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5年是“十二五”收官之年,也是自治区成立60周年。一年来,我们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十届十一次全委(扩大)会议精神,圆满完成了市十五届人大四次会议确定的目标任务,为各族群众献上了满意的答卷。
一、社会大局持续稳定
严打严防措施不断强化。持续开展严打专项行动,及时打掉一批危安团伙,为社会稳定消除了重大安全隐患。持续巩固基层维稳基础,扎实开展“访惠聚”活动。“去极端化”工作深入推进。认真落实自治区“去极端化”工作部署,进一步加强“三非”治理,有效遏制了宗教极端思想传播。民族宗教工作扎实开展。大力开展党的民族理论、民族基本知识和马克思主义“五观”、“三个离不开”、“五个认同”宣传教育。市、区(县)“两模范”、“双五好”创建申报率均超过50%,命名表彰民族团结模范社区(村)381个、民族团结模范单位801个,“五好”宗教活动场所250个,“五好”宗教人士245名。组织宗教人士投身文明城市创建和公益慈善事业,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二、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
预计全年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0.5%;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7.6%;全口径外贸进出口总额增长3%;地方财政收入增长2.7%,其中一般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增长8.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7.1%;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4.2%。
积极应对经济下行压力。制定应对经济下行26个方面70条措施,全力化解经济运行中的困难和问题。落实各项减税和“营改增”政策,为纳税人总体减负62亿元,增强了企业信心,激发了经济发展活力。抓好284个市级重点项目建设,累计完成投资910.35亿元。积极争取中央和自治区各类支持资金,置换政府债券资金168亿元;与中交建、中铁建、中铁工、中建集团签署轨道交通、轻轨、中低速磁悬浮铁路、城南经贸合作基地等基础设施建设战略合作协议,总金额超过5000亿元,为增强首府发展后劲奠定了坚实基础。
“六大产业基地”规模不断扩大。先进装备制造业基地、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集聚引领作用日益增强,工业增加值占到全市工业增加值的30%左右。城南经贸合作基地基础设施建设先行启动,11条道路全面开工。批准实施南山旅游基地总体规划,天山大峡谷景区游客中心建成运营。“六大产业基地”产业规模和综合实力快速提升,已成为推动首府经济结构调整、转变发展方式、促进经济增长的新引擎。
科技创新能力持续增强。新增自治区级企业技术中心4家、产学研联合开发示范基地11家、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及重点实验室6家,高新技术企业达216家、创新型(试点)企业达128家。创新开展“银政通”融资业务,搭建科技金融战略联盟,为308家企业融资22.78亿元。举办首届乌鲁木齐创新创业大赛,24个创新创业团队获得自治区及我市奖励。专利申请量达4700件,增长15%;专利授权量3800件,增长80%。
新型工业化快速推进。实现工业增加值625亿元,完成工业投资435亿元。新能源装备制造、电力行业快速发展,非石油工业占工业的比重达62%。中国铁建重工、南车株洲电力机车落户我市,填补了全疆地下工程及轨道交通高端装备制造产业空白。达坂城风电场二期等12个重点项目建成投产。淘汰工业过剩产能95万吨,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10.8%;关闭煤矿25家,淘汰产能231万吨。第四代移动通信基础设施建设完工,智慧城市、云计算产业基地曙光云项目快速推进。
服务业升级步伐加快。实现服务业增加值1860亿元,增长13.9%。建成新疆软件园和三大数据库,“五大物流园”、乌鲁木齐国际纺织品服装商贸中心等项目加快推进,大型城市综合体项目进展顺利。经济技术开发区(头屯河区)获批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基地,唯品会新疆运营总部成功落地。城市共同配送体系试点加快实施,肉类蔬菜流通追溯体系初步形成。建成特色餐饮街、美食城16个,国家级钻级酒家酒店100家。主办承办各类展会112个,荣获2015年度“中国十佳优秀会展城市”。接待国内外游客2203.4万人次,增长9.37%;旅游总收入298.35亿元,增长8.66%。丝绸之路经济带旅游集散中心、中国旅游产业创新服务基地建设全面启动,荣膺“美丽中国之旅十佳绿色生态城市”。
农业农村工作成效显著。统筹城乡发展,全面完成3.8万套“两居”房建设任务,改善了10万余名农牧民住房条件。农村相对贫困人口最低收入高于全国2020年脱贫线600元,达到4600元。实施压粮节水7.6万亩,新建温室和大棚6133亩、标准化养殖小区(场)50个,完成百万肉羊(牛)生产体系项目建设。新增农产品质量安全检(监)测点52个,检测合格率达97%。新建动物疫病监测点8个,建成重大动物疫病防控监管视频应急指挥平台。实施农村安全饮水项目26个,新建农村供水管线259.6公里、农村公路76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