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4年2月18日在六盘水市第七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
市长 周荣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市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2013年工作回顾
过去一年,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在市人大、市政协的监督和支持下,我们始终坚持主基调,实施主战略,以承办省第八届旅发大会为契机,以“5个100工程”为抓手,紧紧依靠全市各级干部和群众,坚定科学发展、后发赶超、同步小康的信心和决心,锐意进取、奋力拼搏、扎实苦干,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增速较快、结构趋优、位次前移、民生改善”的良好态势。
一年来,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八个方面的工作。
——坚持凝心聚力抓经济,发展形势不断向好。努力克服经济下行压力和安全生产严峻形势,经济保持了平稳健康运行。全市生产总值完成882.11亿元,增长15.9%,人均生产总值突破3万元;财政总收入完成178.31亿元,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完成123.59亿元,分别增长9.88%和19.02%;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480亿元,增长35.9%,其中50万元以上固定资产投资突破千亿元大关,完成1054.93亿元,增长37.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209.33亿元,增长14.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962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5934元,增长14.5%;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分别为754.42亿元、599.88亿元,分别增长11.57%、18%。全面小康实现程度达73.4%,提高4个百分点。全省增比进位预排名,我市从2012年第5位上升至第3位,盘县进入西部十强县和全国百强县,填补了贵州全国百强县的空白。
——坚持创新驱动促转型,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围绕农民增收致富抓农业转型,完成农林牧渔业增加值58.06亿元,增长6.5%。粮经比由63:37调整到51:49。粮食总产量达80.9万吨,增长7.45%。建成红心猕猴桃、茶叶、红花油茶等特色产业示范基地25万亩。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82家,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达549个。12个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建设加快推进。围绕优化结构抓工业升级,完成500万元以上工业增加值433亿元,增长20.4%;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83户。主要工业产品产量持续增长,完成原煤产量7309万吨、洗精煤2526.15万吨、焦炭562.94万吨、钢材454.55万吨、水泥720.8万吨、发电量421.75亿千瓦时;工业用电量122.55亿千瓦时。煤矿企业兼并重组工作有序推进。黔桂天能130万吨焦化、盘北煤矸石发电厂1号机组等一批重大产业项目建成投产。实施产业园区“百日攻坚行动”,完成园区基础设施投资110亿元、产业项目投资220亿元;建成标准厂房180万平方米。淘汰落后产能207.4万吨,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下降3.42%,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在省下达指标范围内。围绕现代服务业抓三产优化,完成三产增加值320.26亿元,增长16%。旅游业加快发展,接待游客700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44.36亿元,增长34.9%。凉都会展中心投入使用,建成盘江雅阁、凉都锦江2个五星级酒店,五金商贸城、西南家居博览城等一批商贸物流项目相继建成。坚持把“5个100工程”作为转型发展的重要抓手,建设了一批重点项目,打造了一批亮点工程。
——坚持办好旅发促发展,城市品质不断提升。举全市之力,集全市之智,突出“创新业态,转型发展,打造六盘水旅游产业升级版”的主题,办成了一次“圆满、精彩、出彩”的旅发大会。坚持一地举办、全市联动,借势发力、借题发挥,无中生有、小题大做,以旅发大会助推城镇建设,实施了市中心城区和盘县、六枝特区县城城市基础设施和功能性市政设施等一批重点工程,城市面貌焕然一新,城市品质大幅提升。规划建设了一批业态新、环境优、容量大的城市综合体,促进新区拓展与旧城改造共同推进;启动了25个特色小城镇建设,重点打造了淤泥、羊场、岩脚、玉舍等一批示范小城镇。坚持以旅发大会提升凉都品牌,重点建设了野玉海、牂牁江、妥乐古银杏、坡上草原、陇脚月亮河、韭菜坪等特色旅游景区,玉舍森林公园被评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明湖湿地公园成为全省首个国家级湿地公园。“贵州屋脊?中国凉都”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不断提升,荣获“美丽中国?十大生态文明城市”、“中国红豆杉之乡”、“中国野生猕猴桃之乡”等称号;位列中国最具竞争力城市西部排行榜第7名、中国十佳开发潜力城市排行榜第9名。
——坚持基础先行筑平台,发展条件不断改善。交通建设取得新进展,沪昆客专境内段加快推进,安六城际高铁预可研报告获得批复,六盘水火车站改造主体工程完工。水盘高速、六镇高速建成通车,六六高速、杭瑞高速毕都段、机场高速、市中心城区内环快线加快推进,盘兴高速开工建设;建成通村油路(水泥路)2262.3公里,提前两年完成“十二五”规划目标。月照机场主体工程基本完工,盘县支线机场完成规划选址工作。水利建设取得新突破,2013年全省集中开工骨干水源工程20个,我市占5个;黔中水利枢纽工程大坝顺利封顶,白河沟、鱼洞坝、旧院水库全面竣工;治理病险水库5座;解决29.39万人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生态建设力度加大,实施市中心城区108个山头绿化1.04万亩,完成营造林52.54万亩,森林覆盖率提高到43.3%;完成水土流失治理48.44平方公里、石漠化治理53.5平方公里。启动实施“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六项行动计划,完成14.1万户民居整治。
——坚持投资拉动增后劲,发展基础不断巩固。紧紧围绕国发2号文件和“5个100工程”谋划项目、实施项目、推进项目,完成工业投资490亿元、交通投资92.6亿元、水利投资43亿元、城市建设和房地产投资219亿元、其他投资134.3亿元,完成社会投资455亿元。加强项目策划和包装,储备项目3518个、总投资1.56万亿元。坚持用项目开工“倒逼”前期工作,抓好项目建设季度集中开工,全年新开工项目1261个、总投资2251亿元,完成投资711.4亿元。坚持半年召开一次项目建设现场观摩会,实行“旬调度、月督查、季考核”机制,项目建设进度加快,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排名全省第一。积极向上争取支持,全力保障项目建设用地,新增用地指标2.7万亩。
——坚持改革开放增活力,内生动力不断增强。启动“营改增”试点,有序推进分税制财政体制改革。加大“引金入市”力度,成功引进重庆银行、招商银行、海通证券、方正证券,新增村镇银行和小额贷款公司各1家。全年融资到位资金116亿元,其中市级平台公司31.71亿元。成功发行企业债券31亿元,市级第二期16亿元获国家发展改革委批准。切实推进简政放权,市级取消和调整行政审批事项189项,行政审批时限压缩率达51.3%,公安、国税、地税、工商等市级审批权限直接下放到开发区(园区);市级行政事业性收费由122项减少到69项,为3万余户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减免税6.45亿元;全市压缩5%的行政经费共4501万元用于支持教育事业。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县域经济占GDP比重接近70%。全面完成民营经济三年倍增计划,民营经济增加值占GDP比重达48%。成功举办中国凉都?六盘水休闲产业博览会、招商引资经贸洽谈会等重大活动,组织长三角、珠三角、香港、大连、昆明等系列招商推介活动,全年招商引资实际到位资金1100亿元,增长69.2%。
——坚持公共服务保需求,社会事业不断进步。实施教育“9+3”计划和“四项突破工程”,中、小学生辍学率分别降至2.6%、0.3%;完成学前教育工程14个、高中教育工程50个,建设农村寄宿制学校学生宿舍9.66万平方米;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营养餐基本实现全覆盖;率先在全省推行“产业园区+标准厂房+职业教育”模式,完成职业教育、高中教育招生68959人。鑫晟煤化工“煤气流床气化关键技术与工业示范”项目获国家立项,实现了我市项目在国家“863”计划零的突破;启动13个省市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科技创新团队建设;建成国家煤炭清洁转化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贵州科学院六盘水分院挂牌。建成贵州三线建设博物馆、凉都体育中心、六盘水美术馆等一批标志性公共服务设施,丰富了凉都品牌内涵;成功举办第十届中国凉都消夏文化节、夏季国际马拉松赛、国际滑翔伞公开赛等活动,夏季国际马拉松赛被中国田径协会授予“马拉松铜牌赛事”称号。六枝特区原生态音乐作品《我爱我家》获第十届中国艺术节作品类“群星奖”;“公共文化服务机构队伍拓展模式”列入国家第二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成功创建三级甲等和二级甲等医院各5家;完成19个乡镇卫生院规范化建设;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98.74%。人口计生工作主要指标实现“三降一升”。招才引智力度加大,引进高层次和急需特殊人才2503人,其中博士22人、硕士351人。妇女、儿童、老龄、残疾人等事业稳步发展,工会、共青团、民族、宗教、外事、侨务、对台、档案、气象、人防、红十字、地方志等工作取得新进步。
——坚持改善民生谋福祉,保障能力不断提高。扎实抓好“二十件民生实事”,完成投资161亿元。新增城镇就业10.1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95%。社会保障标准、医疗保障水平大幅提高,城乡基本医疗保障实现全覆盖;全年发放低保金7亿元,惠及48万城乡低保对象;完成24万人冬春困难救助。完成3.57万套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和2.8万户农村危房改造。大力实施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扶贫攻坚规划,争取上级财政扶贫资金2.85亿元,启动实施扶贫生态移民搬迁2万人,减少贫困人口15.26万人,20个乡镇实现“减贫摘帽”,52个贫困村实现“整村推进”。建成省救灾物资储备库六盘水代储库、市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中心和市救助管理站。深入开展“平安凉都”建设,大力实施“天眼工程”和“333工程”,全市未发生重大群体性事件和恶性治安案件。安全生产形势平稳趋好,前所未有地加强了安全生产队伍建设和行业监管,安全生产保障能力不断提升,实现安全生产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双降”,全市煤矿百万吨死亡率降低到0.54,首次实现各类安全生产事故死亡人数控制在100人以内。
过去一年,我们始终坚持把政府自身建设作为做好各项工作的重要保障。严格执行中央八项规定、省委十项规定和市委十项规定,狠抓“四风”治理。加强行政效能建设,大力减政、减负、减支。强化政务公开,市级各部门“三公”经费公开全面实施。全力推进依法行政,加强行政监察和审计监督,扎实开展“阳光晒权”活动,勤政廉政建设取得新成绩。
各位代表!过去一年的成绩来之不易。这是省委、省政府和市委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市人大、市政协监督支持和积极帮助的结果,是全市各族干部群众团结奋斗和社会各界大力支持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全市各族人民,向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向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和各人民团体,向驻市人民解放军、武警消防官兵、政法公安干警,向所有关心和支持我市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各界人士,表示衷心的感谢和诚挚的谢意!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必须看到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经济总量小,经济下行压力增大,部分企业生产经营困难;产业结构单一,发展方式粗放,资源集约化、规模化利用程度低,产业链条短,附加值低;交通基础设施落后,工程性缺水问题突出,生态环境脆弱,制约发展的瓶颈依然存在;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大,城乡二元结构、城市二元结构、农村二元结构矛盾突出,城镇化水平低,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尚不完善;扶贫攻坚任务依然艰巨,贫困家庭缺乏稳定、可持续的收入来源;安全生产形势依然严峻,煤矿企业兼并重组工作仍面临挑战;政府职能转变还不到位,政府工作部门还存在工作效率不高、服务意识不强的问题。对存在的这些问题,我们将在今后的工作中用改革的精神和发展的办法来加快解决。
2014年工作目标和改革重点
今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第一年,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一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以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和省委十一届四次全会精神为指导,认真贯彻市委六届五次全会的决策部署,按照“全党抓发展、全民奔小康”的思路,坚持主基调主战略,坚持稳中求进、提速转型、又好又快的总要求,牢牢守住发展、生态、安全三条底线,把改革开放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各个领域各个环节,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产业转型升级、生态文明建设“三大战略”,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努力把六盘水建成产业更加优化、环境更加优美、人民更加富裕、社会更加和谐的经济强市。
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生产总值增长16%;财政总收入和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分别增长16%;500万元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20%;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35%;工业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城镇人口比重提高到40%,民营经济比重提高到50%,县域经济比重提高到7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8%;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5%;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6%;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5.4‰以内;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2%以内;完成省下达的节能减排指标任务。
各位代表!贫穷落后是我市的主要矛盾,加快发展是我市的主要任务。改革开放是推动我市经济社会提速转型、后发赶超的关键一招,搞改革没有坦途,不改革没有他途。我们要坚定不移贯彻好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省委十一届四次全会、市委六届五次全会精神,突出战略导向、问题导向、民生导向,切实增强进取意识、机遇意识、责任意识,在更高起点上全面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向改革要红利、要效益,以改革开放新成效推动经济社会大发展。
当前要重点抓好十个领域年度改革事项的落实。(1)深化资源市场化体制改革。完善公共资源交易中心运行机制。全面推行矿业权招拍挂出让制度。完善矿产资源勘探、交易配置市场化运行体制机制。推进煤层气和瓦斯综合开发利用,实现资源市场化配置、规模化开发、循环式利用。制定实施矿产资源、土地资源“圈而不采、占而不动”治理办法。积极争取大用户直供电试点。出台煤炭资源就地转化的指导意见。(2)深化统筹城乡发展体制改革。积极争取国家和省支持我市开展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城镇化试点,开展城乡规划“多规合一”改革。制定市中心城区、县城和建制镇全面放开落户限制的具体办法。加快水城县百车河和盘县刘官镇统筹城乡转型发展项目建设。积极稳妥构建农业经营体系,壮大集体经济,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制定综合改革实施方案。(3)深化生态文明建设体制机制改革。成立市生态文明建设委员会。积极争取北盘江流域纳入全省生态文明制度改革试点。完善生态文明建设考评机制、奖励扶持机制和责任追究机制。建立企业治污、治气、治渣和生态环境恢复治理的保障制度。建立殡葬秩序治理联动机制。争取进入国家生态功能区补偿改革试点。建立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和用途管制制度。(4)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全力支持水钢、水矿、盘江等大中型省属国有企业实施产权制度改革三年行动计划。制定市属国有企业分类改革实施方案。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和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推进国有企业内部用人、工资制度等改革。落实支持混合所有制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5)深化扶贫开发机制改革。制定精准扶贫实施意见。完善扶贫工作考核办法。建立扶贫资金有偿使用、滚动发展、多元投入机制。实行扶贫资金绩效评价机制和竞争性分配方法。(6)深化财税金融改革。优化财税结构,不断降低非税收入占比。完善财政体制,健全事权与支出责任相适应的制度。强化政府债务风险管控,建立健全规范的举债融资和债务规模控制制度。编制金融业发展规划。加大“引金入市”工作力度,建立金融组织体系和借贷、资本、债券、基金、担保等金融市场体系。(7)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争取我市进入国家和省设立的教改实验区,大力引进优质教育资源进入我市联动办学。推行县域内校长、教师定期交流轮岗制度,创新优秀校长、教师引进机制。推进学区化改革。全面深化职校进园区办学模式,全面实施职业院校“双证书”制度。(8)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完成市、县两级政府机构改革。建立行政审批绩效评估机制、责任追究机制、奖惩激励机制。继续依法依规取消和下放行政审批事项,全面推行并联审批和“一章结”、“一费清”制度。深入清理和规范行政事业性收费。继续压缩5%的行政经费用于发展教育事业。出台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指导意见。加快推进撤县设市(区)、乡改镇、镇改办工作。(9)深化开放型经济体制改革。出台加快开放型经济改革发展的实施意见。积极推进六盘水循环经济示范城市和攀西—六盘水经济区上升为国家战略。建立区域合作平台扶持政策、奖励制度和共建共享、收益分成机制。完善招商引资项目考核办法,对招商项目实行连续三年考核。推行招商引资项目全程代办和并联审批制度。(10)深化社会领域改革。统筹推进医疗保障、医疗服务、公共卫生、药品供应、监管体制综合改革。制定出台全市养老服务体系中长期发展规划和实施意见。组建科技成果转化后补基金。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编制城乡社区服务体系中长期建设规划,出台加强城市基层管理推进社区建设的实施意见。推进诉访分离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