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困地区如何实现“文化脱贫”?

2010年12月24日16:28 | 中国发展门户网 www.chinagate.cn | 给编辑写信 字号:T|T
关键词: 文化知识 农村人力资源开发 文化脱贫 贫困地区

视频播放位置

下载安装Flash播放器

在贫困山区,生活能够温饱或比较富裕的家庭,其户主是具有一定文化和思想比较开放、富于创新的人;反之,则多是缺乏一定的文化、思想观念落后,“等、靠、要”思想严重的人。贫困地区,人们的贫困不仅仅是物质资源的贫困,更是社会资源的贫困,即智力贫困、信息贫困、观念贫困、文化贫困。

西藏班戈县普保村的老党员次阿(左)在给群众进行藏汉双语的扫盲教育。

一、贫困地区文化贫困的主要因素

贫困地区具有自身独特的文化特性和生活方式,小富即安的思想严重,从理念的深层次上我们不难看出:贫困地区的人们,如果愿望或目标,超出了他们生活现实的范围,得到的往往是失望和无奈。这样一来,我们就不难理解,为什么贫困地区的人们常常表现出消极无为、听天由命的人生观;安贫乐贫、得过且过的生活观;不求更好、只求温饱的消费观;老守田园、安土重迁的乡土观等等。在他们自卑的同时,又容易滋生自足自乐的心态。没有热情去改变他们的生活,即使外部力量抱着善意的愿望去改造他们的生活,比如政府投入资金补助农民实施的新农村建设、扶贫攻坚、易地搬迁、安居工程、防震工程、农网改造、人畜饮水工程、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新型农民培训工程等等党的惠民政策时,在实施的过程中,经常会遭到他们的反对、抱着传统的思想意识不放,抱着传统的思想意识不放,得过且过的思想严重。

二、实施文化脱贫的思路及对策

一是提高农民的文化知识水平。文化知识,首先是语文、数学等最基础的文化知识,也就是能识字、会阅读和识数、会计算。这也是获得其他一切知识的起点。在此基础上,文化知识包括历史常识、自然常识、法律常识等,就是对社会和自然有个初步的整体了解,以利于从开阔眼界,扩大视野两个方面培养贫困农民的思维意识。同时,文化知识既涉及物理、化学等自然科学文化知识,也涉及哲学、经济、政治等人文科学文化知识。作为现代农民,应该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文化知识兼通,且学以致用。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全面实施九年制义务教育。加大教育投入,使九年制义务教育过后,有二分之一的学生进高中继续深造,高中毕业后,有二分之一的学生能进大学继续学习,二分之一的学生走入社会成为当地社会经济的建设者;二分之一的学生能进职业技术培训学校,成为各行各业的生产者。

二是提高农民的科技意识。要使农民掌握一定的科学技术,特别是掌握与农业生产和现代农业相关的实用技术。主要包括:科学种田技术、畜牧水产养殖技术、林果栽培及保鲜加工技术、病虫害防治技术等等,要求我们要用好用实国家新型农民培训的项目扶贫资金,加大培训力度,整合项目资源,与农村劳动力培训转移阳光工程一并考虑使两个工程项目资金投向集中,各记其功。

三是转变农民的传统观念,树立商品意识。人们常说“无农不稳,无工不富,无商不活”,说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村经济发展单靠农业是不行的,应该实施农工商一体化。首先,需要农民在从事农业生产、农副产品加工等方面的同时,掌握经营之道,善于把自己的农副产品变成商品,搞活流通,实现良性循环。其次,需要农民改变传统的生产方式,学会根据市场需要来生产,实施“订单农业”,按照价值规律、供求关系来调整产品结构,通过市场增产增收,把产品变成货币,把货币变成资本,把资本变成财富,整活农产品加工市场,靠经营致富。第三,要开展好“送法律、科技、文化、卫生”四下乡活动,向广大农民传授实用技术,既能让农民立竿见影地将学到的农业技术用于手中的农活,又能为农村培养一大批科学种田的人才。

四是举办实用技术培训班,放映农技录像,实施“2131”工程,送电影下乡,送文艺下乡。

五是大力开发农村人力资源。首先,应正确处理自然资源开发与人力资源开发的关系,把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放在新农村建设的首位。在文化脱贫中,各级政府应当树立强烈的人才意识,改变重物质投入轻人力资源开发投入的传统观念,正确认识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极端重要性,增强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紧迫感、责任感和主动性,要树立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的思想,把人的全面发展放到第一位,把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放在第一位,作为一项准公共服务,纳入公共财政框架。其次,要加大对农村教育特别是农民教育的投资力度,以公共财政支持来完善农村职业教育体系。第三,要着重加强对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工作的领导,结合实际,研究制定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方针、政策,落实具体措施,科学规划和管理,实现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经常化、制度化、规范化。第四,要努力营造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良好环境,保证农民享有教育培训的各项权利,切实提高整体素质,为新农村建设奠定雄厚的人才基础。

六是要加快农村基础教育发展,全面提高农民群众的文化素质。各级政府要进一步加大投入,满足农村基础教育发展的基本需求。加大对农村教育的帮扶力度,推动城乡教育均衡发展。要加快普及和巩固九年义务教育进程。一方面要知难而进,扎扎实实完成“两基”人口覆盖率达到100%的预期任务;另一方面已经达标验收的地区,各级政府也要进一步做好巩固提高工作,不断改善办学条件,确保农村中小学生的入学率和完成率等指标不下滑,努力使贫困农村的孩子都能够完成九年义务教育,一个都不少。大力推进农村职业教育,加强对从事农业生产农民的培训,以现代农业适用技术和实用农业技术培训为主。

七是要加快建立政府扶助、面向市场、多元办学的培训机制。要整合各级各类培训资源,依托农校、农业技术推广机构、职业学校和其他培训机构,建立各种培训基地,多层次、多形式、灵活多样地开展培训,使农民能够掌握一技之长,增强其竞争能力和转移就业的能力,不断提高收入水平和整体素质。首先、每一个贫困地区的县都应当办好一所职业学校或职教中心,使之成为农村新技术集散和劳动力转移培训的基地。其次,每一个乡镇至少要办好一所成人文化技术学校,让职业教育和培训延伸到乡村群众,使广大农民群众在田间地头就能学会种养的新本领。第三,在每一个农村中小学校中要广泛开展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相互渗透,实施普通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的“三统教育”计划,统一规划、统一部署、统一实施,使农民群众和农村的中小学生在学到文化知识的同时,也能初步掌握一、两门农业新技术。第四,要利用农村的中小学校日办“日校”,夜办“夜校”,一校挂两牌,最大限度地发挥农村中小学校各种资源在农村职业教育的应有作用。第五,要依托农村现代远程教育网络,传播农村致富信息,为农村群众信息服务。

八是完善乡村文化设施,扶持发展各种文化团体。充实、丰富和活跃农民群众的文化生活,引导农民崇尚科学,抵制迷信,移风易俗,破除陋习,着力刹住迷信风、浪费风、赌博风,倡导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同时,要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让广大农民学法懂法,守法护法。这就需要高度重视发展农村社会事业,即通过大力发展农村教育、卫生、文化事业,来提高农民文化素质、健康水平和思想道德水平,从而真正提高农民的自我发展能力,保护和发展农村生产力,丰富农民精神生活。

九是加快农家文化大院建设进程,在乐民的基础上更育民。要坚持“服务群众、合理布局、因地制宜、彰显特色、示范带动、整体推进、建立机制、注重长远”的原则,在200人以上的村(社区)、组,建立一个农家文化大院,为群众提供一个公共娱乐的场所,让农民在业余时间里,能够自导、自编、自演身边人、身边事,时时引领社会思潮,把握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不断提高群众的自身素质。(吉永华)

返回顶部文章来源: 光明网