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突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打造宜居宜业家园。深入实施“北进中强”方略,加强城市基础设施配套和功能完善,加大城市经营力度,提高城市品质,让居民生活更加舒适。
1、注重规划效益,加强规划统领。强化规划的科学性、权威性和严肃性,实行集中统一、最严格的规划管理。城市规划逐步由扩张性规划转向限定城市边界、优化空间结构的规划。启动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修改工作,发挥总体规划的统筹引领作用。开展特色湘潭规划,编制完成城市色彩、景观风貌等规划;抓好湘江两岸城市设计和城市主入口空间设计,扮靓城市空间。推进宜居湘潭规划,编制完成城市排水防涝等规划和杨梅洲、宝塔公园规划,优化河西交通网络与城市基础设施配置,调整优化昭山片区总体规划。构建公众了解、参与、监督规划的平台,规划展示馆开馆,规划一站式服务和三维辅助审批系统投入使用;创新和完善动态化、网格化的规划管理机制,保持规划连续性,严格查处和整治违法违规建设,确保城市建设按规划实施。
2、注重设施配套,加强城市建设。安排城市建设重点项目63个,年度完成投资252亿元。加大经营城市力度,抓好公共资源、基础设施项目及无形资产等的经营开发。加快推进湘江风光带建设,九华段、高新区段年内通车。加快打开对外通道,推进沪昆高铁、长株潭城际铁路和益娄高速、长株潭外环高速、长韶娄高速建设。加快城际道路建设,九华大道、昭山大道、昭华大道建成通车,启动G320城际快车道等项目建设。启动河西中心港综合水上服务中心、湘潭市旅游客运中心港建设,力争铁牛埠港区二期建成运行。加快完善城区路网,力争羊牯大道、东二环、书院东路等道路竣工通车,启动月华北路、一环东路、宝塔南路等道路建设。抓好一大桥、三大桥引线改造,拉通大湖南路。加快站场和停车位建设,推进湘潭新汽车西站、湘潭客运中心站、韶山综合客运枢纽中心站的建设,启动马家河物流中心和大型商场周边停车位建设。推进城区机关事业单位非经营性停车场、厕所免费对社会开放。加大老城区改造力度,推进“城中村”和棚户区改造,全面提质老旧社区、老旧厂区环境。提质改造砂子岭、富洲路等城市出入口。完成东二环、迅达大道等城市道路绿化,植树补绿向次干道、小街巷、居民区延伸。提质改造排水防涝设施,实施下摄司片区、万楼片区、河西旧城区排水改造等项目。完善污水处理设施,完成九华污水处理厂、河东河西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湘江排污口截流等项目建设,启动河东第二污水处理厂及配套截污管网建设。加快垃圾处理场所建设。完成爱劳渠综合整治、木鱼湖、和平公园二期以及5个以上社区公园建设,启动宝塔公园、仰天湖公园建设,抓好二大桥桥头绿化提质改造。整治提升雨湖公园,取缔公园内商业性经营活动,使公园真正成为老百姓活动的场所。
3、注重群众关切,提升管理水平。从群众最关心的问题抓起,坚持重点治理与日常管理相结合,大街小巷与住宅区相结合,城市中心区与城乡结合部相结合,横向到边,纵向到底,推进城市管理全覆盖、长效化,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和卫生城市。加强城市交通源头治理,解决重点交通堵点问题,保障交通畅通。划定定点经营区域,对夜市和流动摊贩实行规范管理。开展建筑工地及渣土运输、混凝土搅拌站场及运输、油烟污染、噪音污染、“车窗抛物”等专项整治,完成数字城管系统建设,全面推广环卫服务市场化,提升城市管理网格化、精细化和标准化水平。深化出租车行业文明服务创建,大力整治出租车拒载、强行拼车、乱喊价等行为。严厉整治非法营运。突出公共交通的公益属性,巩固公交资源整合成果,建立财政补贴补偿机制,实施老年人、残疾人、军人免费乘车和学生、市民刷卡乘车票价优惠。调整公交线路,完善站场配置,优化运营服务,提高公交覆盖率和市民出行公交分担率。湘潭县城与市区实现公交同城。启动城乡客运一体化建设,逐步开通市城区至县城及中心镇的公共交通。
(四)推进城乡统筹发展,努力建设“美丽乡村”。按照城乡发展一体化要求,统筹推进各项建设,营造城镇相连、交通便捷、经济发展、生态宜居的城乡和谐空间。
1、加快城乡基础设施对接。推进国省干线公路建设,干线公路与农村公路有效对接,湘乡至壶天一期、潭锰路等干线年内建成通车。新建农村公路286公里、农村客运招呼站50个,改造危桥34座;加强农村公路管理和养护,实施国省干线公路和农村公路的大中修、公路路网结构改造工程、文明示范路创建等,加强车辆超限超载治理,提高公路安全通行能力。加快农村信息化建设,推进农村“三网融合”。推动市、县城区供水、燃气网络向周边农村延伸。加强农村电网扩容改造。加强农村“五小”水利工程、中小型水库除险加固和城市堤防建设,年度完成投资12亿元。推进土地综合整治,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和中低产田改造,提高耕地综合生产能力。
2、推进特色镇建设。启动3个特色镇建设。坚持以人为核心和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天人合一的理念,保护现有山水脉络等独特风光,保护和弘扬传统优秀文化。年内编制完成镇域一体化规划、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和产业规划。先行畅通镇区内外交通,加快建设特色镇连接市区、县城、国省道及高速公路的快速交通干线,改善特色镇通乡通村路网结构。加快特色镇自来水厂、污水处理厂、垃圾中转站、综合市场、主干道、中心广场等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培育特色优势产业,策划、包装一批重点产业项目,积极开展招商引资,力争部分项目落地。
3、建设“美丽乡村”。深化农村环境卫生整治,全面完成“三年整治行动”任务。推进梅林桥“美丽乡村”示范片、姜畲现代农业示范区和新农村示范片建设,重点抓好梅林大道、姜畲观光大道提质工程、紫荆河二期等项目建设。推动水利建设与观光旅游相结合,启动韶山银河旅游区建设。推进扶贫开发,加快边远山区、库区基础设施建设,加大移民脱贫致富帮扶力度。大力实施农村清洁工程,抓好户用沼气池等农村清洁能源建设。在改造农村环境中,注重保留村落原始风貌,慎砍树、不填水、少拆房,尽可能在原有村落形态上改善居民生活条件,打造生态自然、生产高效、生活美好、人文和谐的“美丽乡村”。
(五)突出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发展。按照“守住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引导舆论”的要求,推进民生社会建设。
1、健全民生保障体系。坚持以创业带动就业,深入推进“国家级创业型城市”建设,完善扶持创业各项政策,全年新增创业3000人,开展职业技能培训10万人次以上,重点抓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和产能调整、企业改革改制产生的下岗人员再就业,推动实现更充分、更高质量的就业,确保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3%以内,零就业家庭动态就业援助达100%。整合城乡居民基本社保体系,实施5万人扩面工程,社保、医保全面提标,推进社会保障由制度全覆盖向人群全覆盖转变。提高城乡低保、农村五保救助标准,加强城乡低保资金监管。加强保障性住房和安置房建设,新增各类保障性住房和棚户区改造住房1.5万套(户)。落实惠民政策,多渠道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逐步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完善工资支付保障制度,促进城乡居民持续增收。
2、提升基本公共服务水平。优化城乡义务教育资源均衡配置,提高农村教师待遇,大力促进教育公平;推进教育信息化,建成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实施“校园安全”工程;启动全国示范性综合实践基地建设。完成九华和平小学、昭山和平小学新建及许家铺学校、火炬小学的扩建提质任务。繁荣公共文化,提升“欢乐潇湘·幸福湘潭”等群众文化活动品牌,完成市博物馆布展并对外开放,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文化需求。统筹城乡卫生一体化发展,抓好市中心医院儿童诊疗中心和全科医生临床培养基地、基层卫生室等项目建设,加强城乡居民健康教育,推进中医药事业和健康服务业发展,提高城乡居民重大疾病保障水平,扎实做好疾病防控、新生儿出生缺陷干预等工作。积极发展体育事业,完成体校重建并投入使用。对中心城区道路名称进行确认或命名,逐步设置新型路名牌,启动门牌号编码和设置工作。加快构建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发展养老产业。健全农村留守儿童、妇女、老年人关爱服务体系,大力发展残疾人、福利和慈善事业。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启动一方是独生子女的夫妇可生育两孩政策。坚持计划生育党政领导负总责和“一票否决”,稳定低生育水平,提高出生人口素质,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进一步抓好民族宗教、外事侨务港澳、台务、供销、地震、气象、保密等工作。加强国防动员、民兵预备役和人防工作,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深入开展全民国防教育和“双拥”共建活动,巩固发展军政军民团结局面。
3、全面加强社会治理。抓好第九届村委会换届选举,加大对农村基层的投入力度,逐步提高村干部待遇。全面启动社区警务室建设,完成市城区16个派出所和10个无房社区办公用房建设,夯实基层基础。加强社会组织培育管理,鼓励民间公益组织发展。完善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制。健全防灾减灾救灾体制。加强和完善信息网络管理。建立健全社会征信体系。理顺监管职能,加强基层执法力量,完善统一权威的食品药品安全监管机构,建立最严格的覆盖全过程的监管制度,保障食品药品安全。坚持安全生产高标准、严要求,全面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深化安全生产大检查,强化隐患排查治理和“打非治违”,做到“全覆盖、零容忍、严执法、重实效”,坚决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建立畅通有序的诉求表达、心理干预、矛盾调处、权益保障机制,推行网上受理信访制度,着力化解社会矛盾。深入推进法治湘潭建设,加强司法救助和法律援助。抓好特殊人群收治、管理。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推进治安防控社会化网络化信息化建设,深入开展专项打击和重点整治,依法严密防范和惩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维护社会和谐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