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城降特大暴雨 专家为防止城市内涝献策

2012年07月27日15:23 | 中国发展门户网 www.chinagate.cn | 给编辑写信 字号:T|T
关键词: 城市内涝 城市排涝 黄色预警 特大暴雨 城市排水系统 城市公共设施 城市下水道 城市规划者 城市可持续发展

7月21日上午11:30,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驾车驶至朝阳区安立路立水桥附近时突遇电闪雷鸣,瞬时昼如黑夜,降雨急速落下,雨势渐如瓢泼。随即,待记者将车驶入附近小区内一处地下停车场后,距离降雨时间不足半小时,上述路段立交桥下的积水便已齐膝,有两车淹没积水当中无法发动,其余车辆也停驶避让,路面交通近于瘫痪。

据记者了解,北京21日的降雨属全市范围大暴雨到特大暴雨,从北京市气象台当天下午2:00发布暴雨黄色预警到晚上6:30升级为自2005年建立天气预警制度以来首个暴雨橙色预警的四个半小时内,北京全市范围出现多处大面积内涝积水,山区引发泥石流。

北京市气象局22日上午发布数据显示,截至22日早6:00,北京全市平均降雨量170毫米(水文+气象),其中城区平均降水量215毫米(水文+气象),最大降雨量出现在房山河北镇,达到破纪录的460毫米(水文站)。降雨为61年来最强暴雨,呈现“雨量大、降水急、范围广”的特点。

据本报记者从北京市防汛指挥部获悉,截至22日上午9:00,本次降雨已造全市10人死亡。其中,北京城区多座下凹式立交桥区出现积水,积水道路达67处,43处断路;部分路段因数米深积水阻断交通达8小时,致使大批车辆涉水抛锚;为应对北京西南、西北及东北部山区泥石流灾害,房山、门头沟、密云、怀柔、平谷等郊区县已转移民众三万余人。

对此,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的相关专家认为,本次强暴雨极端天气再次将北京城市排(蓄)水设施不足以及设计标准低、城市地表硬化路面渗水能力不足、城市规划欠长远考虑等问题暴露无遗。而类似问题也被视为中国城市普遍存在并导致城市内涝频发的三大问题。

“蓄排”结合解决城市内涝问题

“下水道是城市的良心”,法国人雨果的这句名言如今正一次次触碰国人脆弱的神经。城市多发内涝,被誉为“城市良心”的下水道屡成众矢之的,而国内城市大规模扩张普遍“重地上、轻地下”的发展模式更被形象地喻为“缺少良心”。

“降雨产生的径流量超过城市排涝能力(管道、河道)是造成大量城市遭遇暴雨内涝的直接原因。”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防洪抗旱减灾研究所副所长向立云对本报记者表示,解决城市内涝问题,应在针对城区局部重点地区提升排水设施标准的同时,增加蓄水设施,以“蓄排”结合的方式解决城市内涝问题。

据记者了解,我国城市排水设施标准多按雨量“一到三年”一遇设置,由此势必造成难以抵御强暴雨泄洪要求的现状。向立云认为,当前受制于城市自然条件及财力投入等因素制约,提升城市排涝标准相对困难。因此,解决城市洪涝除了依靠现有排水设施外,还需要相关部门提升应急处理能力。

在向立云看来,配合城市排水设施,另一种治理城市暴雨内涝的重要工程措施就是增加蓄水设施,即就地消化“雨洪资源”。而这一点对于缺水的北京而言可谓“天降财富”。

“实际上,北京已经开始对新建小区以及城市新开发地区增设蓄水设施。”向立云介绍,“蓄排”结合作为通盘统筹治理城市内涝以及预防杜绝城市内涝的良方,还需要长期投入建设才能发挥全局效用。同时,“蓄排”结合的方法也值得全国各级城市借鉴。

增强硬化路面垂直渗水能力

“水泥柏油铺路、难见绿树土壤”正逐渐成为当今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一种普遍景象。随着城市面积无限扩大,在城市排水设施标准普遍偏低的现实情况下,硬化路面的逐渐增多也加剧了城市内涝积水的程度。

21日京城暴雨当天,本报记者在位于朝阳区北苑路附近的一座拥有较多绿化设施的小区内发现,由于小区绿化较多,地表多被草皮覆盖,渗水能力较好,原本因急速降雨形成的30厘米深积水也随着雨势的暂时减小而迅速退去。

但在紧邻该小区西侧的一段柏油市政路上,由于尚未完善排水设施,暴雨中积水越来越多,路侧停放车辆无一幸免,全部被淹。且伴随多达十余小时的强降雨持续影响,道路积水也波及紧邻路旁的小区,导致小区内积水涨至近50厘米深。

“越来越多的城市硬化路面削弱了土壤原本较强的渗水能力。”中国科学院陆地水循环及地表过程重点实验室常务副主任、水循环与水文过程研究室主任宋献方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当前,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鲜有采用具备渗水能力的硬化材料,这也是造成北京这样的大城市一旦遭遇较强降雨就势必形成路面积水的主要原因之一。

宋献方认为,避免出现因为城市硬化路面造成积水,必须在实施硬化基建工程的同时,增加硬化路面的垂直渗水能力。

“现有的基建施工技术已经成熟,只是投入及时间问题。而铺设具有优于传统土壤渗水能力的硬化路面也是多数国际城市普遍采用的治理城市内涝的有力措施。”宋献方对本报记者举例,比如德国的城市硬化路面,具备较强渗水能力的硬化工程已经占到70%。这对辅助城市排水,防止城市内涝以及增加城市蓄水能力都有着较好作用。

城市规划要做到全面设计、长远考虑

近年来,随着全国多个城市频发内涝,城市规划“短视”,缺乏长远考虑也备受诟病。在城市建设长期专注发展地上高楼大厦的同时,一条能够抵御暴雨实现完美泄水的城市下水道在中国现代化的城市中始终难觅,这无疑也让城市规划者频遭尴尬。

频发的城市内涝洪灾也在不断警示:百年城建必须“先下后上”,牢固基石。而良好可用的城市排水系统,正是保障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条件。

宋献方认为,城市规划需要做到“全局设计、长远考虑”。为此,必须杜绝追求短期效益,同时要防止历届政府因政绩考虑,反复实施基建政绩工程。

对此,中国社科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中心原主任、中国城市建设峰会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牛凤瑞也对本报记者表示,近年频发的极端天气正给城市现代化建设,特别是对北京这种成长中的国际特大城市带来严峻考验,而要经得起这些考验,就需要城市规划及建设者静下心去实施好基础性城市公共设施工程。

在牛凤瑞看来,早前因为财力有限以及人们认知水平的局限,城市排水等公共设施投入一直不足,且相关设计标准也有待提升,这显然无法满足北京建设国际城市的需求。

“在当前北京公共财力支撑水平不断提高的背景下,提升城市基础公共设施水平的关键是要形成‘长远考虑、高标准起步、脚踏实地分步实施’的规划思路。”牛凤瑞强调,杜绝城市内涝不能一蹴而就,需要城市规划为城市发展预留出富余量,继而对城市排水等基础公共设施做到“增加投入、合理投入、加强管理、提高使用水平”。

返回顶部文章来源: 中国经济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