则,加大政策支持和服务保障力度,建立“亲”“清”新型政商关系,增强民营企业家信心。落实促进民间投资政策,加大PPP模式推广应用力度,推出一批示范合作项目。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规范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流转,扩大农村集体资产股份制改革试点。
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坚持“工业立市”战略不动摇,坚定不移支持实体经济发展,做大做强一批引领未来的产业集群,让“合肥制造”成为支撑合肥发展的坚强基石。以建设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基地为突破口,统筹推进“三重一创”,在集成电路、太阳能光伏、高端数控机床、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及高端医疗装备、燃气轮机、智能机器人、语音等重点领域聚焦发力,加快推动江淮大众新能源汽车、京东方10.5代线、康宁液晶玻璃基板、晶合晶圆等一批重大项目建设。以智能化工厂改造为突破口,以家电、装备制造、汽车及零部件、食品加工等传统优势产业为重点,加快实施新一轮工业技术改造三年行动计划,全年完成工业技改投资1420亿元,积极争创“中国制造2025”示范城市。全面开展质量强市活动。以建设服务业集聚区为突破口,全面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大力发展金融保险、现代物流、中介咨询等生产性服务业和大数据、工业设计等高技术服务业,积极创建中国软件名城。大力发展健康养老、旅游休闲等生活性服务业,做大做强会展业。大力建设环巢湖国家旅游休闲区,推进万达文旅城二期等重大项目建设,支持中庙·姥山岛创建国家5A级景区、半汤创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加快商圈布局优化和升级改造,打造精品特色商业街区,争创国家级中央商务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