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片特困地区弱势群体减贫面临的挑战

发布时间: 2015-11-19 16:36:23  |  来源: 中国发展门户网  |  作者: 武汉大学中国减贫发展研究中心  |  责任编辑: 焦梦
关键词: 连片特困地区 弱势群体 减贫 挑战

(二)农村儿童发展需要特别关注的问题

虽然中国已形成较全面的儿童救助制度框架,并在儿童发展方面取得了较好成效,但是中国农村地区仍然生活着为数众多的弱势儿童人群,各类特别脆弱儿童群体,如孤儿、五保儿童、残疾儿童、贫困儿童、留守儿童以及受艾滋病影响儿童等数量还非常庞大。同时,贫困地区农村儿童的基本生活、教育、医疗、安全与社会参与等方面也依然面临不少问题,需要政府及社会各界在儿童福利与发展领域给予更多政策支持和行动援助。

农村贫困家庭儿童缺乏基本生活照料的状况相当严重。现代化和城镇化迅速推进、城乡二元结构等因素导致的农村家庭结构变化,使得贫困地区农村儿童生活照料模式正在发生较大变化,单亲照料、隔代照料、儿童自我照料和逆向照料等现象日渐增多,对儿童安全与健康造成相当大的潜在威胁。

贫困地区农村儿童生长发育状况令人担忧,0-3岁婴幼儿营养和生长发育状况亟需进行干预。由于自然环境恶劣、家庭经济困难、地方特有生活习惯、家长缺乏儿童抚养知识、父母忽视儿童饮食营养搭配等多种原因,贫困农村儿童在饮食和营养健康方面存在着不按时吃饭、饮食结构单一等诸多问题。2013年相关调研在中国62个贫困县、108个乡镇调查发现,多达43.9%的0-3岁儿童家长或监护人不了解或者不清楚儿童饮食和营养搭配知识;53.0%的4岁以上儿童家长不考虑儿童饮食的营养搭配。全国妇联的一项研究也发现中国儿童营养状况存在明显的城乡差异和地区差异,贫困农村儿童营养问题更为突出。

贫困农村儿童日常卫生习惯较差,部分儿童过早承担家庭生计重担,均不利于儿童健康成长。日常生活中良好的卫生习惯可以极大减少儿童患肠道疾病、寄生虫病以及口腔疾病的可能。家长或监护人自身“不卫生”的生活习惯会影响儿童良好卫生行为的培育,迫于生计压力和卫生知识匮乏,贫困农村地区很多家长并不在意培养孩子的卫生习惯。北方农村缺水等自然条件也是儿童培养卫生习惯的不利影响因素。此外,农村贫困家庭中的“儿童”不是一个需要被照顾和被呵护的对象,他们通常需要承担一定家务和农活,以帮助家庭减少生活压力。部分地区甚至存在因家庭贫困迫使儿童提前进入劳动力市场成为“童工”的现象。

家庭教育普遍被忽视或方式不当、学前教育可获得性较低以及非义务教育成本过高等问题均需要加大政策关注。在123个贫困村的调研显示,很多家长没有认真考虑孩子的早教需求,很多家长将“看电视”作为“让儿童安定下来”的好方法,由于贫困农村中相对单一的生活环境、匮乏的生活条件与电视中纷繁多样的世界形成了鲜明对比,儿童更易于被电视中的景致和人物吸引,导致父母与儿童之间缺乏直接而充分的交流。在孩子犯错误或者任性时,“打骂”等暴力教育方式依然受到了贫困地区农村家长的“青睐”,有将近一半(44.5%)的受访家长仍然坚持“好孩子是打出来的”的传统教育观念。

学前教育覆盖面不足,贫困家庭难以负担其开支;非义务教育成本偏高阻碍了青少年能力的进一步提升。在偏远山区,农村儿童入园率仅为66%,主要原因在于“没有幼儿园”,或者当地幼儿园难以保证饮食健康、路途安全等。中国已经全面普及免费义务教育,但是学前教育费用并没有被纳入其中,贫困家庭往往难以承担该项开支。义务教育之后,进入高中及以上非义务教育阶段的贫困生,由于所需的家庭经济投入大幅提高,有时甚至造成部分贫困学生辍学。此外,学生厌学、家庭原因、打工挣钱及社会因素也是导致青少年难以继续升学的影响原因。

儿童医疗服务可获得性与及时性依然亟需提高;部分贫困地区儿童生病后尚不能得到及时救治。贫困农村家长普遍缺乏儿童健康保健常识、儿童疾病预防知识,常认为“孩子只要能吃能睡,没什么大病就是健康”。除学校、医疗站等组织免费接种疫苗外,贫困农村家长很少知道该给孩子接种哪些种类疫苗,绝大多数家长不会主动带孩子去体检。生病未得到及时救治的后果对儿童身心健康影响甚大。究其原因,一是家长因各种原因未能及时发现孩子患病;二是家住偏远山区,交通不便耽误送治;三是因为家庭贫困,难以迅速筹集到看病所需钱款耽误治疗。虽然儿童可以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但是尚有13.0%的受访贫困农村儿童没有参加“新农合”,8.2%接受调查儿童虽然参加了“新农合”,但是由于所看病种不在新农合保障范围内、距离指定医疗机构较远、报销要求较多、程序较为繁琐、报销内容有限制等多种原因,家长最终不得不放弃报销。

农村空心化、老龄化背景下,被疏于照顾的儿童面临的安全问题不容忽视,学校教育中缺乏安全教育。调研中,超过半数受访监护人有将年幼儿童单独留在家中玩耍或者任由孩子独自玩玩具而身边无人照顾的经历。众所周知,由于儿童尚无能力辨识周边危险情境,上述不当照顾行为会给孩子身心安全带来了隐患。虽然部分学校已经开设了安全教育课程,但仍然有接近半数的受访学校没有开展过相关教育。近年来,儿童交通意外事故、女童遭性侵等情况常见报端,应引起各方高度关注。目前,意外伤害已成为中国0-14岁儿童死亡的首位原因。

农村传统文化生活和氛围正在逐渐消失,又缺乏现代文化娱乐设施,导致儿童精神生活单一。当地缺乏可供娱乐活动和课外学习的场所。加上家庭经济条件限制、“考分至上”等教育观念的影响,农村儿童家长和学校往往更强调儿童的学习成绩,而不注重儿童的全面发展。相对于城市儿童,贫困农村儿童在与其他儿童交往、与父母外出游玩和参加学校组织活动方面仍有较大欠缺。

儿童救助领域的政策设计与执行机制完善需要进一步系统化和综合化。20世纪90年代后,中国儿童救助机制与政策逐渐健全,但针对农村贫困儿童的社会救助政策迄今依然分散在各个相关部门,没有形成体系化的制度安排,尚缺乏一个专门负责贫困儿童救助和保护、具有行政权力的工作机构。中国日益高涨的农村学龄前教育成本令贫困家庭难以负担,对此问题尚缺乏针对性政策回应。目前提供的医疗救助水平较低、申请程序繁琐,间接减少了儿童受益数量。在制度设计中,社会力量在农村贫困儿童救助方面的政策空间有限,其作用尚未得到充分激发。在政策实施方面,家长、监护人对保障儿童基本权益的法律法规和各项贫困儿童救助制度的了解程度都比较低。进一步完善农村贫困儿童救助制度,创新救助机制,同时提高家庭家长对于相关政策的了解和理解,将是下阶段促进儿童救助领域工作应关注的重要领域。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