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青海省政府工作报告(全文)

2011年02月23日11:22 | 中国发展门户网 www.chinagate.cn | 给编辑写信 字号:T|T
关键词: 政府工作报告 科学发展观 三江源地区 全膜 柳湾遗址 拉西瓦 积石峡 第二双线 泽库 高精铝板带

  (六)推进城乡区域和人与自然相协调,增创绿色发展新优势。着力增强发展的平衡性和可持续性。在推进城镇化上实现新突破。编制全省城镇发展规划纲要,协调推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建设,促进城乡一体化,力争年内城镇化率提高1.5个百分点。推进以西宁为中心的东部城市群建设。按照“一核一带一圈”空间布局,加快交通、水利、城镇基础设施等一体规划与建设,推动产业差异化发展,推进城市群形态逐步形成。提升西宁城市品质,加快西宁火车站改造、海湖新区建设,打造精品街区和地标性建筑,实施“畅通工程”。加快海西城乡一体化进程,提升格尔木、德令哈城市实力,促进功能互补。继续推动玉树县撤县建市,逐步推进有条件的县撤县建市,优化城市布局。认真落实户籍制度改革方案,制定配套改革措施,充分尊重农牧民在进城和留乡问题上的自主选择权,切实把好事办好。在推动区域协调发展上实现新突破。支持西宁和海西率先发展。支持海东、海北、海南、黄南建设多种类型实验区和示范区。制定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支持有条件的县建设工业园区和农业园区,努力建设若干经济强县。在构建“两型”社会上实现新突破。重点强化四项措施:一是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建设力度。安排投资10亿元,加快三江源生态保护与建设工程实施步伐。继续推进青海湖流域综治工程,争取实施祁连山水源涵养区综合治理工程和湟水流域百万亩人工造林工程。加强对生态治理工程实施效果的监测。二是深入实施三江源生态补偿机制。把三江源生态补偿机制、国家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和森林湿地生态效益补偿试点有机结合,促进生态保护与民生改善、区域发展共赢。推动三江源保护发展基金健康运转,积极筹建青海环境权益交易平台。三是确保完成节能减排目标。新上载能工业项目的技术装备水平必须高于同行业水平,单位能耗必须符合国家或行业限额标准。实施一批节能减排项目。大力推进建筑节能和公共机构节能。四是加大环境污染整治力度。加强工业污染防控体系建设,严格控制污染排放,加强对有毒有害物污染治理。统筹城乡环保,启动农村清洁工程,加强农村生活污染和面源污染治理。力争用三年时间,在湟水流域推行污染物“全测控、全收集、全处理”,从根本上改善水质。奔流不息的湟水养育了青海各族儿女,我们有责任、也有能力早日还青海人民一条清澈的母亲河。

  (七)加快改革开放,进一步增强发展的动力与活力。坚持以改革开放拓展发展空间。统筹推进各项改革。一是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完善现代企业制度,探索建立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和收益分配制度,着力推进联合重组和上下游产业一体化经营。二是推进财税、投融资体制、价格改革。完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建立健全县级基本财力保障机制。规范建设并做大做强政府融资平台,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撬动作用。进一步推进资源税改革、资源配置方式改革。三是稳步实施资源性产品价格和环保收费改革。对若干原生矿产品征收生态补偿费,完善成品油、天然气价格形成机制和电价定价机制,推进水价改革。开展排放权有偿使用和交易试点。四是全面深化农村牧区改革和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建立健全覆盖耕地、林地、草原等土地的承包经营制度。完成年度林改任务。五是大力推进社会事业和公共服务领域改革。探索民生工程货币化改革。加快非基本公共服务市场化改革,增强多层次供给能力。六是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落实国务院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新36条,为民营经济大发展营造更有效的政策环境。着力提升开放水平。深化向东开放,加快向西开放。一是突出抓好招商引资。抓住全社会流动性资金充裕和东部地区产业转移的机遇,发挥企业、项目筹备组、工业园区的招商主体作用,强化产业链、产业群招商,推动我省招商引资不断取得重大突破,力争到位资金增长30%。全力落实央企签约项目,力争到位资金200亿元。二是努力扩大对外贸易。制定促进外贸发展的指导意见。加大对出口千万美元以上企业的扶持力度,加快赋予中小企业进出口经营资格,努力推动特色产品出口实现新突破。鼓励进口关键技术设备和重要原材料,提升我省工业技术装备水平。进一步增强海关、商检、口岸等部门的综合服务能力。三是提升与周边省区合作水平。继续加强与西藏、甘肃、新疆、四川等周边省区的合作,重点在能源及矿产资源开发、区域旅游、劳务经济、文化交流等方面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机制。四是推动对口支援起好步。积极落实国家经济对口援青工作会议精神,充分发挥对口援青干部的作用,力争在项目帮扶、人才培训及发展“飞地”经济等方面取得实质性进展。五是推动会展赛事上水平。精心办好青洽会、藏毯会、清真食品用品国际展览会、国际沙棘产业大会、抢渡黄河极限挑战赛、世界杯攀岩赛、青海湖国际诗歌节和水与生命音乐会等重大活动,进一步扩大影响力。创新“环湖赛”赛事运行模式,依托专业化,走向国际化。我们要让这些独具特色的品牌活动,成为一张张靓丽的名片,使大美青海享誉海内外。

  (八)加强以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完善公共服务体系。面向未来,我们将以实施“十大民生工程”为抓手,进一步提高社会建设的层次和水平。今年,集中办好十个方面的实事:一是教育方面。启动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在300多所学校实施中小学布局调整及校舍安全工程、中等职业学校基础能力建设、藏区高中基础设施建设、特殊教育学校建设和教师周转房等项目。落实中职和高中困难家庭子女资助政策。加快建设教育园区。优化高校布局,加强优势学科与实验体系建设,帮助高校减轻债务负担。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努力在促进教育公平和各级各类学校办学水平上有新提高。二是就业方面。加大劳动力培训投入,建立健全政府投资、重大项目和产业规划共同促进创业就业的机制。着力解决基层服务项目期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确保困难家庭高校毕业生基本实现就业。把三江源地区草原生态管护公益性岗位试点扩大到青南三州。大力发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中介组织。年内新增城镇就业5万人。三是社会保障方面。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提高社会保险统筹层次和待遇水平。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参保率提高到70%。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再提高10%,探索解决城镇老年无收入居民养老保险问题,提高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筹资标准,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实现州级统筹,失业保险实现省级统筹。全面推进生育保险。四是医疗卫生方面。大力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五项重点任务,加快建立覆盖城乡的公共卫生服务、医疗服务、医疗保障和药品供应体系,推进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工作。新农合筹资标准提高到人均300元,政府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补助标准提高到人均20元。加强基层医疗基础设施和医务人员队伍建设,在所有基层卫生医疗机构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完善利益导向机制,推进人口和计生工作上水平。五是保障性住房建设方面。建设各类城镇保障性住房15万套,推进农村困难群众危旧房改造4万户、游牧民定居2.5万户。六是农牧区基础建设方面。深入实施新农村建设实事工程,推进农牧区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和新型能源建设进村到户。解决25万人饮水安全问题。启动新一轮农牧区电网改造升级工程。解决7236户农牧民用电问题。实施乡村公路改造和“通达工程”。加快实施移动网和宽带通信工程。七是环境保护方面。推进湟水流域、青海湖流域水环境保护治理,加强西宁、格尔木、德令哈市与河湟沿岸城镇大气、噪声污染综合治理,实施12条中小河流、3条小流域等综合治理工程。加强矿山环境保护与治理。加大西宁和沿湟流域污水管网改造力度,确保污水处理率达到80%以上,实现达标排放。八是藏区集中供热方面。安排资金2.4亿元,在德令哈、贵德、同德、门源、海晏、泽库、甘德、玛多等县城,以多种热源实施集中供热。九是文化方面。建设省民族文化艺术中心等工程,加快喇家遗址、柳湾遗址保护设施建设,实施州级“三馆”、“村村通”、农村电影放映、广播电视西新工程,建设村级文化体育活动场所。十是社会管理方面。启动建设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实施一批州县级政法工作基础设施项目。运用居住证制度,改进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开展专项打击整治行动,增加人民群众的社会安全感。我们要通过一件件看得到、摸得着的实事,让全省各族人民享有较高的幸福指数,向着与全国同步实现全面小康奋勇迈进。

  三、关于“十二五”规划纲要

  根据《中共青海省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省政府制定了《青海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纲要(草案)》分析了发展基础和发展环境,提出了未来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发展目标,系统阐述了7个方面、23项重要任务,并就规划实施做出部署。《纲要(草案)》现已提请大会审查。下面,我就一些主要问题作个简要说明。

  (一)“十一五”时期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情况。经过五年的努力,“十一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和任务胜利完成。五年来全省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3%;人均生产总值达到23900元,年均增长12%;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3359亿元,年均增长20.9%;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达到205亿元,年均增长26.5%。过去的五年,我们创造了青海历史上发展速度最快、发展质量最好、基础设施建设成效最明显、城乡面貌变化最大、人民得实惠最多的新纪录。

  (二)“十二五”规划纲要(草案)的主要特点。回顾“十一五”,我们清醒地看到,纵向比,发展成绩很大,引以自豪;横向比,与全国发展差距拉大,时不我待。正是基于我省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和推进跨越发展的任务要求,我们在编制“十二五”规划时着重把握了两个关键:一是在指导思想上提出了“三个为主”,体现了主题、主线和路径的有机统一,体现了发展思路、发展战略和发展方式的有机统一。二是综合考虑未来发展趋势和条件,明确提出了“四二一六”的奋斗目标,不仅体现了发展速度、发展质量和发展目的三者的有机统一,而且体现了纵向比、横向比的有机统一。这是“十二五”规划纲要(草案)最为鲜明的两个特点。

  (三)“十二五”时期的战略任务。《纲要(草案)》对“十二五”时期的经济建设、社会发展、改革开放等方面,作出了全面部署,提出了明确的任务和政策措施。集中反映在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经济发展实现新跨越。全省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2%,人均经济总量走在西部前列;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年均增长15%。这两个指标均实现翻一番以上。五年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9000亿元,为“十一五”的近3倍。交通运输能力和效率全面提高,农牧区生产生活用电得到较好保障,基本解决工程性缺水问题,全面解决农村牧区饮水安全问题,全面实现“358”地勘工程目标,人均投资强度走在西部前列。特色农作物种植面积比重达到80%,全面形成生态农牧业发展格局。打造在西部乃至全国有影响的工业十大特色优势产业。循环经济增加值比重达到80%,可再生能源生产比重达到40%,走在全国前列。服务业发展层次和水平明显提高,服务业从业人员比重达到40%。节能减排各项指标均控制在国家下达目标以内。经济社会发展步入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的轨道。

  第二,区域发展形成新格局。“四区两带一线”战略深入实施,分工合理、各具特色、相互促进、充满生机的区域发展态势形成。以西宁为中心的东部城市群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全省城镇化率达到50.5%,城乡一体化走在西部地区前列。三江源生态补偿机制试点迈出新步伐,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得到有效遏制,“一屏两带”生态安全格局基本形成。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返回顶部文章来源: 地方_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