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株洲市政府工作报告(全文)

2014年03月18日15:14 | 中国发展门户网 www.chinagate.cn | 给编辑写信 字号:T|T
关键词: 政府工作报告 法治型政府 零就业 新建燃煤锅炉 生产性服务业 安全保障工程 文化创意产业 湖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 流域保护

二、2014年的总体部署和主要任务

2014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深化改革的首战之年,也是完成“十二五”规划目标的攻坚之年。当前,世界经济仍将延续缓慢复苏态势,存在许多不稳定不确定因素,新的增长动力源尚不明朗。我国经济处于控产能、去杠杆的换挡调整期,经济运行下行压力仍然不小。与此同时,我国经济发展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中高速增长的态势没有变。我们也必须看到,推动株洲发展升级,我们还拥有十分难得的机遇:一是全面深化改革的行动已经铺开,改革的红利将进一步释放;二是国家支持产业转型升级、推进新型城镇化、开展罗霄山片区扶贫攻坚等政策实施将对我市产生诸多利好;三是株洲处于习总书记为湖南定位的“一部一带”的核心区,区位优势进一步凸现;四是沿海发达地区产业仍在加快转移,大力承接产业转移加快发展正当其时。面对新的发展形势,我们必须增强机遇意识,大胆解放思想,锐意改革创新,加速转型升级,增创新的优势,实现新的跨越。

2014年政府工作的指导思想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和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决策部署,坚持稳中求进、好中求快的工作总基调,深入实施转型升级总战略,紧紧围绕“三个率先”的总目标,集中力量打好“四大攻坚战”,扎实开展“改革创新年、项目建设年、环境优化年”活动,着力激发市场活力,着力加快转方式调结构,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着力创新社会治理,切实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促进经济持续健康较快发展、社会和谐稳定。

今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GDP增长11%;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增长12%;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3.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1%,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2%;万元GDP能耗下降3%,完成省里下达的年度减排任务;新增城镇就业人数5.2万人;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9‰以内;各项事业都有新的发展。

与此同时,我们将集中力量抓好十大工业项目、十大农业产业化项目、十大服务业项目、十大基础设施项目、十大重点改革和民生100工程(详见附件)。

做好2014年各项工作,我们将牢牢把握“五个第一”:一是把转型发展作为第一要务。在发展要求上,更加注重发展质量,追求没有水分的、实实在在的发展,追求没有后遗症的、可持续的发展;在发展空间上,更加注重东向、南向发展,推动城乡统筹,加快县域崛起;在发展重点上,更加注重产业发展,做强工业,做大服务业,做优农业,努力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二是把改革创新作为第一动力。以改革创新总揽全局,坚持问题导向,全面梳理阻碍发展的体制机制问题,通过创新体制机制加以解决,激发发展的活力。三是把项目建设作为第一抓手。无论是产业发展,还是城乡建设,无论是改革创新,还是民生改善,所有的工作都不能只停留在思路上,都必须具体化为一个个项目,把工作抓落实、抓到位。四是把优化环境作为第一责任。政府是环境的创造者。要按照“标本兼治、综合治理”的原则,努力实现由重点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向全面优化人居环境转变,由注重出台优惠政策向全面优化市场环境转变,由侧重维护治安秩序向全面优化社会环境转变。五是把改善民生作为第一追求。切实解决民生领域里的突出问题,切实办好涉及民生的大事和实事,把改善民生作为全部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让株洲人民不断增强归属感和幸福感。

围绕上述指导思想和目标要求,今年,市政府将重点抓好以下八个方面的工作:

(一)着力推进改革攻坚,催生发展新动力。改革是做好各项工作的开路先锋。要用改革的精神、思路、办法来加快发展步伐,全面落实深化改革“规定动作”,积极探索株洲改革“自选动作”,不断释放改革红利,催生发展新动力。

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加快投融资体制改革。加强政府性债务管理,严格举债程序,防控债务风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加大市场化运作力度;由监管企业转为监管资本,引进社会资金参与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项目建设。稳步推进公共资源交易管理体制改革。建立统一的公共资源交易平台,完善公共资源交易监管体系。加快土地管理制度改革。完善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规范推进农村土地流转;推动不动产统一登记,完善农村集体土地确权登记发证管理体系,健全基层国土资源管理共同责任机制;规范用地管理,建立土地集约节约制度,加强土地储备管理,建立征地拆迁长效机制,继续开展征地拆迁攻坚战。加快财税体制改革。扩大预算公开试点范围,整合规范各类专项资金,加大预算绩效管理力度;全面推进 “营改增”试点工作。加快金融体制改革。认真落实金融“国十条”政策,推进城区、茶陵县、攸县、醴陵市、株洲县农信社改革工作,组建地方农村商业银行;加快炎陵县、攸县村镇银行组建步伐,推进荷塘区农村金融改革试点工作;进一步完善金融服务组织体系。加快企业改革。支持非公有制企业参与国有工业和商贸企业改革,大力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加大“个转企”、“小升规”工作力度。

积极推动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推进政府机构改革。按照“精简、效能、统一”的原则和“三超两乱”专项治理的要求,严控机构编制,确保财政供养人员只减不增;积极推进卫生与计生行政部门机构和职责整合,完成省以下工商、质监管理体制调整和食品药品安全监管体制改革,加快推进医药卫生、司法、水务等方面改革涉及的体制调整工作。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创新联审联办审批模式,推进限时办结制度,强力推进“两集中,两到位”改革,确保网上审批和网上办结率均达到100%。最大限度取消和下放一批投资类、生产经营类、资质资格类等审批事项。统筹推进市政建设、维护等领域市场化改革,建立和完善政府向社会购买服务制度。加强对社会中介机构的清理整顿,建立健全监管制度,支持社会中介机构规范发展。顺势推进行政区划调整,更好地促进株洲发展。改革绩效考核办法,探索推行绿色GDP评价考核。

大力促进社会事业体制改革。稳妥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促进政事分开、事企分开、管办分离。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启动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试点工作,全面推进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探索职业教育理事会管理模式,推动“地方政府促进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改革试点”工作。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深入推进公立医院改革,全面实施取消“以药补医”机制的综合配套改革,探索市区医疗资源整合新路径。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完善文艺院团法人治理结构,推进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劳动人事、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

(二)着力推进工业振兴,增创工业新优势。放大株洲国有大中型企业的优势,放大现有传统产业的优势,充分利用国家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的政策机遇,着力打造“五城四基地”,着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着力提升全市工业发展水平。

加快工业转型升级。综合利用我市轨道交通、通用航空、汽车及零部件、风电等动力产业集聚优势,全力打造“中国动力谷”。加快建设轨道科技城、株洲通用机场、通用航空产业示范园、北汽二工厂、中国汽车零部件产业园、电动汽车、汽车主题公园等项目。加快建设醴陵陶瓷商贸城,发展壮大茶陵、攸县建筑陶瓷产业,推动陶瓷产业集群化发展。推动芦淞服饰市场群提档升级,抓好服饰电商城等项目建设,着力打造“中国·芦淞时尚服饰城”。加快有色冶金、化工等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努力争取五矿集团相关事业部落户株洲。推进清水塘地区企业搬迁改造提升,以旗滨玻璃整体搬迁为契机,启动实施新的转型升级项目。建成攸县煤电一体化项目。大力发展电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食品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全力推进微软创新中心及电子信息产业园、阿里巴巴产业带、医学健康产业园等新兴产业园区项目建设,做大以千金药业为龙头的医药产业,壮大时代橡塑等非金属类新材料产业,推动具有比较优势的包装印刷产业发展。

引导企业集聚发展。全面落实《关于促进产业园区发展升级的若干意见》,深化园区“一权两制一司”改革,建立以项目落地为主的园区考评体系,激发园区发展活力。继续实施园区“五个一批”工程,加大力度储备一批配套到位的工业土地、引进一批企业、开工一批项目、建设一批标准厂房、做大一批投融资公司,新建标准厂房150万平方米,力争园区规模工业增加值占全市规模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超过58%。加快优势产业集聚,延伸优势产业链条,强化国有大型企业对县域经济发展的辐射带动作用。

推动企业技术创新。以“创建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为契机,重点实施“五个一” 工程,创建一批创新团队、实施一批重大专项、建设一批企业研发中心、打造一批协同创新平台、实施一批科技成果转化项目,推动企业加强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确保新增高新技术企业20家以上,实现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450亿元以上。高标准建设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力争年专利申请量突破4000件。完善人才政策体系,用好本地人才,引进和培育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打造人才高地。

加大企业服务力度。大力实施工业振兴“十百千”工程,加大对企业引导扶持力度,营造良好环境,着力培育一批过1亿元、10亿元、20亿元、50亿元、100亿元的优质企业。围绕轨道交通、汽车、航空等特色优势产业,引导企业加强产业协作配套,增强产业整体竞争能力。打破“玻璃门”、“弹簧门”,让非公经济与公有经济依法平等进入市场,鼓励非公经济快速发展。

(三)着力推进服务业升级,强化转型新支撑。加强引导扶持,全力推进服务业全面升级。

重点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围绕先进制造业,大力培育与之相配套的工业设计、现代物流、电子商务、服务外包等产业,拉长产业链,形成聚集效应。完善现代物流基础设施,积极引进大型网络营运商,促进现代交通、物流配送、电子商务体系和现代产业体系的对接、配套、融合。加快新芦淞商贸物流、普洛斯物流等重点项目建设。

大力发展生活性服务业。按照“满足生活需要、提升发展水平”的要求,大力发展住宿、餐饮、家政、养老等生活性服务业。突出抓好神农太阳城、神农文化休闲街、喜盈门家居广场等一批商业综合体项目。继续推进“万村千乡市场”工程,重点实施农贸市场改造,建设一批标准化农贸市场。

加快发展文化旅游服务业。重点围绕炎帝陵创国家5A级旅游景区,神农谷、云峰湖旅游度假区建设及云阳山、东阳湖、酒仙湖旅游综合开发,进一步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推进交通设施向旅游景区延伸,提升旅游服务质量。加快文化服务业发展,建成神农大剧院、神农艺术中心,推进醴陵世界陶瓷艺术城、中华茶祖文化产业园等重大项目建设。

(四)着力推进城镇扩容提质,构建全域新格局。坚持扩容与提质并重,高起点做好顶层设计,积极稳妥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加快形成城乡一体化发展格局,打造好湖南“东大门”。

优化城镇规划布局。规划布局“一区两片、两轴四带”开放型市域城镇空间架构,统筹推进株醴都市区、攸茶片区及炎陵片区的规划实施工作,形成中心城区、县城、中心镇功能互补、协调发展格局。加速城区“北联、南进、东拓”步伐,启动株洲东部新城和南部新城规划和建设,构建株醴发展轴和沿湘江城镇发展带,加快形成“一轴一带”的市区城镇发展格局。按照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的总体要求,推进主体功能区建设,加快县城总体规划修订和村镇规划编制,少砍树、不填湖、少拆房,保留村庄原始风貌,真正把城镇放在大自然中,让居民望得见青山、看得见绿水、记得住乡情。

加强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坚持交通引领城市发展理念,加快构建市域通畅的路网体系。建成沪昆高铁株洲段和醴陵东站,加快长株潭城际铁路、湘江六桥建设步伐,开工建设中环北路,湘江大道、渌枫大道、湘江七桥、株洲航电枢纽二线船闸、机场大道、武广客运枢纽站,规划建设东城大道,完善水陆综合交通体系。全面提升老旧社区、老旧厂区环境。推进城区自来水提质改造,加快研究城市第二水源建设问题。推行建筑垃圾综合利用、餐厨垃圾无害化处理,建成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加大城市管网建设和改造力度,实现城区雨污分流。

提升城镇管理水平。加强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强化市容市貌和绿化管理,推进垃圾直运管理。完善考核办法,加强各类创建活动,力争成功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加快全国公交都市、国家森林城市创建步伐,推进健康城市建设。加大信息化建设整合力度,推进智慧株洲建设。深化交通秩序整治,重点治理红港路、建设南路、芦淞铁路涵洞等交通堵点,推动解决交通拥堵问题。加大卫生县城创建力度,尽快实现全域国家卫生城市目标。

(五)着力推进县域崛起,迈出小康新步伐。以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目标,按照“四化同步”、“五位一体”的总体部署,立足实际,突出特色,走出新路,让产业更强、居民更富、城乡更美。

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加快土地流转和合作化经营,发展集约种植和规模养殖,切实加强主要农产品生产供给,确保粮食安全。紧盯“5年建成5个百亿产业”目标,切实建设粮油、养殖、竹木、禽畜水产品加工、饲料五大产业。实施品牌提升工程,切实推进农产品加工,壮大唐人神、好棒美、龙华农牧等龙头企业,年产值增长15%以上。推进中低产田改造、土地整理、农业面源污染防控、重金属污染治理和生态修复,完成30座小二型水库除险加固,切实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加快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坚持项目支撑、园区突破,发展特色优势产业,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做大做强县域工业。以商贸流通、文化旅游、信息消费、住宿餐饮等为重点,放宽民营工商资本进入,加快发展县域服务业。支持县域扩容提质,建设一批特色明显、实力较强的工业强镇、商贸重镇、文化古镇、旅游名镇,构筑完善配套的城镇体系。加强路、电、水、通讯、能源建设,新(续)建、建成一批干线公路,改造一批危桥、渡改桥,实现公路、铁路、水路高效对接,构筑县域综合交通体系。加快农村客运站、招呼站和客运网线建设,改善出行条件。加快电网改造,完善通讯设施。强化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扎实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打造2个综合示范点,10个特色示范片,30个美丽乡村创建点。

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扶贫开发攻坚。按照城乡一体化原则,着力提升县域居民文化、教育、医疗和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享有度。注重分类指导,推行差别化政策,实施精准扶贫。推进茶陵、炎陵两县规划实施,以项目建设促进产业发展、基础设施改善和教育进步。加强对口扶持,市里定向帮扶茶陵、炎陵的32个国家级贫困村,帮助增强“造血”功能,逐步缩小贫困地区发展差距,一定要让贫困地区居民同步提高生活水平、同步进入全面小康!

(六)着力推进两型建设,走出生态文明新路子。全力打好两型建设攻坚战,切实走出一条有别于传统发展方式的新路子来,在促进经济不断发展的同时,努力让株洲的水更绿,山更青,空气更清新。

切实促进资源节约利用。推广城镇土地立体开发,引导农村居民集中居住,盘活利用城乡存量建设土地,规范园区工业用地管理。加快重点行业节能改造,加强节能技术和产品的推广应用。实施居民用水阶梯价格制度,建设节水型城市。重视可再生能源开发和资源回收利用,重点开发利用太阳能、风能、地热能等清洁能源,推广建设工业园区厂房屋顶光伏电站。建立和完善废弃物回收利用系统;支持发展再制造业。

加强环境整治和生态保护。围绕省政府实施湘江流域保护与治理“一号工程”,启动湘江株洲城区河东段综合治理工程,整治好“一江四港”,完成“三个基本”行动年度目标任务,关停湘江城区段砂石厂,搬迁市区洗水企业,推进规模养殖退出城区。做好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推进低碳交通试点城市建设,强化机动车尾气排放控制,完成大唐华银脱硝改造等12个大气污染防治项目。保护好生态绿心。创建一批绿色示范集镇、示范村和社区。

突出示范片区引领作用。云龙示范区要走出一条既保护生态、又利用生态资本建设两型社会的路子,重点以创建国家智慧城区为契机,以引进微软创新中心及产业园为突破口,打造信息产业基地;统筹加快北部旅游休闲区、南部职教创新区等建设。天易片区要走出一条在新区建设两型社会的路子,重点加快两型产业集聚,大力推进栗雨中央商务区等项目建设。清水塘片区要走出一条在老工业区建设两型社会的路子,重点加大污染综合治理,加快重化工业绿色搬迁改造工作。全面开展两型集成与推广工作,把我市两型创建的成功经验进行系统集成,在面上推广。全面铺开12类集成创建活动,每个县市区形成一个以上两型综合示范片区,抓好“神农片区”省级两型综合示范片区创建。全面开展节能节水产品、清洁能源、环保建材、绿色出行等“十进片区”活动,大力开展两型特色县市区创建工作。

(七)着力推进对外开放,开辟发展新空间。发挥株洲处于“一部一带”核心区的区位优势,围绕打造好“湖南东大门”,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更高层次做好对外开放大文章,开辟发展新空间。

拓宽对外开放大通道。构建交通路网对外大通道,发展江海、铁海、路航等多式联运,形成对外经济走廊。全力申报株洲综合保税区、醴陵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加快铜塘湾港区建设,推动创建台资工业园,着力打造外向型经济发展大平台,使株洲真正成为人流、物流、资金流汇集和辐射的开放型区域中心。

推进对外开放大合作。加快引进来和走出去步伐,积极参加沪洽周等重要展会,主动承接长三角、珠三角、港澳台等经济发达地区产业转移,切实加强与世界500强、中国500强、国内行业龙头企业的项目对接,加快承接产业转移。不断拓展和深化友城合作,全力支持南车株机等企业拓展国际市场,加强合作交流。加强与周边城市、高铁沿线城市的交流合作,深入开展海峡两岸炎帝神农文化交流活动,加大经贸、文化、旅游等领域的对外合作力度。

优化对外开放大环境。制定促进对外开放的扶持政策,形成全方位开放的政策体系。建立健全政府、企业驻北京、上海、深圳等对外联络机构,完善产业、园区、平台的大招商推动机制。组建多部门联合的外经贸服务队,认真做好外向型企业“直通车”服务,提升服务开放发展的能力和水平。全面实行海关“属地申报、口岸验放” 和“无纸化通关”,全面推行检验检疫“绿色通道、直通放行”等便利措施,为承接产业转移、促进加工贸易创造良好环境。

(八)着力推进民生改善,开创和谐新局面。按照守住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引导舆论的思路,着力解决人民群众就业、就医、就学、住房等难题,努力增加居民收入,切实维护社会稳定,让人民群众生活更加幸福。

努力促进就业创业。把充分就业作为促进经济发展的优先目标,抓好高校毕业生、农村转移劳动力、城区困难人员和退役军人就业工作,实施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就业促进计划,做好企业下岗人员再就业工作。全年组织就业人才招聘会180场以上,新增城镇就业5.2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1.5万人。大力实施税费减免、创业补贴等扶持政策,加快工商登记制度改革,推进“百千万”工程和“返乡农民工创业”工程,发挥创业带动就业的倍增效应。全面启动就业信息系统建设,建成厅市共建湖南(株洲)就业创业指导中心。

不断强化社会保障。积极开展企业养老保险基金市级统收统支工作,实现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并轨。努力扩大参保缴费覆盖面,着力推进灵活就业人员、被征地农民、进城务工人员、重度残疾人等特殊群体的参保。全面实行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和生育保险市级统筹,稳妥开展大病医疗互助和意外伤害引入商业保险工作,探索推进省内异地就医联网结算和跨统筹区保险关系转移接续工作。不断完善社会救助体系,重点保障好困难地区和困难群众。健全住房保障和供应体系,开工建设廉租房、公租房和改造各类棚户区1.9万套,建成1.6万套,发放廉租房租赁补贴1.5万户,进一步改善市民居住条件。

多途径增加居民收入。落实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政策,着力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提高中低收入者收入水平,保持城乡居民收入合理增长,逐步缩小收入差距。落实惠民政策,多渠道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逐步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完善工资支付保障制度,保护劳动所得,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加强价格管理调控,保持物价基本稳定。

大力发展社会事业。坚持立德树人,加快建设教育强市步伐。统筹城乡义务教育资源均衡配置,实现义务教育向优质均衡迈进;促进学前教育向优质普惠升级,探索普通高中向特色化、多样化发展。推进合格学校建设,启动市特殊教育学校搬迁、市未成年人教育综合实践基地建设;加快职教科技园建设步伐,开工建设湖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湖南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建成湖南化工职业学院。坚持以人为本,加快发展医药卫生事业。继续完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促进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切实防控重大传染病;优化医疗资源配置,加快推进市妇幼保健院搬迁及改扩建;启动实施临床医学重点专科建设三年行动计划,提升医疗服务水平。坚持文化惠民,推动文化事业全面繁荣。完成全市文化市场综合行政执法数字化平台建设,推进文化设施“四馆一宫一中心”建设,完成炎帝陵神农园主体工程。办好甲午炎帝陵祭祖大典。积极组团参赛省十二运会,大力推进全民健身运动。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稳妥推进单独二孩政策落实,维护残疾人和妇女儿童权益,继续做好老龄、民族宗教、广播电视、对台、市志、档案、志愿者服务等工作。

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深入推进平安株洲、法治株洲建设,预防和严厉打击各种违法犯罪活动,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建立完善城市电子眼融合共享平台、公民信息平台和法治信访工作平台;健全完善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及时解决群众合理诉求,加强“三调联动”,切实化解矛盾纠纷。完善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制,科学应对各种自然灾害和突发公共事件。加强隐患排查治理体系和安全预防控制体系建设,强力推进芦淞市场群消防隐患整改,坚决防止发生重特大安全事故。启动“智慧社区”建设。加强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健全人防防护体系,加强国防动员工作,推动军民共建深入开展。加强和创新宗教事务管理,争创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六连冠。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返回顶部文章来源: 中国发展门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