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头举全力推进精准扶贫 “三到村到户”

发布时间: 2014-07-25 11:10:57  |  来源: 包头日报  |  作者: 张燕青  |  责任编辑: 王虔
关键词: 包头 精准扶贫 扶贫攻坚 贫困户

编制规划 描绘乡村发展蓝图

最近,金山镇大南窑村四队队长刘拴生基本不着家,除了照看地里的农活,其余时间,他都跟驻村干部在一起泡着。“有事儿了和驻村干部们反映,没事儿了就跟着他们在村里转,歇下了就和他们聊聊,咱们农民有时候思想跟不上潮流,经过他们一讲,就明白了。”刘拴生憨憨地说。

在“转”的过程中,刘拴生眼看着驻村干部把村里的贫困户跑了个遍,眼看着十大盒的帮扶记录簿记满了这些贫困户的家庭情况、贫困原因、帮扶干部和帮扶措施,这让他觉得,这些人是来办实事儿的。“三到村到户”启动以来,首先把调查摸底、建档立卡作为规划到村到户的基础性工作,制定《精准扶贫建档立卡实施方案》、《信息监测管理系统工作实施方案》和《贫困信息监测系统操作指南》。驻村干部到位后,即开始对所属贫困村、贫困户基本情况进行全面摸底调查,截至目前,已入户 37943户,完成贫困户信息录入15444户,110个重点贫困村已有90个村编制完成村级规划,7089户贫困户编制了脱贫计划,规划编制完后需经村民代表大会讨论同意并进行公示,报帮扶单位审核再报所属旗县区扶贫工作团复审备案。实现了扶贫工作信息化管理,为实施精准扶贫奠定了基础。

参加村民大会时,驻村干部为刘拴生打开了一幅亮堂堂的发展蓝图:2014年,在每个自然村打井、建设节水灌溉工程、完成村内主干道硬化工程、扶持8亩温室大棚争取危房改造62套;2015年,加强村里美化、绿化工程扩大村集体经济成果;2016年,新建老年活动中心;2017年,巩固脱贫成果,增强贫困户自主致富能力……“以前村里哪见过个规划呢,这次村子真的要大变样了。”刘拴生喜滋滋地说。

落实项目 带领贫困户同富裕

走进达茂旗乌克忽洞镇乌兰村村委会,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幅巨大醒目的“乌克忽洞镇乌兰村精准扶贫‘三到村到户’项目规划示意图”,村支书王润全告诉记者,上面的项目都是扶贫干部帮助他们村跑的,项目实施后,会给村里带来很多收益。

“在前期的摸底调查中,我们注意到村里有家个体面粉厂,挺有潜力的,但囿于资金有限,始终处在家庭作坊的阶段,收入也只能勉强养家糊口。了解情况后,我们向帮扶单位争取到扶贫资金5万元,给面粉厂用于扩大规模、规范经营。我们扶贫工作组的组长还到市里推销他家的面粉,帮助他们打开市场。”乌兰村驻村干部敖日格拉说。

围绕“三到村到户”攻坚工程确定的目标任务,驻村干部科学制定了基础设施和产业化扶贫项目,目前已确定项目410 个,实施项目56个。把扶贫攻坚与实施“十个全覆盖”工程相结合,有效整合部门资源,把“十个全覆盖”的政策和资金向贫困嘎查村和贫困户倾斜,集中投放、捆绑使用,重点抓好危旧房改造、安全饮水、道路硬化、通电、通广播电视通讯等社会保障任务的落实,通过向上争取、本级安排、银行贷款、部门整合、招商引资、农民自筹等渠道,目前已落实扶贫资金1.52亿元。

“通过规划、项目、干部‘三到村到户’,做到规划跟着贫困村、贫困户走,项目跟着规划走,干部跟着项目走,实现扶贫规划、项目、干部与扶贫对象无缝对接,切实提高扶贫开发的精准度。”市扶贫办主任云瑞说。

■相关链接

自 “三到村到户”攻坚工程全面启动以来,截至目前,330名驻村干部已全部到位,不脱产帮扶干部总数达到1403人,编制完成90个贫困村扶贫规划和 7089户贫困户脱贫计划,筹集扶贫资金4046万元,确定扶贫项目410个,“三到村到户”各项工作走在了全区前列。

■评论

扶贫既要扶业又要扶志

贫困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按照经济学的一般理论,贫困是经济、社会、文化贫困落后现象的总称。但首先表现出来的是经济意义上的贫困,即物质生活贫困,所以扶贫核心在扶业。

“三到村到户”的重点内容就是发展规划、发展项目到村到户。地区经济再薄弱,有了因地制宜的产业支撑,就有了造血功能与内生动力,就能够依靠自身努力和主动作为来摆脱贫困。能够着眼具体帮扶对象的具体问题,进行精准扶贫,就避免了胡子眉毛一把抓的弊病,把准每个贫困户的贫困病根,对症下药,效果更好。

同时,贫困又不仅仅只是经济概念。199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阿玛蒂亚·森认为:贫困的真正含义是贫困人口创造收入能力和机会的贫困;贫困意味着贫困人口缺少获取和享有正常生活的能力。所以扶贫关键在扶志。

无论一个人、一个家庭,还是一个村、一个县,物质贫困并不是最可怕的,精神上的贫困更令人担忧。一味畏难发愁、自暴自弃,缺乏脱贫致富的志气和勇气,没有奋发向上的精神状态,给再多的金钱与物质,也难以拔掉穷根。越是困难,越要凝聚起精气神,越要更新观念,拓展思路。驻村干部的到来,给贫困户带来了发展思路,给他们贴息养羊,给鸡苗、猪苗的同时,更给了他们生活的奔头,扶起人心才是扶贫根本之道。(文/记者 张燕青 图/记者 宫伟恩)

 

   上一页   1   2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