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二、强化“两翼”发展,打造生态链公益和精准型公益新模式。
生态链公益模式和精准型公益模式,是苏宁公益发展的两个重要支撑。两类创新型公益模式的推进均有效地契合了企业的业务特长和资源优势。
首先,以生态链公益模式为方向,将企业优势与公益实践融合发展,确保公益实践的良性可持续发展。
作为互联网零售商,苏宁在公益实践过程中,结合自身业务特长,运用新兴互联网技术,发挥企业线上电子商务平台和线下门店网络的优势,实现从输血到造血、从单点响应到多级联动的转变,推动公益事业健康发展。
一方面,借助企业互联网化运营优势,探索造血式扶贫的新途径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从“输血式”到“造血式”公益途径的转变,是苏宁运用互联网技术发展公益事业的全新探索。
2014年,苏宁与盱眙县明祖陵镇明祖陵村和泗阳县卢集镇成河村两个省定经济薄弱村的结对帮扶关系,并作为第一个非公企业正式加入江苏省扶贫开发“五方挂钩”帮扶工作序列。
在与盱眙的帮扶计划中,苏宁的电子商务扶贫工作正式启动,通过充分利用苏宁易购开放平台渠道资源优势,带动当地特色产品、旅游资源等进一步拓展市场,推动盱眙地区经济发展。同时苏宁向盱眙捐赠的100万元资金,建造食用菌种植大棚,成立食用菌栽种培训学校,引进台湾先进农业技术,打造集生产技术培训、食用菌种植于一体的产业园,打造盱眙县具有示范带头作用的食用菌生产、技术培训基地。既可以为当地经济带来发展动力,同时也为低收入农户拓展收入渠道,从而带来增收效益。
在此之前,苏宁已经在在南京范围内,探索推进造血式公益模式:包括在高淳县古柏镇捐成立有机大米基地;在东坝镇建立“蘑菇生产基地”;在六合新集镇建立“水果生产基地”等等。
另外,苏宁在企业内部启动的针对大龄下岗者“4045”再就业人员工程,以及针对农民工技能培训的“蓝领工程”,在南京大学等多所高校设立的就业实习基地等,都是苏宁利用企业经营优势,实现“造血式”的公益援助行动。
另一方面,依靠遍布全国门店网络和强大的物流系统,建立抗险救灾的快速反应机制。
在7月初的海南“威马逊”台风水灾过程中,海南苏宁利用自身资源优势,援助灾区并参与灾后重建工作。比如,苏宁物流车辆将3000斤大米、1200斤油、8400平防雨布等物资第一时间送往灾区,派售后工人上门为灾民检修家电,并承诺受损的电器均可来苏宁享受以旧换新服务等。借助苏宁的物流资源和售后服务优势,苏宁在此次救援过程中得到了海南当地人民的一致好评。
2013年,浙江余姚水灾期间,宁波防汛指挥办公室发布了余姚急需充电宝等相关设备的消息。看到消息后,苏宁宁波大区立刻响应,组织大区办公室及门店同事,派物流车辆紧急将3000个充电宝送往灾区,同时,组织十余人的救灾小分队迅速奔赴灾区,投入到当地的救援工作中。从接到消息到人和物抵达灾区,苏宁借助门店网络和物流系统优势,只用了数小时时间。
在半个多月前的鲁甸地震中,苏宁应对灾情的快速响应机制进一步得到体现。在地震发生的当日下午,苏宁立刻启动从大区分公司到总部的联动机制,并于当日晚间确定了捐助计划。在第二日,苏宁便宣布通过云南慈善总会向云南鲁甸地震捐赠500万元,支援灾区抗震救灾。
在面对自然灾害等重大突发事件时,苏宁已经形成了一套成熟的快速救援应急机制。基于苏宁分布在全国的60个大区和1600多家门店,与总部形成多级区域联动。在灾情发生时,分公司可直接与总部高层沟通制定救援计划,同时分公司具有完全的自主权,充分借助企业当地物流、设备等资源优势,在最快的时间内对灾区形成有效的救助。
借助企业经营优势,苏宁一直冲在抗灾最前端。2008年汶川大地震,苏宁董事长张近东第一时间捐款五千万,创下当时国内个人捐款之最;与此同时,苏宁迅速动员公司力量,安排物流车辆运送物资、组织员工抢险。此后,在南方雪灾、西南旱灾、甘肃舟曲山洪泥石流以及青海玉树、云南昭通、四川雅安、甘肃定西地震等特大自然灾害发生时,苏宁积极支持灾区救援和重建,累计捐赠约3500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