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雨面前中国城市为何脆弱:背后或有政绩冲动

2011年07月19日08:46 | 中国发展门户网 www.chinagate.cn | 给编辑写信 字号:T|T
关键词: 暴雨袭击 城市内涝 城市的规划 城市交通 工程 运河 面子 政绩 小舟 里子

山西运城

小区总积水投诉也没用

7月3日,一场大雨让山西省运城市开发区禹都信用社家属院(小区)变成一片汪洋。当天,要出门的小区居民王先生艰难地用自行车推着女儿涉水走出小区(见图④)。

据居民王先生、宁先生反映,该小区居住着34户居民,一到下雨,院子里就积起很深的水,严重时积水达三四十厘米。积水致小区居民的出行遇到很大困难,常常需要挽起裤腿,推着自行车将人“运送”出去。地势低、管理差是造成积水难以排去的原因。小区旁有一条东高西低的马路,小区处于最西面,而地势较低的西面的下水道被堵塞,无人处理。

小区居民称,下雨积水现象已有6年,他们找过运城开发区管委会有关负责人,但对方总是推诿,积水问题一直没能得到解决。(山西运城市解放北路 董应赞)

暴雨让城市丢了面子

辽宁大连 朱爱华

暴雨让城市交通瘫痪,这在国内已算不上什么新闻了,如果说“新”,那就是瘫痪的程度愈来愈烈。许多城市,包括那些以建设国际都市自诩的城市在暴雨面前为何都花容失色、不堪一击?

尽管其中的原因不尽相同,但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长期以来,一些城市重GDP增长而轻增长的方式,重眼前的奢华而忽略长久的规划,重地面建筑的高度而轻地下工程的质量。

在雨季到过青岛老城区的人,都会对那里不积水的街道印象深刻。100多年前,德国人为青岛这个当时的小渔村设计了足够使用百年的现代排水系统。100多年后,这个系统仍在发挥着作用。我们的一些城市对地面上看得见的高楼大厦情有独钟,争相上项目,建怪楼,筑高楼,你高我比你还高,恨不得一天把城市建成像纽约那样的高楼耸立的城市,但对地下工程却漫不经心,舍不得投入,于是马路三天两头地被折腾。可笑的是一些新建小区道路建成了,才想起地下还没有铺设管道。

为了“面子”,轻怠“里子”。这次连续降雨,使一些为节庆或某项活动献礼匆匆上马、草草收场的工程丢了面子。如上海市,在短短几年时间,就完成了420公里的地铁工程,速度有了,质量隐患却留下了。一连多日的梅雨天,使地铁11条线路都出现了大规模的漏水现象,不仅车站天花板漏水,车站的电梯呈现出瀑布景观,甚至个别车厢顶盖也漏得像水帘洞一样。遍布市区的地铁站本该是民众避雨的好地方,没想到进入地铁站的许多人却成了“落汤鸡”。值得肯定的是当地官方没有怪罪老天,而是坦承为世博会赶工期是地铁漏水的一个主要原因,并痛心地告白:对于质量缺陷,有些可以补救,有些由于涉及当初的规划,已经很难弥补了。在暴雨面前,北京交通也好不到哪去,有地铁线路硬是让雨水逼停了,地面76条公交线路中的34条无法正常行驶。

城市让生活更美好。那么,如何判断一座城市的规划和管理是不是科学的、人性化的、美好的?台湾作家龙应台有一段话,值得我们深思。她说,在一场倾盆大雨过后的街道上,如果你撑着伞溜达了一阵,发觉裤脚虽湿却不肮脏,交通虽慢却不堵塞,街道虽滑却不积水,这大概就是个先进国家;如果发现积水盈足,店家的茶壶头梳漂到街心来,小孩在十字路口用锅子捞鱼,这大概就是个发展中国家。虽然她说的是国家,但拿来衡量一座城市,我想同样适用。

逢雨必涝折射出“政绩冲动”

陕西咸阳 周荣光

入夏以来,先后有不少地方遭暴雨袭击,如江城武汉,就在6月18日遭遇1998年以来最强暴雨,全市主次干道、小巷均出现不同程度积水,全城交通几近瘫痪。而之后的北京、成都又都不同程度出现“逢雨必涝、逢雨必瘫”的窘况。

为何“逢雨必涝”?可以仔细考量一下武汉的防涝设施:武汉号称江城,原本湖泊众多,暴雨来时路面渍水很快进入湖汊;但现在湖边高楼林立,湖汊变成工地,甚至填湖建小区。据报道,武汉城市排水系统设计标准仅为“一年一遇”,即排水能力为24小时内累计降雨100毫米,但这里每年都有七八次降雨大大超出这一标准。城市建设管理过程中如此顾此失彼,一旦暴雨来时必然会窘态百出、狼狈不堪。显然,“政绩冲动”是罪魁祸首,开发建设中的急功近利和盲目扩张,才是严重阻挡雨水自然去路的“拦水坝”。

每遇灾难,地方官员往往有些“很实际”的解释:或曰洪涝灾害乃多少年一遇,或曰资金不足困难太多。过去听了这些解释,再看到灾害面前官员们奋而抗灾的形象,也就理解了。可想到江西赣州城的宋代福寿沟千年之后仍发挥作用的现实,觉得再完美的解释都显得苍白。

近日,已有不少评论呼吁城市建设管理者要从教训中获得认识,更新城市规划建设理念,加强城市公共管理和应急机制,以实现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这无疑是必要的。然而,笔者认为,关键可能尚不在建设理念。如今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建筑材料和工具不断更新,但所修工程不如千年前古人所为,这绝不是古人多么聪明,而是因官员施政态度的不同。是着眼于认认真真做实事的精神干点实在事,还是奔着政绩,先去干一些可以大肆炫耀的“工程”,这才是解决“逢雨必涝”问题的关键。我们常以“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来要求做好项目、工程。怎么理解这八个字?面对“一年一遇”的排水系统设计标准和福寿沟这样千秋不倒的工程,还用得着更多诠释吗?

   上一页   1   2  


返回顶部文章来源: 人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