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五)推进共享发展,提升群众幸福指数。
加快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均等化、优质化,让人民群众物质更富足、精神更富有、生活更幸福,切实增强民生保障的感受度和获得感。
全力保障民生。完善就业创业扶持政策体系,健全就业援助制度,构建大众创业与扩大就业良性互动机制。深入推进青年创业计划,加快青年创业园等创业孵化基地建设。完善项目选择与退出机制,加强绩效评估管理,充分发挥民生工程的惠民作用。实施全民参保计划,加快推进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参保工作,做好城乡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及制度衔接服务,推进城镇职工和城镇居民大病医疗保险。完善低保政策,加大对城乡低保、特困人员救助力度。实施居家养老服务条例,打造一批示范养老社区。大力推进脱贫攻坚行动计划,全面完成脱贫任务,建立和完善监测评估、返贫预警机制,探索制定低收入群体扶持政策,确保全面小康路上不落一人。
坚持教育优先。加大教育投入,大力发展公办幼儿园,积极发展普惠幼儿园,多建群众上得起的幼儿园,城区建成使用幼儿园24所,新开工建设51所。继续实施义务教育“三大提升工程”,切实提高农村师资水平,加快优质教育均衡化,实施消除大额班计划,提升中小学生午餐服务工程城乡覆盖率,加快推进合肥新四中、市青少年综合实践基地、市特教中心北校区建设和巢湖二中迁建,城区建成使用中小学25所,新开工建设35所。全面创建美丽校园,办好老百姓家门口的学校,打造教育名城。实施职业教育质量提升工程,推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国际合作,组建合肥技师学院,推进黄麓师范学校改扩建工程,建成市职业教育公共实训基地,支持合肥职业技术学院、合肥幼儿师专建设地方技能型高水平大学,打造职教高地。支持中科大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支持合工大、安大等建设一流学科专业和高水平大学,加快中德教育合作示范基地建设,支持合肥学院建设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打造大学之城。
建设健康合肥。深化医药卫生体制综合改革,加强“三医联动”,实现多层次医疗服务体系、重点人群家庭医生签约服务、重点人群医疗救助、多元化健康服务等“四个全覆盖”。加大医疗卫生投入,优化资源配置,加快实施市公共卫生管理中心、市一院门急诊住院综合楼、市三院整体搬迁等重点项目,启动居民健康卡工程。推进医养结合,加快建设市一院、二院老年护理院等示范项目。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落实全面二孩政策,促进人口均衡发展。加强健身场地设施规划建设,加快构建10分钟健身圈,办好老百姓家门口的健身工程。广泛开展青春毅行等全民健身活动,进一步打造世界铁人三项赛、合肥国际马拉松赛等环巢湖体育品牌赛事。
推进文化强市。深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全面开展公共文明引导行动,扎实推进文明单位、文明村镇、文明家庭等创建活动,加强公民思想道德建设,注重家庭、家风、家教建设,不断提升市民文明素质,打造精神文明创建“升级版”。倡导科学精神,大力实施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规划建设市中心图书馆、美术馆、科技馆新馆、自然博物馆、青少年活动中心、合肥广播电视塔等重大文化工程,建成市少儿图书馆过渡馆。完善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文化服务机制,推动公共文化设施社会化运营。深入开展“大湖名城、悦读合肥”全民阅读活动,建设一批城市阅读空间,打造“书香合肥”。推动各县(市)区“两馆一场”达标升级,大力建设乡镇、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示范点和中心村农民文化乐园。扶持优秀文化产品创作生产,积极举办全国性文化活动,推出一批具有全国影响力的文化品牌和文艺精品。加强文化遗产传承保护和合理利用,振兴庐剧、巢湖民歌等传统文化艺术。实施重大项目带动战略,大力推进文化和科技融合、数字出版等国家级文化产业基地建设,加快发展文化旅游、动漫游戏、文化创意等新兴文化业态。
创新社会治理。启动建设一批社区中心、邻里中心,提升社区管理服务功能。加快完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深入开展“七五”普法。推进全国公共安全城市试点建设,建立立体化信息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完善“三调联动”、矛盾纠纷排查化解、社会稳定风险评估、领导干部接访下访、积案化解、领导包案等工作机制,织密织牢公共安全网。加强互联网安全管理,构建和谐文明网络空间。强化防空防灾设施建设,深入推进民防进社区。完善应急管理体系,提升突发事件处置实战能力。健全安全监管体制机制,积极开展安全生产执法年活动,强化企业主体责任,严防较大以上事故发生。加强食品药品安全监管,积极创建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保持高压态势,严防传销回潮。加强国防和后备力量建设,提升全国双拥模范城“八连冠”成果,支持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争创国家军民融合示范城市。支持工会、共青团、妇联、红十字会等人民团体广泛参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扎实做好民族宗教、防震减灾、地方志、新闻、档案、保密、残疾人等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