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城市如何防洪排涝?赣州福寿沟造福千年

2012年07月27日14:41 | 中国发展门户网 www.chinagate.cn | 给编辑写信 字号:T|T

7月21日,首都北京遭遇了自1951年以来最大的一次强暴雨,房山区降雨量达460毫米,整个城市及周边地区发生洪涝灾害,造成了人员伤亡和不小的经济损失。而半个多月前,省城石家庄也曾遭遇大雨袭击,防洪排涝工程也一度经受了严峻考验。不只是北京和石家庄,全国许多城市在雨季都面临着如何解决防洪排涝的问题。现在,我们把目光放到古代,看看历史上城市建设中是如何解决防洪排涝问题的,相信对今天的我们必有借鉴意义。

□杭侃

作为人类聚集区域的城市,自古及今,防洪排涝一直是个重要的问题。目前,我国共有城市622座,其中531座有防洪任务,设防标准达到50年一遇及其以上的只有93座,占总数的18%。城市内部的防洪标准,一般只有5~10年一遇。

在长期的生活实践过程中,古人逐渐形成了一些明确的思想,来指导建造人类的聚居地,以尽量趋利避害。在幅员广阔的中国大地上,各地自然条件相差甚大,古人根据不同的地理环境,因地制宜地建造水利设施,其中既有区域性的宏观调控,也有针对不同城市特点建造的具体工程,这些水利事业有宝贵的经验值得总结,也有惨痛的教训需要吸取。不论是经验还是教训,都是留给我们今天的财富。

赣州“福寿沟”造福千年

赣州位于江西省南部,市区外围多是200~300米的低山丘陵,全市水系呈辐射状从东、南、西三面汇聚入章、贡二水,合为赣江北流。赣州具有典型的亚热带丘陵区湿温季风气候,四季分明,雨量丰沛,降水变率大,境内降水强度大,降水量年内分布不均,4~6月降水量约占全年降水的42%,春夏之交的雨季,各方河流之水汇向赣州盆地,章江和贡江的年过境水量为277.1亿立方米,经常形成洪涝灾害。

南朝萧梁时期,赣州城址经过不断的选择,最终选定在章、贡二水交汇处,在五代之前,城西北最高峰田螺岭和向东绵亘的百家岭一带建有子城,今射箭坪东北仍保存东、西宽40.3米,南北长100米,总面积2000余平方米的台地。在这块台地的南部,保存着南宋嘉定年间知军留元刚改建的军门楼,军门楼呈长方形,墙基上还有“嘉定八年”“嘉定十年”“军门楼砖”字样的宋砖。这样的地形上修筑子城,在当时的条件下已经能够满足基本的防洪需要。因为这块台地是城内地势最高的地方,它与邻近的八境路的高程相差12米。大雨时节,这块台地上的水可以很快下泻到江中。

唐代后期,南方城市在经济重心南移之后,曾经经历了一个普遍的城市扩张期,许多南方城市都是在五代两宋时期扩建的,赣州城也不例外。这样扩建后的赣州城,已经将许多相对低洼的地方包括在了城区之内,城市的防洪排涝就成为了现实的问题。

北宋时期,赣州城的地位更加重要,赣州的城市建设也迎来了高潮,这个高潮的标志性工程有4个,分别是城墙、街道、福寿沟和浮桥。北宋嘉祐年间(1056~1063年),权知虔州军孔宗翰“因贡水直趋东北隅,城屡冲决,石当其啮,冶铁锢基,上峙八镜台”,将原来土筑的城墙加砌砖石,在提高军事防御能力的同时,城市的抗洪能力也明显提高。另一个标志性的工程就是在赣州排涝中发挥重要作用、沿用至今的福寿沟。

北宋熙宁年间(1068~1077年)刘彝任虔州知军时期,主持规划建设了赣州城区的街道,并根据街道布局和地形特点,建成了排水干道系统——福沟和寿沟,主沟完成以后,又陆续修建了一些支沟,形成了古代赣州城内“旁支横络”、“纵横行曲,条贯井然”,主次分明、排蓄结合的排水网络。这些沟渠“纵横纡折,或伏或见”形似篆书“福寿”二字,福寿沟由此而得名。其集水范围大致以文清路为界,文清路以东即城东南之水流入福沟,排入贡江,文清路以西即城西北之水流入寿沟,排入章江。由于赣州城区两面临江,排水口直通章贡二江,洪水期间,江水倒灌,容易造成水患。刘彝于是又在出水口处“作水窗十二,视水消长而启闭之,水患顿息”。宋代的福寿沟为矩形断面,砖石结构,断面尺寸很大,“广二三尺、深五六尺,以砖,复以石”,水窗闸门的门轴装在上游方向,当江水低于水道水位时,下水道的水力就会冲开闸门,而当江水高于下水道水位的时候,江水就会关闭闸门,这样就可以防止江水倒灌。

赣州城内原有众多的水塘,福寿沟将这些水塘串联起来,形成城内活的水系,雨季可以调蓄城内径流,在城内雨水无法及时外排时避免涝灾,并且可以发挥养鱼、种菜、污水处理等综合效益,其原理与今天市政规划中的防洪措施相符合。刘兴昌主编之《市政工程规划》在“城市防洪的一般措施”中,列举的防洪堤布置之一:“只沿干流筑堤,支流和地面水则在支流与干流交接处设置暂时蓄洪区,洪水到来时,闸门关闭,待河流退洪后,再开闸放出蓄洪区的洪水,这个方案适用于支流的流量小,洪峰持续时间较短,堤内又有适当的洼地、水塘可作蓄洪区的情况。”

福寿沟建成后,由于管理不善,年久失修,到明天启年间已经是“居民架屋其上,水道浸失其故”,清末更是出现“春夏之交,雨潦时降,潢污停休,疾病易生,民患苦之”的情况,同治八年(1869年)时终于对福寿沟进行了一次较彻底的治理,并绘制了福寿沟的地图,这次维修后的福寿沟总长12.6公里,至今依旧是赣州旧城区的主要排水干道。

1   2   下一页  


返回顶部文章来源: 燕赵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