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解读
- 经济发展
- 社会发展
- 减贫救灾
- 法治中国
- 天下人物
- 发展报告
- 项目中心
开远市马头坡村,13岁的杨天勇和父亲落泪了。
李发兴摄
法定权利缺失,生活基本无序
一说起明年是否还能上学,13岁的杨天勇扑到爸爸怀里,放声大哭
13岁的杨天勇来自马头坡村,目前在附近的灵泉中心校上五年级。一说起明年小学毕业后是否还能继续上中学,这个男孩扑到爸爸怀里,放声大哭。
“我是1990年从屏边县迁过来的。”爸爸杨有林说。杨天勇是他的二儿子,成绩优异,还获过“优秀少先队干部”、“演讲比赛一等奖”等荣誉。然而,升学时不认这些,必须要有户口。
“自发移民比较重视子女教育,宁愿多交钱也要让孩子入学。当地小学也多采取‘睁只眼闭只眼’的态度,但一涉及升学就不好办了。”红河州人大常委会相关人士介绍说,目前,部分远离公立学校且居住相对集中的自发移民们自筹资金创办了学校,有的靠捐献苞谷等粮食充抵教师工资。全市自发移民聚居区现有6所自办小学,其中仅有一所在市教育局备案。
“受教育权利的缺失,造成自发移民文盲、半文盲率较高。”该人士说,他在调查中发现,许多自发移民都只有小学或初中文化。
“孩子在学校里被同学叫‘黑人黑户’,对小孩心理影响特别大。”杨有林更担心的是孩子的将来,他知道有四五个自发移民子女由于上不成学,又找不了工作,最后抢东西进了监狱。
“自发移民们没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各种换届选举,他们无权参与,遇到困难和问题也不敢向当地政府部门反映。”红河州人大常委会相关人士忧心忡忡。
马头坡村距离开远市区不过八九公里,是1980年前后形成的自发移民村,现有116户597人。“村长”是大家在2007年用苞谷籽“投票”选出来的,至今没有得到上级政府的认可。“村长”告诉记者,“我当村长,只是上级领导来调查时好找人。”
由于没有户籍,自发移民们的婚姻和生育权也得不到法律保障。绝大多数自发移民夫妻没有结婚证,没有生育证,几乎家家超生,生养四五个孩子的情况并不鲜见。当地调查发现,最多的一家竟生育了10个孩子。
“村里都是外来移民,有的仗着家里人多欺负人。我们怕被欺负,只能多生。”一户自发移民对记者说。
已经奔波多年,落户仍然无望
融不进当地,也回不了故乡
据调查,开远的自发移民主要来自云南省内的蒙自、屏边、砚山、丘北等24个县,另有少量来自贵州、四川、重庆、浙江、湖南等5省(市)的6个县。迁入开远最早可以追溯到1953年,多数已居住20年以上。至今每年仍有人迁入,仅2009年就有19户。
25岁的王文清就出生在平头山村。“听老人讲,当年屏边老家太苦了,种地也不得吃,就迁来开远了。”
调查显示,为生活所迫、投亲靠友、因超生逃避迁出地计生部门罚款等,是自发移民迁入开远的主要原因,还有一部分是开远姑娘嫁到外地后,因生活条件差,又带着公婆家人一起回迁,有的还将公婆家的其他亲戚一并带入。
虽然在开远生活多年,他们却享受不了基本的公共服务。“户口所在地无法管、迁入地不好管、聚居地无人管”,基本处于自生自灭状态。故乡回不去了,开远也成不了故乡。
去年的一项调查显示,全市1300余户自发移民中,愿意回原籍的仅有27户,有724户要求在开远落户。
多年来,自发移民们不断向相关部门表达诉求。尤其是2000年以来,由于入学、办理机动车驾驶证、结婚生育等原因,要求公安机关办理常住户口者逐年增多,但均未获得批准。
杨正昌兄弟俩为了落户,一年左右时间回了两趟屏边老家。“但是年头太长了,父亲在老家没有户口留底。虽然老家的村委会给开了证明,但派出所就是不办。”
今年7月8日,一份由马头坡村10多位自发移民签字、盖手印的《关于强烈请求户口登记落户的申请书》递交到红河州人大常委会。“你不知道我们对户口有多渴望。”杨有林对记者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