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解读
- 经济发展
- 社会发展
- 减贫救灾
- 法治中国
- 天下人物
- 发展报告
- 项目中心
生态文明VS GDP:重质与重量
生态文明指数是由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成果(人均GDP)和经济发展的资源环境消耗综合而成的,相当于对单纯货币衡量的经济发展进行了资源环境“系数”的加权调整,所以GDP的变动和资源环境消耗的变动都会影响该系数的调整。
本着以指导促进可持续发展的研究为目的,课题组着重关注生态足迹的变动对指标带来的影响。2007—2009年中国各省区市生态足迹的总体变动,如图3所示,全国平均水平生态足迹变动是正向的,增加了0.59全球标准公顷。
值得注意的是,有5个省市的生态足迹出现了负增长,分别是山西、北京、天津、甘肃和上海,另外贵州、湖南、江西等地的增长非常缓慢。山西出现了最大幅度的生态足迹的降低,下降了0.51全球标准公顷,其中95%是能源地的降低。
虽然山西省总体的生态足迹仍然巨大,但这种大幅度的降低的确与当地产业调整以及节能减排的政策引导有很大关系。而北京和上海这类较发达城市出现生态足迹的降低符合未来城市发展的趋势,因为此类城市正向更为集约和依靠创新为主要驱动力的发展阶段迈进,能源利用更加集约,而居民生活对环境保护和生活品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理论上,理想的经济发展方式应该是在人均GDP提高的同时,生态足迹呈现负增长,或者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增长。据此,课题组把2007年到2009年人均GDP的相对增长率和生态足迹的相对增长率分别作为两轴,做散点图(图4)。
图4左上角的区域是地区经济发展较为理想的模式,人均GDP增长较快而生态足迹在降低。在这一区间内的省份有天津和山西。
经过案例分析可以推测,天津市经济发展与滨海新区的带动关系密切相关,注重提高质量的集约化发展成为整个城市发展的核心驱动力。而山西省则受益于其加快产业调整和逐步降低能源消耗的重大举措。
北京和上海市位于左下角,生态足迹虽然在降低,但是由于本身人均GDP水平已经比较高,所以经济发展的同比增长速度相对较慢。
图4中间一段的省份属于经济发展与全国基本同步,而生态足迹变动也基本在增加,这里聚集了大多数的省份。
图4右上角的内蒙古、重庆、陕西等省份,尽管经济发展处于全国前列,但是资源消耗水平和环境影响对地方生态文明建设水平也具有非常明显的不利影响,亟须加快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而位于图4最右下角的新疆则处在非常不利的发展状态中,经济发展速度慢于全国平均水平,但同时生态足迹却在大幅增加中。此时地区发展需要的就不仅仅是生态建设,则是经济社会各方面综合发展水平的提高。
(本文据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新区域协调发展与政策研究”研究成果《中国省区市生态文明水平排序》编辑而成。文中具体数据核算方式与2007年排名情况见2009年第32期《谁的生态最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