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副省长泽巴足:灾区经济发展超过灾前水平

2011年05月10日14:05 | 中国发展门户网 www.chinagate.cn | 给编辑写信 字号:T|T
关键词: 灾区 灾后恢复 四川灾后重建 汶川地震

中国网5月10日讯 (记者唐佳蕾)国务院新闻办今天上午就汶川特大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情况举行发布会,甘肃省人民政府副省长泽巴足在会上表示,甘肃省8个重灾县灾后重建落实资金规划项目共7546个,规划总投资614亿元,投资完成率93.6%。灾区城乡面貌发生巨大变化,灾区基本生产生活条件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总体达到或超过灾前水平。

泽巴足介绍说,甘肃省5 12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工作,在党中央的亲切关怀下,国务院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工作协调小组的指导下,在国家有关部门、兄弟省市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省委、省政府按照灾后重建三年任务两年基本完成的总体要求,组织各方面力量,采取各种有效措施,科学有序推进灾后恢复重建,取得了重大成果。

灾后重建取得重大成果,灾区面貌发生巨大变化

甘肃省是汶川地震损失仅次于四川的重灾省,受灾范围广、受灾人数多、经济损失大,恢复重建任务艰巨。根据国家《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对我省8个重灾县灾后重建落实资金规划项目共7546个,规划总投资614亿元。三年来,全省上下万众一心、共克时艰,全力推进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截止4月底,8个重灾县重建项目全部实施建设,完工率91.8%,投资完成率93.6%。灾区城乡面貌发生巨大变化,公共服务设施达标升级,城镇功能和基础设施明显改善,产业结构进一步调整优化,防灾减灾能力显著提高,生态环境逐步修复,灾区基本生产生活条件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总体达到或超过灾前水平。

一是,农村居民居住条件发生了历史性变化,农村面貌焕然一新。农村居民住房39.4万户维修和重建30.2万户全部完成。以整村重建为主的农村供排水、供电、道路、河堤、沼气等农村生产生活设施建设全面推进,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

二是,建成了一批高标准、高质量学校、医院,城乡公共服务水平大幅提升。在重灾县实施公共服务设施项目1690个,其中教育项目554个,医疗卫生项目232个,各项社会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标准和质量均高于灾前水平。重建后的学校、医院成为灾区最漂亮、最安全、老百姓最放心的建筑。县、乡公共服务机构的综合服务功能进一步提升,为灾区城乡社会事业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三是,交通等基础设施落后的状况得到明显改善,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因素得到有效缓解。建设国省干线公路1128公里,占灾区同类公路的84.2%,建设农村公路13411公里,路网结构布局更趋合理,公路等级、质量和通行能力明显提高。打通了灾区出口路,连接了断头路,基本实现了乡乡通油路、村村通公路。能源、电网、农村水利等基础设施重建全面推进,灾区基础设施落后的状况有了明显改观。

四是,城镇基础设施和城市功能进一步完善,辐射带动能力和承载能力明显增强。重点实施灾区县城及重点集镇道路、供排水、集中供热、垃圾处理、公交场站等市政建设,拓展了市政设施服务功能,有效提高了城镇综合承载能力和辐射带动能力。

五是,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为灾区长远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重点实施了特色农业、优质农产品良种繁育和现代设施农业等灾后恢复重建项目,为特色产业提质增效、农民增收奠定了基础,201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比灾前增长43.4%。铅锌等重点产业资源整合取得重大突破,实现了战略重组。农村市场服务体系和功能得到加强,旅游产业开发水平不断提高。

六是,灾区防灾减灾体系和生态环境建设得到加强,应对自然灾害的能力明显提升。投资36.8亿元在重灾县实施了滑坡、泥石流地质灾害治理、水土保持、防洪河堤等工程,建设了省、市、县三级救灾物资储备库及防灾减灾预警预报体系,有效提升了防灾减灾水平和应急能力。

七是,干部群众的凝聚力明显增强,思想观念、精神面貌发生了深刻变化。在灾后恢复重建繁重任务面前,各级干部深入一线,想群众之所想,解群众之所难,赢得广大群众的普遍好评。各级干部在复杂环境下开展经济建设和社会管理工作的能力得到锻炼提高。城乡居民互帮友爱,思想观念、生活方式发生重大变化,精神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

1   2   下一页  


返回顶部文章来源: 中国发展门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