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作用与效果
(一)发挥了扶贫能力建设服务平台作用。连南县扶贫孵化中心自2011年1月成立以来,共举办驻村扶贫干部培训班6期1000多人次,县、镇、村扶贫干部培训班6期300多人次,贫困户代表培训班5期500多人;先后召开联席会议12次,研究解决帮扶单位提交问题近50个。组织下乡扶贫业务咨询指导110次,为帮扶单位和贫困户解决工作难题和生产技术难题60多个。上述活动的开展,促进了两个提升:一是提升了扶贫干部队伍的履职专业能力。驻村干部帮扶能力有效提升,扶贫方法、扶贫手段更丰富、更实用,扶贫决策效率更高、更科学,涌现了王清明等一批优秀驻村干部;县、镇、村三级扶贫干部的观念得到转变,扶贫业务水平得到提高,协调、指导和配合服务能力明显增强。二是提升了贫困农户的自我发展和自立创业能力。通过看得见、摸得着的脱贫事例和基地示范引导,使贫困群众逐渐摆脱“等、靠、要”思想和小农经济意识的束缚,树立起自力更生意识、商品经济意识和市场参与观念,懂得利用特农网、互助资金、小额信贷等信息网络工具和微型金融资源,营造了自主创业氛围,涌现了一批脱贫致富带头人。
(二)促进了“双到”扶贫的县抓落实。第一轮“双到”扶贫期间,由于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帮扶单位的全力支持,贫困地区干部群众的艰苦努力,再加上县扶贫孵化中心作用的充分发挥,共引进、整合、投入扶贫资金达 2亿多元,促成了1083个扶贫项目在连南县落地和实施。这些项目包括基础设施、产业开发、扶贫搬迁、社会事业、爱心济困等。大批扶贫项目的实施,使全县纳入第一轮“双到”扶贫的38个省级贫困村,村集体经济收入从2009年平均每村3.15万元增加到2012年的12.5万元,增幅297%;有劳动能力有发展意愿贫困户年人均纯收入从2009年的2500元以下增加到2012年的7000元以上;全县建成扶贫移民点10个,安置贫困群众2186户8746人,完成住房改造4218户;解决了17800名贫困群众饮水安全问题,新修、硬化贫困村公路230多公里;新发展蚕桑面积1.53万亩,油茶面积4万多亩,以有机稻、稻田鱼、石头猪、本地鸡为主的“一村一品”、“一户一业”种养项目不断发展,形成“贫困村搞产业、贫困户创家业、扶贫干部干事业”的良好局面。
(三)营造了浓厚的社会扶贫氛围。连南县扶贫孵化中心是全县扶贫宣传的一个重要阵地,它有效地宣传和展示了连南扶贫历程、经验和成果,扩大了“双到”扶贫的社会影响,营造了浓厚的社会扶贫氛围。孵化中心成立以来,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国中央电视台、广东电视台、南方日报、中国经济周刊、《21世纪经济报道》、南方杂志社等媒体先后前来采访报道,使外界对连南县扶贫工作情况和特色扶贫模式有了更多的认识和了解,也拓宽了外界扶贫资源投入连南的渠道。如恒大集团通过各方报道,了解到连南县扶贫特别是移民搬迁的情况后,给予了资金援助,资助连南县高寒山区贫困群众的扶贫搬迁项目。
(四)提供了“双到”扶贫机制创新的交流窗口。孵化中心成立以来,举办了“双到”扶贫连南实践与探讨等省内扶贫经验交流会2期300多人次;与河北、广西、湖南、内蒙古、山西等省(区)扶贫部门开展扶贫经验交流1000多人次;全国地市州扶贫办主任培训班200多名代表到孵化中心现场考察参观;原国务院扶贫办主任范小建,广东、江苏、内蒙古等省(区)内外领导,先后到连南县扶贫孵化中心考察、调研和指导;香港全国人大代表、海峡两岸活动团等到连南视察扶贫开发工作;连南扶贫孵化中心及扶贫模式已成为展示广东“双到”扶贫的一个窗口和缩影,并在全国有关地方发挥放大效应。(国务院扶贫办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