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4年1月10日在东营市第七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
东营市市长 申长友
1月10日,市长申长友在东营市第七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记者 于中平 报道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政府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市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会议的同志提出意见。
一、2013年工作回顾
过去的一年,在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全市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及市委工作会议精神,牢牢把握“高境界、高标准、高起点、大作为”的工作总要求,紧紧围绕“转方式、调结构、扩总量、增实力、上水平”的工作大局,务实创新,积极作为,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显著成绩。
(一)积极应对困难挑战,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在外需萎缩、经济下行的困难情况下,我们及时采取一系列针对性措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主要指标增幅居全省前列。初步统计,2013年全市生产总值达到3250亿元,同比增长11%。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达到1.17万亿元,增长19.5%,主营业务收入过百亿企业达到24家。实现公共财政预算收入183.79亿元,增长15.8%。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到2300亿元,增长21.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584亿元,增长13.2%。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2848亿元、贷款余额2161.3亿元,分别比年初增加453.2亿元、349.9亿元。
(二)加快调整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取得新进展。积极发展高效生态农业,实施了总投资268亿元的22个重点项目,渔业、畜牧、食用菌等优势产业规模效益不断提升。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到593家,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到1339家。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完成河道治理、灌区改造等一批水利工程,建设高标准农田8.7万亩。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围绕传统产业技术改造、先进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实施了529个项目,高新技术产业比重达到33.4%。认真落实推进服务业跨越发展若干政策,金融、物流等重点产业快速发展,服务业增加值增长9.6%。强化科技创新支撑,实施省级以上科技项目114项,国家采油装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黄河三角洲现代农业国际创新园获批组建,国瓷公司获得我市首个中国专利金奖。全国质量强市示范城市创建工作深入推进。
(三)加强城市和基础设施建设,城乡面貌发生显著变化。中心城实施了52项重点工程。大剧院、体育馆等九大公益场馆完成主体;金湖银河水系开挖和湿地建设基本完成,园博园主展馆开工建设。东城工业品市场、西城商河路商业街等片区改造基本完成,建设改造城区道路19公里。加快城市绿化美化,建设改造城市公园7处,新增绿地115万平方米。积极推进县城和小城镇建设,新建改造农村社区38个、农村公路500公里,黄河南展区村庄改造扎实推进。创建中国人居环境奖通过验收,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取得明显成效。加强重大基础设施建设。东营港十大业主码头和公共管廊带建成投用,东营至旅顺滚装航线复航。胜利机场新开通四条航线。德大铁路建设扎实推进,黄大铁路、东营港疏港铁路获国家、省核准。济东高速东营段、广利港疏港公路开工建设。大唐东营电厂前期工作进展顺利。
(四)狠抓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环境质量逐步改善。加强水气污染治理,实施环保重点工程76项,新建城乡污水处理厂10座,取缔土小污染企业182家。大力推进节能减排,淘汰落后产能项目37个,实施节能技术改造项目116个、重点减排工程项目61个、循环经济项目58个,万元生产总值能耗、污染物排放量等实现控制目标。继续加强造林绿化,完成造林12.4万亩。自然保护区修复湿地10万亩,被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
(五)加大统筹发展力度,区域一体化发展步伐加快。油地团结共建不断拓展,签署了油地共建协同发展框架协议,完善了联席会议制度,一批共建项目顺利推进,展现出油地大融合、大发展的广阔前景。油地校合作共建中国石油大学胜利学院启动实施。军地协商解决了一批事关区域发展的重大问题。市属两个开发区产业聚集明显加快;各县区比学赶超、争先进位,县域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
(六)深化改革开放,发展活力不断增强。深入推进重点领域改革。出台了加快金融改革发展的意见,民间融资规范引导试点取得阶段性成果,市县地方金融监管机构挂牌运转。“营改增”试点稳步推进。农村综合改革取得明显成效。实施未利用地开发14.2万亩,净增耕地5.8万亩。精简行政审批事项102项。公共资源交易中心挂牌运营。食品药品、工商、质监管理体制改革顺利推进。扩大对外开放,实现进出口总值128亿美元,其中出口56亿美元,分别增长3.5%和12.4%;实际利用外资1.9亿美元,增长19.1%;境外投资增长52%,对外工程营业额3.3亿美元。
(七)繁荣发展社会事业,社会保持和谐稳定。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深入实施中小学办学条件标准化等工程,新建改造学校、幼儿园116所,高中段学校布局调整和小班化教育试点启动实施。加快发展卫生事业,市立儿童医院建成投用;公立医院全部实行药品零差率销售,县级及以下公办医疗机构全面实行“先诊疗后结算”服务模式;城镇居民医保与新农合率先并轨运行。繁荣发展文化事业,成功承办十艺节优秀剧目展演,文化惠民工程深入实施。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取得较好成绩。加强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六五”普法工作扎实有效。我市运动员在第十二届全运会上取得历史最好成绩。加强人口计生工作,持续稳定低生育水平。加强平安东营建设,开展社会治安环境集中整治百日行动,认真做好信访工作,社会保持和谐稳定。国防教育和双拥共建深入开展,军政军民团结更加巩固。对口支援取得新进展。
(八)持续保障改善民生,人民群众得到更多实惠。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3890元、增长9.5%,农民人均纯收入12640元、增长10%。十件民生实事完成年度计划。有效促进重点群体就业,新增城镇就业4.61万人。新型农民学校培训41万人次,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4.72万人。社会保障水平进一步提高,城乡居民养老、医保、低保、五保等保障标准居全省前列。建设保障性住房1.5万套,油田职工住房新一轮工程启动。新建改造城乡养老设施115处,市级养老产业园开工建设。社会福利、慈善和残疾人事业快速发展。对中心城6处农贸市场升级改造,环境面貌显著改善。
各位代表,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是最大的民生。我们以创建国家安全发展示范城市为抓手,进一步落实企业主体责任和政府部门监管责任,深入开展安全生产大检查、“平安行·你我他”活动和“打非治违”专项行动,加强油气安全综合整治,采取明查暗访的方式,督促整改了一批安全隐患,安全生产形势保持稳定。
各位代表,过去的一年,以市委工作会议召开为标志,拉开了东营新一轮大发展大跨越的序幕。实践证明,解放思想是推动干事创业的总开关,必须不断提升思想境界和工作标准,用解放思想指导实践,提升境界谋划发展,创新理念推进工作。推动新一轮发展是全市上下的根本任务,必须加强战略谋划,创新思路举措,集中解决一批事关全局和长远发展的根本问题。项目建设是实现跨越发展的“牛鼻子”,必须紧紧抓在手上,靠项目做强产业、靠项目转型升级、靠项目调整结构、靠项目增强实力、靠项目支撑发展。提质增效是转方式调结构的中心,必须贯穿于经济发展的各方面各环节,落实到推动工作的全过程,体现到政策措施的落实中,实现更高层次更高质量发展。保障改善民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目的,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加大民生投入,每年实施一批民生实事,不断增进群众福祉。作风建设是推动事业发展的重要保障,必须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的优良作风,着力推进工作落实,营造干事创业的浓厚氛围。这些成功经验,既是全市人民在推动新一轮发展实践中的深刻体会,也是指导东营未来发展的重要启示,必须长期坚持,不断丰富发展。
一年来成就的取得,是在中央、省委省政府和市委正确领导下,全市上下、油地军校、社会各界团结奋斗、携手共建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市政府,向辛勤劳动的广大干部群众,向积极支持政府工作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社会各界人士,向所有关心、帮助东营发展的同志们、朋友们,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我市发展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受国际国内大环境影响,生产总值、进出口等指标没能达到预期目标,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压力依然较大;经济结构性矛盾突出,重化工业比重过大,服务业发展滞后,新兴产业尚未形成规模优势;农业抗御自然灾害能力薄弱;发展方式仍然粗放,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发展的动力活力不足,对外开放的层次和水平不高;资源环境制约不断加剧,环境保护和节能减排压力巨大;安全生产隐患较多;社会公共服务与群众期盼还有差距;机关作风、服务效能需要进一步提升。对此,我们一定要高度重视,采取有效措施,认真加以改进。
二、面临的形势和2014年工作总体要求
2014年,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深化改革的第一年,是推动东营新一轮发展的攻坚年。做好今年的政府工作,意义重大而深远。
综观国内外形势,世界经济仍将延续缓慢复苏态势,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具备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基础条件。随着十八届三中全会一系列政策的落实,必将释放强大的改革红利。经过建市三十年的发展,我市综合实力大幅提升,内生动力显著增强,黄蓝国家战略深入实施,“投资洼地”效应更加凸显。尤其是去年召开的市委工作会议,为东营今后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凝聚了力量。同时也要看到,国内外发展环境十分复杂,不稳定不确定因素仍然较多。我们要切实增强机遇意识、发展意识、改革意识,既要充分看到有利条件和积极因素,又要充分估计困难和挑战,改革创新,积极作为,奋力开创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局面。
今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以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导,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全面深化改革为统领,以“转作风、促发展,提标准、上水平”为主题,深入实施黄蓝国家战略,更加注重优化经济结构,更加注重推进改革开放,更加注重强化创新驱动,更加注重生态环境建设,更加注重保障改善民生,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努力推动东营大发展大跨越。
今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预期目标是:生产总值增长11%左右,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3%,进出口总值、吸收外商直接投资保持适度增长,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增长11%左右,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1%左右,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2%左右,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2.4%以内,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控制在3.5%左右,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8.07‰以内,全面完成省政府下达的各项节能减排约束性目标。
实现上述目标,要坚持“三高一大”的工作总要求不动摇,坚持“转方式、调结构、扩总量、增实力、上水平”的工作大局不动摇,坚持“一个龙头、三个增长极”的发展布局不动摇,坚持推进工作转变、提升发展质量效益不动摇,坚持推进改革创新增创发展新优势不动摇,坚持统筹兼顾促进全面发展不动摇,着力推动东营新一轮发展上水平。只要全市上下、油地军校、方方面面万众一心,携手共进,集聚正能量,再鼓新干劲,就一定能克服一切艰难险阻,夺取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胜利!
三、2014年重点工作
(一)在抓好牵动全局的大事上取得更大突破。做好今年的工作,必须坚持以事关长远、牵动全局的大事为抓手,扎实开展“三大专项行动”、全力抓好“十件大事”,带动整体工作上水平。
三大专项行动:一是城市公共安全提升年行动。以中心城为重点,突出油气管线安全、道路交通、建设工程、人员密集场所等重点领域,全面排查整治安全隐患;强化安全生产责任落实,持续开展安全生产大检查,严厉打击非法违法行为,确保全市不发生重特大安全生产责任事故,确保不造成重特大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确保不因安全生产责任事故影响干扰全市新一轮发展。二是生态环境整治提升年行动。铁腕治理水气污染,严厉惩治破坏生态环境和危害群众健康的环境违法行为。坚决淘汰落后产能,严把新上项目能评环评安评关口,实施一批重点减排和治理工程,加强生态建设,促进环境质量全面改善。三是乡村文明建设提升年行动。按照“整体启动、分类推进,突出重点、标本兼治,制定规范、全面提升”的原则,统筹推进生态文明乡村建设、乡村文明行动,推进村庄净化、硬化、绿化、亮化、美化和城乡环卫一体化,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提升农村文明程度。
十件大事:第一,加快东营港建设,开工建设北防波堤、2个突堤及沿线泊位,启动实施10万吨深水码头建设;抓好已建成码头和滚装航线运营,拓展散杂货和集装箱业务,扩大港口吞吐能力。第二,依托仙河镇规划建设东营港城,完善提升规划,启动起步区基础设施建设,兴港公路建成通车。第三,力争开工建设东营港疏港铁路。第四,启动广利港建设,加快疏港公路建设。第五,实施市一中、二中、中专学校迁建,优化学校布局,提升办学水平。第六,加快建设市人民医院急诊急救中心暨内科综合病房楼,提升医疗服务水平。第七,实施“137”计划和“双十工程”,培育一批“台柱子”企业。第八,推进设立东营综合保税区,打造高层次开放平台。第九,支持东营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创建国家级农高区。第十,深入开展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工作,确保顺利通过考核验收。
(二)在加快经济转调上迈出更大步伐。推动经济转型升级,是东营新一轮发展的主攻方向和目标要求。要以提高质量效益为中心,扩大产业规模,提升产业层次,着力打造东营经济升级版。
抓大项目好项目促转调。坚持把项目建设作为加快转调的主要抓手,加快推进294个亿元以上续建项目,开工建设310个亿元以上项目,突出抓好70个市级重点建设项目。认真研究国家产业政策,精心筛选论证项目,做到开工建设一批、洽谈签约一批、论证储备一批。完善项目推进机制,推进签约项目快落地、落地项目快开工、开工项目快投产、投产项目快达效。注重项目建设质量和效益,突出抓好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节能环保和现代农业项目。
加快新型工业化促转调。一是推动传统产业向高端提升。围绕石油化工、有色金属、橡胶轮胎等优势产业,实施以新装备、新技术、新工艺为核心的改造工程,重点抓好198个过亿元项目,促进存量优化、工艺升级、产品升档。二是推动先进制造业高质高效发展。围绕石油装备、汽车及零部件等产业,坚持高端化、集约化、品牌化方向,重点抓好93个过亿元项目,提升自主设计、制造和成套能力,提高研发、生产和经营管理水平。三是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突破。围绕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新一代信息技术、新医药等产业,重点抓好73个过亿元项目,带动新兴产业跨越发展。鼓励传统工业企业向战略性新兴产业转型发展。四是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支持发展物联网、电子商务和信息产业,集中抓一批“两化”融合发展示范企业、示范项目,提升企业自动化、智能化、管理现代化水平。
突破发展现代服务业促转调。认真落实政策措施,集聚各类资源向服务业倾斜,促进服务业突破发展。一是加快发展金融服务业。规划建设金融集聚区,重点引进外资银行、金融机构地区总部、功能中心,加快构建多层次金融服务体系。加快企业上市步伐,推动华东石油交易中心等要素市场建设发展。支持保险业深度发展。二是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围绕石油化工、橡胶轮胎等主导产业,加快建设一批产业关联度高、特色鲜明的现代物流园区,引进培育一批大型物流企业,推动物流业集聚发展。三是加快发展文化旅游业。突出抓好重点景区总体规划和产品开发,积极发展乡村旅游,提升旅游吸引力和综合效益。四是加快发展服务外包业。加强公共平台建设,实施软件园三期工程,引进一批行业领军企业,提高服务外包业规模和水平。鼓励引导企业剥离非主营业务,促进生产性服务业加快发展。把发展服务业与促进消费结合起来,扩大消费需求,推动消费升级。
支持企业发展促转调。企业是市场的主体,也是转调的主体。必须从政策上倾斜,从要素资源上支持,从排忧解难上服务,形成支持服务企业发展的良好氛围。稳定骨干企业生产,提升企业运行质量。继续实施市级领导联系重点企业和驻企联络员制度,帮助企业解决融资、土地、市场等方面的困难和问题。积极扶持中小微企业发展,鼓励融入大企业产业链,推动快速成长。加强企业家队伍建设,着力培养一批高素质的新生代企业家。
增强科技创新能力促转调。深入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建设一批创新园区,重点推动可持续发展研究院、大学科技园、胜利科技创新园等园区建设。提升一批创新平台,重点抓好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重点实验室等建设,增强产业自主创新能力。壮大一批科技型企业,组织实施重大科技项目,引导更多企业成为创新主体。完善一批科技创新服务机构,加强国家科技创新服务体系试点城市建设,推进科技金融融合,激发创新发展活力。深入实施人才强市战略。以高层次和高技能人才为重点,统筹推进“黄河三角洲学者”、“金蓝领”培训等重点人才工程,强化创业人才政策扶持,加强知识产权运用和保护,推动多出人才、多出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