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解读
- 经济发展
- 社会发展
- 减贫救灾
- 法治中国
- 天下人物
- 发展报告
- 项目中心
八、财政和金融
财政收支稳定增长。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2749.3亿元,比上年增长25.1%,其中,税收收入2149.9亿元,增长25.0%,占地方财政收入的78.2%。地方财政支出4144.5亿元,增长26.8%。其中,环境保护支出增长46.8%,科学技术支出增长33.1%,医疗卫生支出增长32.9%,农林水事务支出增长26.8%,教育支出增长25.5%,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增长25.2%。
图7 2005-2010年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及增长速度
金融市场运行平稳。年末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41653.7亿元,比年初增加6483.1亿元。其中,企事业单位存款余额11920.0亿元,新增1825.1亿元;居民储蓄存款余额19773.3亿元,新增2549.6亿元。年末本外币贷款余额32536.3亿元,比年初增加5150.4亿元。对小企业贷款支持力度加大,小型企业新增贷款1321.7亿元,增长37.7%,增速分别高于大、中型企业23.6和13.9个百分点。对重点区域和县域经济信贷投放进一步增加。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新增贷款561.6亿元,占全省新增贷款的12.0%,比重提高2.9个百分点;县域新增贷款1748.4亿元,占全省新增贷款的37.0%,比重提高2.0个百分点。
资本市场取得积极进展。年末拥有境内上市公司124家,比上年增加26家,新上市公司募集资金253.6亿元,新上市公司数及融资额均创历史新高。境内上市公司年末总市值10887.0亿元,增长29.5%。年末拥有境外上市公司82家,增加14家。证券公司总交易额3.7万亿元,下降9.8%,其中股票基金交易额3.6万亿元。期货市场交易活跃。期货公司全年代理交易量7337.1万手,增长29.6%;代理交易金额7.3万亿元,增长1.4倍。
保险业持续较快发展。实现保费收入1030.1亿元,比上年增长29.9%。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297.4亿元,增长38.2%;人身险保费收入732.6亿元,增长26.8%。保险市场体系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保险公司总数达到63家,首家总部设在山东的泰山财产保险公司获批开业。支付各项赔款与给付228.6亿元,与上年基本持平。农业保险继续加强,为846万农户提供了109亿元的风险保障,赔付2.4亿元。
九、科学技术
科技事业成果丰硕。获得国家级科技成果奖励36项,其中,国家发明奖4项,国家科学进步奖31项,国际合作奖1项。评选省科学技术奖励499项,其中省科学技术最高奖2人。取得重要科技成果2367项,其中,农业领域391项,工业领域751项,医疗、卫生领域750项,其他领域475项。专利申请和授权数量持续快速增长。专利申请量8.1万件,比上年增长20.9%,其中,发明专利申请量1.7万件,增长23.4%。专利授权量5.1万件,增长49.2%,其中,发明专利授权量4106件,增长43.3%。
人才队伍建设富有成效。共有住鲁两院院士37人;新增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25人;山东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700人,新增100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776人。获得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资格16305人。新增设博士后科研工作站49个,招收博士后524人。实施鲁南地区和黄河三角洲地区人才引进项目206项,引进院士等高层次专家60人,高级专业技术人才180人。
信息产业实现较快发展。规模以上电子信息企业(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和软件业)3165家,比上年增加926家;实现主营业务收入7821.8亿元,增长23.0%;实现利润404.2亿元,增长43.3%;实现利税544.0亿元,增长37.6%。软件业快速增长,实现业务收入905.1亿元,增长49.0%,利润、利税分别增长32.4%和27.4%。软件业务出口4.5亿美元,增长45.3%,其中软件外包服务出口增长1.1倍。累计认证软件企业968家,登记软件产品3989个,软件著作权2927个,入围全国重点软件(百强)企业9家,拥有国家级和省级电子制造产业基地(园区)35个,软件产业园13个,服务外包示范基地19个,动漫产业基地3个。
创新平台建设再上新台阶。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达到26家,新增8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744家,新增119家。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达到10个,新批准筹建5个;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6个,新增3个;新建国家级科技合作基地5家。着力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共有国家创新型试点企业35家,新增9家;省级创新型试点企业392家,新增196家;认定省级创新型企业58家。
质量兴省战略深入实施。全省140个县(市、区)全部开展了质量兴县(市、区)活动。拥有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42个,比上年增加8个;山东名牌产品1632个,增加75个;山东服务名牌323个,增加60个。全国驰名商标205个,增加70个。拥有国家级质检中心29家,省级质检中心69家。依法取得资质认定实验室1314家,获得强制性产品认证企业2720家,获得质量管理体系认证企业11761家,环境管理体系认证企业3578家,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认证企业2080家。新制定省地方标准374项,其中节能标准20项;新增采用国际标准300项。
气象地震服务保障有力。海洋气象服务能力得到提升。新建船舶站、海上石油平台站、风暴潮观测站9个,建成海洋气象预报服务平台。人工影响天气成效显著。地面人工增雨防雹作业面积2.1万平方公里,飞机增雨作业影响面积26.3万平方公里,成功实施省运会开幕式等重大活动的飞机消(减)雨作业。地震监测台网密度逐步加大。建成测震台110个,强震台105个,省、市两级地震台网中心不断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