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植技术]秸秆巧发酵 适口好饲料

2012年10月08日17:08 | 中国发展门户网 www.chinagate.cn | 给编辑写信 字号:T|T
关键词: 饲料转化率 秸秆粉碎 发酵饲料 秸秆饲料 发酵时间 葡聚糖酶 饲喂方法 菌体蛋白 饲喂效果 揉碎机

微贮饲料好处

微贮饲料:就是把农作物秸秆粉碎后经微生物在厌氧状况下发酵所产生的饲料。微贮饲料可以用来饲喂牛、羊、马、驴、骡、兔、鹅、鸭各种动物。

好处:①一年四季都可以进行生产和饲喂;②把废弃的适口性差的秸秆转变成适口性好、营养丰富的秸秆饲料;③生产成本低、工艺简单,广大农户都能自己掌握,每公斤生产成本0.12元左右,其中原料费0.08元,微贮菌费用0.01元,加工费用0.01元,各种营养补充剂0.02元;④饲喂牛、羊微贮饲料铡短或揉搓均可,饲喂鹅鸭的要粉成细面,不加尿素加豆饼。

秸秆特点:两低两高:①粗蛋白质含量低(约在2%~4%);②维生素含量低(每公斤含胡萝卜素约2~5毫米);③粗纤维含量高(一般在20%~40%);④无氮浸出物含量高(一般在30%~50%)。

由于秸秆含粗纤维多、适口性差、消化率不高,直接喂牛羊等草食动物采食量少,利用率低。而经过微贮方法加工处理后,可以提高营养价值,增强适口性,促进消化吸收。

原理及作用

干秸秆木质素、胶质等含量高,家畜对秸秆的利用率受到限制。通过微生物发酵处理转化成大量的乳酸、乙酸、丙酸等挥发性脂肪酸;在发酵过程中产生出大量的纤维素酶、脂肪酶、淀粉酶、葡聚糖酶、蛋白酶等,使纤维素、淀粉蛋白等大分子物质转化为畜体直接吸收的简单化合物,提高饲料转化率;通过微量元素的发酵促进提高饲料转化能力和畜体免疫功能;发酵过程中还可产出大量菌体蛋白和B族、K族维生素供利用;可有效抑制畜体消化系统有害菌繁殖,减少腹泄等疾病发生,提高抗病能力。干物质消化率提高35%,粗纤维含量降低10%以上。采食量和采食速度提高30%。

制作技术

1.秸秆制备:将秸秆铡段(2~5厘米)或用揉碎机揉碎。粉碎后饲喂效果更佳。玉米秸粉碎为0.5~1厘米(可用筛孔1.5~2.2厘米锤片式粉碎机粉成),稻草切成1~2厘米长,其它秸秆藤蔓类依次类推。

2.发酵容器的选择:水泥池、窖、缸、塑料袋、塑料桶等匀可。

3.配方(单位:公斤):牛用比例:秸秆粉1000、玉米面5、尿素3、食盐6、食糖0.5、水1000~1500、微贮菌剂一包。

羊用比例:秸秆粉1000、玉米面30、尿素3、食盐6、食糖0.5、水1000~1500、微贮剂一包。

注:A、水量可根据秸秆湿度大小和秸秆粉碎粒度大小酌情添加,秸秆粉碎越细,加水量越大,发酵好的饲料水份在65%~70%为宜。

B、处理稻草时,可添加5~10公斤过磷酸钙或磷酸钙。

4.制作方法:(1)菌种活化:把菌种1袋加入1000~1500毫升30℃的温水中(以做一吨秸秆为准),再加入白糖50克(溶液含糖不超过5%)溶解,放置两小时备用,活化好的菌种要当天用完。

(2)配制菌剂:在水泥池、缸或桶中加入水1500千克(以制做一吨为单位)将尿素3千克、食盐6千克放入水中搅拌均匀后,把活化菌种液倒入,制成菌剂。

(3)料菌混合:用水泥池做,在池底铺放20~30厘米厚的秸秆,均匀喷洒菌剂,压实后再铺放20~30厘米厚的秸秆,再喷菌剂压实,每层秸秆铺完后撒一层玉米面,循环反复,高于池口20~30厘米压实,用塑料布封严(喷洒菌剂应下部少一些,上面多一些,压实的目的是排空气,创造厌氧条件)。封好的池子上面覆盖20~30厘米秸秆,再用20厘米土覆盖,保证发酵池厌氧,防阳光暴晒。

如用缸、桶、塑料袋制作,首先在干净的水泥地面上拌料,按配方把秸秆粉和玉米面均匀地掺在一起,然后把菌剂泼在掺好的料上,边泼边掺,混匀为止。然后进行装料,边装边压实,尽量排出容器中的空气,密封发酵。

5.发酵时间:发酵时间与环境温度关系密切,10℃以上开始发酵,温度高,发酵快,时间短,反之亦然。秸秆粒度大小也影响发酵速度,在环境温度相同情况下,秸秆切段比粉碎需要发酵时间长。

切段或揉碎秸秆10℃温度发酵25~40天;秸秆发酵环境温度20℃以上需7~15天;15℃左右需15天。

6.饲料质量的检验:发酵好的饲料呈黄白色,具有苹果香味,手感质地松软、湿润。

饲喂方法

秸秆发酵饲料可与其它草料搭配使用,每头牛每天饲喂量15~20千克,每只羊每天饲喂量1~3千克。根据牛、羊长阶段及体况的不同,可灵活掌握。由于畜体对发酵饲料有个适应过程,应从少到多逐渐增加饲喂量。

注意事项

1.取料时从一角开始,呈断面型取用,随喂随取。取料后,注意密封保存。

2.霉变秸秆不宜做微贮饲料。

3.切忌将尿素、食盐同菌种一起进行活化,防止菌种在高浓度盐环境中失活。

4.饲料中的食盐应在日粮中扣除。

5.各种秸秆单用或搭配均可,高梁秆不宜使用。

(据农业部网站消息)

返回顶部文章来源: 中国发展门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